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嫌疑人翻供研究

犯罪嫌疑人翻供研究

犯罪嫌疑人翻供研究【摘要】翻供是口供的一种,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判决确定前,推翻原有供述和辩解的一部或者全部,而作出的新的供述和辩解。

同时,它又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辩护权的特殊手段。

翻供对刑事诉讼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

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和认真对待翻供。

本文在对翻供的概念进行疏理和厘定的基础上,探讨了翻供的特征、作用、预防、对策以及如何正确对待翻供等问题。

【关键词】犯罪嫌疑人;翻供;刑事诉讼Study suspects estoppelLi jin[Abstract] Estoppel is a statement refers to the suspect, the defendant identified in the ruling before the overthrow of the original statement and one or all of the excuse, and make a new statement and excus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the suspect, the defendant the right to exercise special means of defense. Estoppel to criminal proceeding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 Therefore, we must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take seriously the estoppel.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estoppel rationale sparse and determined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stoppel, the role of prevention, response and how to correctly deal with the issue of estoppel and so on.[Key words] Criminal suspects; estoppel; criminal近些年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翻供的案例明显增多并呈复杂化趋势。

据统计,有的地方被告人与证人当庭供证矛盾的比率高达70%以上。

[1]因此,研究翻供是刑事司法实践的迫切需要。

本文拟对翻供的概念、特征、作用以及如何正确对待翻供等问题予以探讨。

一、翻供的概念一般认为,翻供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推翻自己以前供认的话”。

[2]翻供是相对于原供而言的,是对原供的推翻。

但对翻供的概念如何定义,目前并没有达成共识。

[3.4.5.6.7]观点揭示了翻供的部分内涵和特征:首先,翻供的主体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此,五种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其次,翻供的前提条件是有原供存在,不过,对被推翻的原供是否仅限于原有供述抑或包括原有辩解在内,存在歧义,除第三种观点认为原供既包含原有供述也包括原有辩解以外,另四种观点均认为被推翻的仅限于原有供述;再次,第二和第五两种观点明确翻供的范围是原供的一部或者全部,但是,没有具体说明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原有陈述才算翻供,另三种观点都没有涉及翻供的范围问题;最后,第一和第五种观点虽然注意到翻供的时间范围,但前者失之粗疏,后者失之琐细,其余三种观点均未涉及翻供的时限。

此外,第五种观点还涉及翻供的理由,另四种观点则均未涉及。

我个人认为,五种观点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说明翻供的特征,但各自的内涵并不相同,外延也并不相等,表明它们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或者不足。

除了上述歧义以外,它们共同的缺陷主要是没有直接揭示翻供后的内容和法律性质。

一方面,对翻供后的内容是否仅限于新的辩解、是否包括新的供述在内,存在分歧。

前三种观点均含糊其词,第四种观点认为翻供可以表现为新供述,也可以表现为新辩解,第五种观点则认为翻供仅仅限于辩解。

另一方面,它们都仅从动态特征上把翻供定义成“行为”,而未能从静态特征上把它定义为“证据”。

我国刑事诉讼法既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也允许其推翻原供,作出新的供述和辩解。

而且,“不论是其原供,还是现在的翻供,都是其口供中的一种。

”因此,翻供和口供一样,应当是一个证据概念。

同时,翻供的定义应当明确主体、条件、范围、时限及其内容与法律性质等要素,它们对翻供分别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加以规定,共同揭示翻供的基本特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翻供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判决确定前,推翻原有供述和辩解的一部或者全部,重新作出的供述和辩解。

二、翻供的特征为了阐明翻供的概念,下面对其特征作进一步分析。

(一)翻供的主体被刑事立案且处于侦查和审查起诉阶段受追究的人是犯罪嫌疑人,在刑事审判阶段受追究的人是被告人。

他们都是受刑事追究的人,都可以成为翻供的主体。

没有被刑事立案和追究的人不能成为翻供主体。

例如,在政纪部门审查期间承认犯罪事实,事后又不承认的,就不属于翻供。

已经被刑事追究或者被终止刑事追究的人也不能成为翻供主体。

例如,被判决确定的罪犯、被起诉人即使推翻原供,也不属于翻供。

(二)翻供的条件首先,不但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犯罪事实已经作了供述和辩解,而且还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原供已经被司法人员以合法的形式予以固定,可以是讯问笔录,也可以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亲笔书写的供词。

据此,下列情形一般不属于翻供:在立案前的一般调查、审查或者初查时作有罪陈述,立案后又否定的;在被提起自诉前承认犯罪事实,被提起自诉后又不承认的;在侦查期间供述犯罪事实后,拒绝在讯问笔录上签字的;在被当作另案证人询问时陈述自己的犯罪事实,在被立案追究后又否认的。

其次,被推翻的原供应当既包括供述,也包括辩解。

理由有二:一方面,供述和辩解本身密不可分,二者往往是一个整体,共同组成口供的内容,成为法定证据的一种;另一方面,辩解可分为罪轻的辩解和无罪的辩解,而罪轻的辩解又是相对的,它既是辩解,同时也是供述。

(三)翻供的范围翻供可以是原供的一部或者全部,其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或全盘否定原供,作出截然相反的供述和辩解;或推翻一部分原供,同时承认一部分原供,使新旧口供一部分重叠,另一部分矛盾;或者时供时翻,屡供屡翻。

翻供突出地体现了口供的反复性、不稳定性的特点。

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原供才算是翻供?笔者认为,应当对定罪情节或者量刑情节作实质性的变更,从而有可能(但不是必然地)影响定罪量刑。

(四)翻供的时限包括翻供的开始时间和终止时间。

如前所述,翻供是以原供存在为其前提条件的,因而翻供的开始时间是不言而喻的,即应当在原供形成之后,否则,便无供可翻。

因此,关键是明确翻供的终止时间。

笔者认为,翻供的终止时间应当限定在裁判确定以前,包括一审、二审和死刑复核裁判生效以前。

已决罪犯为推翻已经生效的裁判而改变原有口供的,再审被告人在再审程序中推翻原供的,均不属于翻供而是翻案。

可见,上述第一和第五种观点认为翻供发生在“审讯时”或者“在接受讯问时”,基本正确但并不准确,精确地说,翻供只能发生在原供形成以后裁判确定或者生效以前。

(五)翻供的内容和法律性质翻供的内容一般应当包括供述和辩解两个方面,与被推翻的原供既包括供述也包括辩解的理由一样,既是基于供述和辩解的整体性考虑,也是出于供述和辩解的相对性考虑。

但作为例外,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全面翻供并作无罪辩解的情况下,翻供一般仅仅表现为辩解。

另外,在共同犯罪人的事后辩解中,“揭发举报他人犯罪行为的陈述,也叫攀供”,[8]也是翻供的内容之一。

至于翻供的法律性质可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分析,从动态上看,翻供既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担“如实回答”义务的具体体现,又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行为,是其行使辩护权的特殊手段;从静态上看,翻供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作的新的供述和辩解,是口供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掌握静态的翻供概念,必须从分析动态的翻供行为入手。

此外,翻供的特征也表现在翻供的作用等其他方面。

三、翻供的作用对于翻供作用的认识,目前尚存在不足。

主要是:重原供,轻翻供,不适当地夸大原供的积极作用,片面强调翻供的消极作用,甚至将翻供与原供对立,认为“翻供不是好事”。

[7]司法实践中,片面夸大口供的作用和过分依赖口供定案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而对于客观存在且日益增多的翻供问题,许多司法人员却感到害怕、厌恶以至于采用非法手段禁止翻供。

其实,从总体上说,翻供增多反映了社会进步。

当然,翻供也是口供,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夸大某一个方面或者忽视另一个方面都是不对的。

一般认为,口供的积极作用有二:“一是印证作用,即与案件中的其他证据相互印证,从而确认案件事实;二是引导作用,即引导出为侦诉机关和审判机关尚未掌握的新的事实和新的证据。

”[9]口供的消极作用主要是误导侦查、起诉和审判,阻却诉讼程序,造成司法资源浪费。

翻供又是特殊的口供,除具有上述作用以外,还有特殊的作用。

四、预防和减少翻供的几点措施(一)进一步加强证据意识,提高侦查技术水平转变主要依靠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稳定性定案的观念,加大对侦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注重收集口供以外的其它证据,使证据能够相互印证,形成紧密的证据链,并及时合理的固定保全证据,切实做到证据确实充分,在确实充分的证据面前犯罪嫌疑人自然不敢翻供。

(二)在侦查阶段采取录音、录像、固定口供的方法录音带、录像带随诉讼程序到公诉机关、法庭,检察官、法官要注意观察犯罪嫌疑人在侦查机关接受讯问时供述的神态、语气、语调、前后的逻辑,是否存在刑讯逼供、胡乱招认的可能,以防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动辄声称自己是因刑讯逼供而被迫招供的。

(三)加强监督,切实提高办案人员素质,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各项诉讼权利讯问犯罪嫌疑人时严禁刑讯逼供,要让他们把话讲清楚讲充分,并认真调查核实,有多次讯问笔录的要细心核对,发现不一致的供述要反复讯问进行核实,确保口供没有漏洞。

(四)准确适用强制措施对犯罪嫌疑人适用强制措施,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进行,对应当拘捕的犯罪嫌疑人应及时果断地采取措施,对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应加强监管力度,对重大犯罪嫌疑人可以采取异地羁押等有效隔离的方法,防止犯罪嫌疑人因串供而翻供。

(五)检察机关和法院应加强协调,对翻供的认定达成一致法院在认定犯罪嫌疑人的认罪态度这一情节时,应全面考虑犯罪嫌疑人归案后的一贯表现,对恶意翻供的犯罪嫌疑人要从严处罚。

[11](六)重视“坦白”作为量刑情节的意义坦白作为量刑的酌定情节在很多情况下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法律和政策都鼓励坦白,而实际上犯罪嫌疑人坦白不仅很难获得从宽处罚,反而更容易被定罪并判以重刑,犯罪嫌疑人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后就会推翻以前的供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