工业工程学6-秒表测时法
6. 秒表测时法-6.1 秒表测时原理
二、测时的计时方法 (一)连续计时法 以秒表为计时工具,按先后顺序对工序各作业要素 逐一观察,连续记录其起止时间。 1.技术要求:划分的作业要素延续时间应大于0.1min, 定时点应明显易辩,选择从声响、视觉上能够明确区别 各作业要素起止的标志,在下一作业要素定时点出现前, 应完成该作业要素时间的观察和记录 2.操作要求 (1)观测。在测时开始前秒表复零,于第一个操作 周期第一个作业要素开始同时开动秒表,到最后一个操 作周期最后一个作业要素观察结束时停止秒表。 (2)记录。在每个作业要素的定时点处观察秒表读 数并记录于该作业要素相应操作周期的终止时间栏内
6. 秒表测时法-6.1 秒表测时原理
例,假设某工序由a,b,c,d,e共五个作业要素组成, 需要采用循环计时法对该工序进行秒表测时。 解:(1)将5要素组合成A(b.c.d.e)、B (c.d.e.a)、C(d.e.a.b)、D(e.a.b.c)、E(a.b.c.d) 五个循环体(亦即五个组合要素),每个循环体含四个 单元。 (2)观测并记录——依次记录各个循环体的终止 时间值为:25s,55s,81s,105s,130s。 (3)计算每个循环体的延续时间 A=25-0=25s (亦即A=b+c+d+e=25s) B=55-25=30s (亦即B=c+d+e+a=30s) C=81-55=26s (亦即C=d+e+a+b=26s) D=105-81=24s (亦即D=e+a+b+c=24s) E=130-105=25s(亦即E=a+b+c+d=25s)
6. 秒表测时法-6.1 秒表测时原理
(3)计算该工序的平均延续时间 ∵ A+B+C+D+E=4(a+b+c+d+e) =25+30+26+24+25=130 S 即5个循环体时间之和是5作业要素时间之和的4倍
a b c d e 130 ∴ X 32.5 S 5 1 4
6. 秒表测时法பைடு நூலகம்
采用秒表测时法制定工时定额的完整过程包括: (1)测时 →作业时间实测值T测 (2)测时结果的评比 →作业时间正常值Tz (3)宽放时间的确定 →宽放时间Tkf (4)准结时间的确定 →准结时间Tzj (5)计算定额 →工时定额T
6. 秒表测时法-6.1 秒表测时原理
6.1 秒表测时原理 一、测时的观察次数 测时实质是对工序操作活动的一次密集抽样。要提 高测时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关键是提高样本的代表性。 根据统计原理,在满足95%可靠度要求的情况下,测时 2 观察次数如下: n n
2 N S
2 n X i 2 ( X i) i 1 i 1 n X i i 1
(6—1)
式中 N ——某作业要素的应观测次数; S ——给定测时数据的相对误差.常用5 % 、10% n ——某作业要素的已观测次数; xi——某作业要素的观测时间值。
单元①
R 8 T 8
单元②
R 15 T 7
单元③
R 23 T 8
单元④
R 29 T 6
6. 秒表测时法-6.1 秒表测时原理
(二)循环计时法 以秒表为计时工具,按操作顺序依次将若干个作业 要素(作业要素数-1)合并成组,以组为对象进行测定, 最后计算获得各个作业要素的延续时间值。 本法也称周程计时法(或差值计时法)。对于单元 甚小且周期甚短的作业,读出并记录时间很难准确,于 是常将几个操作单元(每次去掉一个单元)组合在一起 测时。 1.技术要求 作业要素之间应有明显易辩的定时点,测时秒表选 择精度较高的的数字式电子秒表,观测点应选在能够清 楚观测到作业要素定时点的地点,观察次数应大于工序 作业要素数。
工业工程学
Industrial Engineering
主讲:秋枫 部门:IE部
苏州XX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5月
第六讲:秒表测时法
本章学习内容
6.1 6.2 6.3 6.4 6.5 6.6
秒表测时原理 秒表测时步骤 秒表测时实例 工时评定 宽放时间 标准时间
6. 秒表测时法
秒表测时法是以工序作业时间为对象,对构成工序 的作业要素进行周期重复观察,并测定其工时消耗的方 法。 IE的定义:“以秒表作为工具,在一段时间内,连 续不断地直接测定某一作业操作者的一种测定技术,用 以决定一位合格适当训练有素的操作者,在标准状态下, 对一特定的工作以正常速度操作所需的时间” 秒表测时法适用于以工序为测时对象和相对集中生 产、工作的场所。实施时需要得到生产工作场所的管理 者和被测时对象的配合以维持原有生产工作状态。测时 人员应经过事先的培训,熟悉时间消耗分类,掌握测时 的方法、要领。
6. 秒表测时法-6.1 秒表测时原理
2.操作要求 (1)观测——测时前秒表复零,组合作业要素开始 同时开动秒表,到组合作业要素最后一个作业要素终止 定时点停止秒表。在下一个组合作业要素开始时再开动 秒表,秒表继续计时。直至一组组合作业要素观测结束, 使秒表复零。 (2)记录——在被测组合作业要素结束时,读取秒 表读数,将每个被测组合作业要素,每次观测秒表读数, 记录在测时记录表中该组合作业要素相应观察顺序(分 组)时间栏中。 (3)计算——每个组合作业要素的延续时间,是每 个组合作业要素本身于测时记录表中记录的终止时间, 与其前一组合作业要素测时记录表中记录的终止时间之 差值。
(4)计算该工序各个作业要素的延续时间 a= X -A=32.5-25=7.5 s b= X -B=32.5-30=2.5 s c= X -C=32.5-26=6.5 s d= X -D=32.5-24=8.5 s e= X -E=32.5-25=7.5 s
6. 秒表测时法-6.1 秒表测时原理
(3)计算。每个作业要素本身终止时间与前一作业 要素终止时间的差值即本作业要素延续时间。 例如,某作业可划分为4个作业要素,各要素测时记 录见表6—1,表中数据单位为DM(1DM=0.01min)。 “R”表示现场观测时记录每一单元末的秒表读数(该单 元的终止时间),“T”表示该单元延续时间,为相邻单 元R值的差。 表6—1 各单元观测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