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犯罪嫌疑人心理

第五章 犯罪嫌疑人心理


一、犯罪嫌疑人常见心理的分类 观点一:二分法 观点二:四分法 二、拒供心理 (一)畏罪心理



1、含义:畏罪心理是犯罪嫌疑人惧怕罪行被揭露而受 到刑罚惩罚的一种心理现象。 2、产生原因:A、法律意识和行为性质认知 。 B、 利益丧失的预感。C、恐惧的情绪体验。 3、对策:A、加压。B、减压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常见心理
第一节 影响制约犯罪嫌疑人心理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一)身份地位的变化 (二)强制措施的影响 (三)人际交往的影响 (四)涉嫌犯罪性质、后果等 (一)生理因素:年龄、性别等 (二)性格气质因素 (三)犯罪经历因素 (四)社会背景因素

二、内在因素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常见心理


一、心理测试的含义:

是指测试人员依据一定的规则,运用心理测试 仪记录被测人在接收案件信息过程中发生的一 系列生理上的变化,并分析记录的这些生理变 化,对被测人作出是否与案件有关的判断。

二、心理测试的原理
(一)最基本的原理——生理心理变化原理 (二)认知心理反应原理 (三)说谎心理反应原理

(三)对立心理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常见心理
Biblioteka 二、拒供心理 (四)戒备心理

1、含义:犯罪嫌疑人担心并防备罪行被揭露而产生的警觉感 2、产生原因:1、防御本能 2、身份地位对峙 3、不信任感。 3、对策:自由交谈,转变话题 1、含义:犯罪嫌疑人自知罪行将被揭露,面对法律的惩罚而对前 途、追求丧失信心的心 理现象。 2、产生原因:1、怕判重刑 。 2、缺乏正确人生观。3、过于自责 后悔。 3、对策:1、唤起求生欲望。2、陈明利害,指明出路。3、调动 家庭、社会力量规劝。

第四节 心理测试技术

三、心理测试仪器 (一)传统心理测试仪

机械化测试仪

(二)现代心理测试仪
1、PG-X系列 2、PG-A系列 3、TH系列


第三节 犯罪嫌疑人心理转化过程

四、坦白交罪 心理特点:

供认心理为主导,拒供心理残存

主要表现:


心情平静,供述坦然 供述有反复、保留、不彻底 试图改变案件性质
1、耐心说服教育。 (肯定认罪,强调彻底,消除紧张) 2、深追细问具体犯罪细节,及时固定口供

对策:

第四节 心理测试技术

(五)悲观心理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常见心理
三、伪供心理 (一)含义:指讯问中犯罪嫌疑人故意作出虚 假供述的心理状态。 (二)产生原因:

1、因畏罪和侥幸而伪供。 2、因替人受过而伪供。 3、因被逼供、诱供、指名指事问供而伪供。

(三)分类:无预谋的伪供&有预谋的伪供 (四)对策:

1、审查翻供的原因 2、审查翻供的内容 3、获取口供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常见心理


(一)含义:指犯罪嫌疑人主动或被迫交待犯罪事实 的心理状态。 (二)产生原因:



1、罪责压力 ,悔过自新 2、接受劝告,争取从宽 3、试探摸底,构筑防御体系 4、恐慌,排除压抑 5、为证据所迫,无可奈何

二、拒供心理 (二)侥幸心理

1、含义:犯罪嫌疑人自以为可以逃避法律惩罚的一种 自信感 2、产生原因:1、盲目的侥幸。 2、过于自信的侥幸。 3、对策:针对原因技巧地使用证据 1、含义:指讯问中犯罪嫌疑人对预审人员抵触、敌视、 不信任的心理现象 。 2、产生原因:1、立场反动 。 2、反社会意识。3、自 我评价错误。4、讯问方法不当 3、对策:缓解情绪,说服教育

(三)对策:

第三节 犯罪嫌疑人心理转化过程

三、动摇反复 心理特点:

拒供和供认心理持平:对立、侥幸缓解,畏罪上升

主要表现:


应审态度变化:温和 紧张不安,无所适从 打探案情,讨价还价 反应敏感,担心上当
政策攻心,说服教育,满足合理要求 使用证据,利用矛盾,指明最佳出路

对策:


揭露矛盾(深追细问具体细节,必然暴露矛盾)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常见心理

四、翻供心理 (一)含义:是指犯罪嫌疑人已经作出交代,又推翻 原来供词的心理状态。 (二)产生原因:



1、严重畏罪。 2、有了新的防御计划。 3、受教唆 4、非法讯问。 5、情势变化 6、交罪需要

(三)分类:推翻真实供述&推翻虚假供述 (四)对策:
1、心理沟通。2、提问发难。 3、说服教育。4、抓住破绽,心理震慑

对策:

第三节 犯罪嫌疑人心理转化过程

二、对抗相持 (一)心理特点:

畏罪、戒备心理下降 ;侥幸、对立心理上升

(二)主要表现:


骗:有预谋的伪供 赖:装病装疯 推:嫁祸于人 拖:软磨硬泡,拖延时间
1、分析拒供心理因素。2、使用证据。 3、揭露矛盾。 4、说服教育。


(三)特征:反复性、不彻底性、虚假性 (四)对策:

不能盲目轻信,态度谨慎,全面分析,区别对待
第三节 犯罪嫌疑人心理转化过程



一、试探摸底 心理特点:

畏罪、侥幸、戒备、对立等心理交织
主要表现:

行为谨慎,高度警觉 索要证据 避重就轻,交小瞒大 伪供,真假混杂 要求会见、通信、送物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