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2、能够理清从洋务运动至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提高概括历史发展阶段的能力;
3、认识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使民族工业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尝试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能够准确把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学会用发展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现象和解释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
1、创设“名人访谈”情境,体验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结局。
2、创设“穿越时空”情境,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在情境体验学习中,感受张謇等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增强爱国情感。
学习内容分析:教师活动
①设疑:被光绪帝“钦定第一甲第一名”的人物是谁?(张謇)
②简介张謇,引入本课学习: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1853年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五岁入塾,十六岁中秀才。
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
1894年4月,张謇再次赴京参加会试,考取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同年七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战败。
张謇目睹国事日非,京官疆吏不足为谋,虽科举成名,却不愿以此求官,而另走兴办实业和教育的新路。
张謇兴办实业和教育的新路走的怎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习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教学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2、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学生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课程学习,已初步具备从历史事件和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
能力。
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的认知特点,决定其综合分析能力、综合归纳能力还
处在形成发展之中。
广大的农村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了解,仅仅局
限于课堂上学习教材知识。
比较而言,学生对政治史的学习兴趣要高于经济史、科技史、
思想文化史。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环节: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①、《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提
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内因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
外因是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
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③、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
设计理念: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知识轮廓。
具体目标:通过“名人访谈”活动,学生在体验、实践、交流中主动学习,用眼睛去观
察历史,用心灵去体验历史,用大脑去思考历史,教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策划者”。
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师生活动:创设情境:“名人访谈——走近状元实业家张謇”(课件)
教师活动:帮助学生分组,拟定访谈提纲,讲述访谈节目的有关要求。
访谈提纲:①张謇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办实业的?提出什么口号?
②张謇为什么要放弃高官厚禄冒着风险创办实业?
③张謇创办了哪些实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什么产业?
④张謇创办实业,后来的命运如何?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
编后语提纲:①张謇的主要贡献
②从张謇创办实业的事迹中你感受到什么?
③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结局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五人一组,阅读教材第一目,探究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结局,提
炼相关答案,然后一人扮演栏目主持人,一人扮演张謇,三人扮演观众,即兴表演“名人
访谈——走近状元实业家张謇”,探究课本知识:
①主持人:张先生,您好。
请您介绍一下创办实业的背景和口号?
张謇:《马关条约》允许民间办厂,民间办厂可以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发展,我的口号是
“实业救国”。
②主持人:您为什么要放弃高官厚禄冒着风险创办实业?
张謇:《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廉价原料、廉价的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我认为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
③主持人:您创办了哪些实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什么产业?
张謇:我开办了恳牧公司、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铁厂等产业,规模大的是大生
纱厂。
④主持人:您创办实业,后来的命运如何?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