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文学
左翼作家群
学科分类
文学
课程题目
巴金
教材名称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
教材出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语丝社的创作实践,了解30年代的文学思潮;了解左联成立的历史背景
2. 熟悉林语堂、周作人的散文;熟悉左翼作家群的创作
3. 掌握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思想
通过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鲁迅的生平和他的长篇作品的研读,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包括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和主要成就,掌握本课程所讲授的作家作品的特点、成就和影响,培养学生鉴赏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从回忆的对象来看,《朝花夕拾》中的文章大致可分两类,一类写人,一类记事。
鲁迅式的个人记忆,表征了他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联系,不仅构成他的“个人历史”即个体人格的存在历程,也是他全部文学活动的生命之源。在这个意义上,《朝花夕拾》提供了一部诞生于民族共同记忆的历史文化母体中的现代个体心灵的当代史。
第五节鲁迅的杂文创作
△小结:鲁迅文学创作艺术上的价值:
(一)鲁迅在艺术创作上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充分继承传统文学精华,同时广泛吸取、借鉴了外国文学的特长。
(二)“格式的特别”:在小说叙述形式、艺术手法、艺术表现、艺术风格、情节设置、人物塑造方面"创造新形式的先锋"。20年代沈雁冰(茅盾)对鲁迅小说有一个重要的评价:“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所谓“格式的特别”,是指鲁迅小说在小说形式、艺术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
(鲁迅的散文诗《野草》,是继小说《呐喊》和《彷徨》之后,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另一伟大奉献。《野草》创作于1924年到1926年间,包括《题辞》(1927)共计24篇,于1927年7月出版。我们看到,小说作为鲁迅生存的叙说方式,民族魂灵探索的方式,却在其不竭的思索中走到了尽头;小说叙说的是“此在”生存的历史,无论是民族的曾在历史,还是启蒙者的现今,都在“二次死亡”中走到了尽头,且朝向未来的指向又陷入了困境;那么鲁迅还能以小说向我们叙说什么呢?唯余下他的内心,返身自思,向内探寻。于是,“呐喊”和“彷徨”便为更深沉的生存情态——“绝望”——所取代,鲁迅只能以散文诗的内心独白来言说绝望,因命名为“野草”而到来。
二、《朝花夕拾》
1926年间连续发表在《莽原》杂志上的10篇回忆性散文的结集(与《野草》几乎同时),原总题名为“旧事重提”,是作家步入中年之后,对自己家乡和早年生活往事与道路的“反顾”。
同是这种“闲话风”还表现出由“任心闲谈”而带来的从容与幽默;行文结构上的随意性与 “原生味”语言趣味的追求。这样一种杂文的笔调实际上正鲜明的体现了鲁迅幽默泼辣,喜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艺术特点与语言个性。
叙述形式《狂人日记》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13则(日记体)的叙述方式,在中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上显然是一个首创;《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断的方式来概括人的一生;《药》从事件中途起笔;《离婚》则主要写了船上和慰老爷家这两个场面。这些写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
艺术表现《呐喊》、《彷徨》在艺术表现上做出了多方面成功的创造。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的艺术经验来从事小说创作,并且试图将它们熔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伤逝》、《社戏》等),"散文体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以至"戏剧体小说"(《起死》),等等;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如《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等)也有杰出的讽刺小说(如《高老夫子》、《肥皂》等)。
创作手法特别注重白描手法的运用,对人物描写注重对其自身的描写,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完成人物性格。小说的结构方式也继承了传统文学,如《阿Q正传》——纪传体、章回体。很多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写是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如《明天》、《肥皂》。此外,鲁迅形式上借鉴日记体、对话体,场景描写在淡化情节方面吸取外国文学的手法。在小说中将古今中外融为一体,显示出现代小说的品位。
《野草·题辞》所揭示的正是这样一个“绝望”的诗题: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这正是鲁迅当时的生存情态:当他于沉默中沉思、洞彻这部厚重的民族生存史时,他感到充实;而一旦要将这部历史指引到将来,使之如何现代时,他就深感困惑与空虚,绝望油然而生。也就是说,“野草”作为诗的言说敞开了鲁迅的内心,也是他书写绝望的诗魂。
4.2 《朝花夕拾》的思想和艺术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散文集,作于1926年,共10篇,最初连载于《莽原》半月刊,题名《旧事重提》,编定时改为《朝花夕拾》,出版于1928年。这些回忆性散文是鲁迅对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断的回忆和记录,带有自传的性质。文中鲁迅既怀想又感慨,既留恋又批判地回忆既往的生活,对家人、亲朋、师友,多为写实性的叙述,也间以议论或抒怀。笔调深情、平易、清新、舒展,风格与《野草》迥然不同。
作为心灵的诗,《野草》艺术的突出特点是其意象经过了作家心灵的深度创造。因而秋夜的月亮会躲向东边去,影会与人对话并告别,死人会坐起来与人说话,狗追逐着人驳诘……这种怪诞与离奇其实正是作家那难以捉摸的深层心理的艺术投影。因而这些意象的意义也是朦胧的、不确定的,具有多层次多向度的象征性内涵。如“死火”、“影”等等。不过正是这种诡奇、幽深而朦胧的意象才真实而深刻地呈现出鲁迅这时期心灵的矛盾冲突、扑朔迷离的潜在意绪,呈现出他心理的紧张搏斗、人格的伟大与坚强,以及所涵括的时代风云变幻。同时这种变形与创造也就使这些作品所依附的文体框架,如小品、戏剧、寓言等改变了其原有的性质与功能,而具有了一种诗的生命与灵魂。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创造,《野草》成为了中国现代散文诗的艺术丰碑。
三、教学分析
一、基本内容
1、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
2、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3、鲁迅对文化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
4、如何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的偏激
2、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3、如何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情节设置鲁迅强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而是注意情节的深刻蕴含。他严格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 需要来设置和提炼情节,使之显出了严谨、凝练、蕴藉深厚的特点。常见的两种情节结构模式,即"看/被看" 与"离去--归来--再离去"。
人物塑造A、鲁迅注重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办法,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较为广泛的典型性。例如,阿Q 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在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使阿Q形象产生广泛的影响。B、鲁迅强调写出人物的灵魂,因此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是以"画眼睛"的方式,或采用直接揭示人物心灵秘密的手法。前者如《祝福》中前后几次对祥林嫂眼神的描画,非常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后者则如《兄弟》、《肥皂》、《白光》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带有心理剖析色彩。C、鲁迅在写人物时,还注重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即使"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D、鲁迅小说在塑造人物时,还特别注重将人物摆在一定的环境中来加以表现,这种环境大到时代背景,小到人物具体生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氛围,从而使作品对人物性格形成原因的揭示和对人物性格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的揭示都得到了强化。
鲁迅的杂文是匕首与投枪,是艺术性的政论文。鲁迅的杂文计有《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一百多万字,而且越到后来,他所写的杂文越多,战斗性和艺术性越强。
章衣萍、许寿裳都曾谈到《野草》是鲁迅的哲学与诗。如前所述,20年代中期是鲁迅“命交华盖”(生活与斗争急剧动荡与充满挫折)的一个时期,也是他的内心充满困惑、寂寞、苦闷、痛苦,乃至虚无与绝望的一个时期。在给许广平的信中写到:“你好像常在看我的作品,但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偏激的声音。其实这或许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许未必一定的确的,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两地书四》)正说明了鲁迅这时期的精神危机。在某种意义上《野草》正是鲁迅探索这种精神危机,并且提升出自己“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的诗章。当然这种探索不是以逻辑范畴,而是以客观物象与主观意趣相统一的意象单位(元素)呈现出来的。因而这些作品虽然短小,却瑰奇幽深。
三、难点
1、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
2、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
讲授兼讨论
六、教学安排
一、《野草》的思想艺术
20世纪20年代中期是鲁迅心灵经历激烈震荡的时期。一方面他用小说的形式来凝聚他对人生的探索以及对感伤彷徨情绪的抗争,用杂文的形式来继续他对旧文明的攻击;另一方面那一闪即逝的难以名状的内心“离奇的芜杂”,便借一种更加轻倩灵活而又凝练含蓄的形式及时地捕捉和凝结下来。这便是收入《野草》(1927)集中的23篇散文诗(最初发表在1924年至1926年间的《语丝》上)。《三十年》称之为“独语体”的散文。(实际上“诗”已经规定了它的内视性与独语的特征)在《三十年》中它是与“闲话风”相对的一种内敛的话语方式(散文文体),其特点是排斥他人,专注于作者的自我表现内心,捕捉自我微妙的感觉、情绪、心理、意识(包括潜意识)加以表现,并进行更高层次的哲理思考。
杂文本有广义的杂文和狭义的杂文之分。鲁迅的杂文是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因鲁迅的实践而获得了独立的意义,其基本的特点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融合。鲁迅杂文的主要手法是形象化的说理,即运用比拟造形的方法表达主题,它因此而获得了艺术性和战斗性的双重特性。鲁迅运用这种方法成功地塑造了许多生动的类型形象,如巴儿狗、落水狗、夏三虫、革命小贩,脖子上挂个小铃铛作为知识阶级徽章的山羊,彼此保持距离、既可取暖又免得相互刺伤的豪猪等。这些类型化形象成了鲁迅式杂文的典型标志,也是鲁迅式杂文艺术性和战斗性相统一的一个突出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