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解剖
1、脑的动脉来源
颈内动脉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供应端脑前2/3与 间脑的前部
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供应端脑后1/3、脑干、 小脑和间脑后部
脑动脉分类
(1) 皮质支: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营养脑皮质及其深面 的髓质
(2) 中央支: 从大脑前、中、后 动脉的起始处发出
四、定性征象
• 特征性钙化:少枝胶质 细胞瘤-油条样钙化; 鞍上池颅咽管瘤-蛋壳 状钙化;脑血管畸形的 -点状钙化;脊索瘤-多 发点状钙化 • 特定部位:分水岭区脑 梗塞;鞍内垂体瘤;松 果体区:松果体瘤;桥 小脑角区:听神经瘤 • 形态和边缘:形态规则、 边缘清楚多为良性;形 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楚 多为恶性。 • 强化后改变:均匀强化 多为良性肿瘤;不均匀 强化多为恶性肿瘤或梗 塞;环形强化多为脓肿、 转移、原发肿瘤、囊虫 病。
营养深部脑髓质、基 底核、内囊和间脑等
大脑前A
颈内动 脉分支
前交通A
大脑中A
脉络丛前A
后交通A
左椎动脉 右椎动脉
脊髓前、后A 小脑下后A
基底动脉
大脑后A 小脑上A 脑桥A 迷路A 小脑下前A
中央动脉
由大脑前、中、后动脉起始处向上呈直角发 出主要分布于基底核、内囊和间脑。
豆纹动脉
3、大脑动脉环(willis环)cerebral arterial circle
二、间接征象
• 正常结构移位:中线结 • 脑水肿:弥漫性、局限性。 构移位,脑干、脑沟、 • 脑积水:梗阻性、交通性。 脑池移位 意义:病灶大、移位改变 • 脑疝:大脑镰疝(扣带回 疝)、小脑幕疝(海马钩 小、多为良性、慢性病 回疝)、枕骨大孔疝(小 灶小;移位改变明显多 脑扁桃体疝)。 为恶性、急性,脑血管 畸形改变较轻 • 变形: • 充盈缺损或填充:
二、各叶的沟回
中央前沟
额上沟
额下沟
额叶 中央前回
Front lobe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顶叶
中央后沟 顶内沟 中央后回 顶下小叶
parietal lobe
顶 顶上小叶 叶
缘上回
角回
颞上沟 颞下沟 颞上回 颞中回
颞叶
Temporal lobe
颞下回
颞横回
枕叶和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沟回
顶枕沟 距状沟 枕叶 Occipital lobe 楔回 舌回 胼胝体沟 扣带沟 中央旁沟 大脑内侧面 缘支 中央旁小叶 扣带回
三、定位征象
• 脑外征象(“D”字征): 为脑外肿瘤的特征 • 脑内征象(“O”字征): 为脑内肿瘤的特征 • 逗点征: 幕上下联合受侵的六条通道 1.脑干胶质瘤 2.中脑导水管肿瘤种植 3.基底动脉瘤或桥前池上皮样囊肿 4. 岩 锥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肿瘤 5.小脑幕脑膜瘤 6.脑池通道:环池、桥小脑角池
一、头皮
头皮是覆盖于颅骨之外的软组织,在解剖学上可分为五层: 皮层:较身体其他部位的厚而致密,含有大量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含有丰富的 血管和淋巴管,外伤时出血多,但愈后较快。 皮下层:由脂肪和粗大而垂直的纤维束构成,与皮肤层和帽状腱膜层均由短纤维 紧密相连,是结合成头皮的关键,并富含血管神经。 帽状腱膜层:帽状腱膜层为覆盖于颅顶上部的大片腱膜结构,前连于额肌,后连 于枕肌,且坚韧有张力。 腱膜下层:由纤细而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 。 骨膜层:紧贴颅骨外板,可自颅骨表面剥离。
脑 干 腹 侧 面 观
中脑(背侧面)
上丘-上丘臂
下丘-下丘臂
滑车神经
脑神经的名称
I 嗅神经 II 视神经 Ⅲ 动眼神经 Ⅳ 滑车神经 Ⅴ 三叉神经 Ⅵ 展神经 Ⅶ 面神经 Ⅷ 前庭蜗神经(位听神经) Ⅸ 舌咽神经 Ⅹ 迷走神经 Ⅺ 副神经 Ⅻ 舌下神经
口诀:
I嗅II 视Ⅲ动眼Ⅳ滑Ⅴ叉Ⅵ 外展, Ⅶ面VIII听Ⅸ舌咽,迷副舌下顺序连。
(3)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的纤维
(1) 连合纤维 (commissural fibers)
胼胝体:嘴、 膝、干、压部
前连合 后连合 穹隆连合
前连合 后连合
胼胝体 (corpus callosum)
穹隆连合
(2) 联络纤维 (association fibers)
弓状纤维 上纵束 下纵束 钩束 扣带
脑神经连脑的部位
Ⅰ Ⅱ 嗅三角 视交叉
Ⅲ
Ⅳ Ⅴ
脚间窝
下丘下方 脑桥基底 延髓脑桥沟
Ⅵ
Ⅶ Ⅷ Ⅸ Ⅹ Ⅺ Ⅻ 橄榄前方 橄榄后沟
小 脑
小脑引
原裂
小脑的结构
小脑扁桃体
绒球
小结
水平裂
小脑 (上面)
引垂 引锥体
小脑 (下面)
小脑脚
小脑借三对脚与延髓、脑桥和中脑相连。
小脑上脚 (结合臂) 小脑中脚 (脑桥臂)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粒
上矢状窦
颈内静脉
脑脊液循环障碍 室间孔阻塞→脑积水 蛛网膜粒渗透受阻→颅内增高
三、人脑的大体解剖概述
端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
脑回
脑沟
大脑纵裂
大脑横裂
一、大脑半球的外形和分叶
三面:上外侧面
内侧面
下面
三极:额极
枕极
颞极
三条沟:外侧沟
中央沟
顶枕沟
额叶
顶叶
五叶
颞叶
枕叶 岛叶
颅 内 钙 化
生 理 性 钙 化
A、松果体钙化 B、大脑镰钙化 C、苍白球钙化 D、脉络丛钙化 E、小脑齿状核钙化
病 理 性 钙 化
Ø 感染性病变
Ø 代谢性疾病
Ø 血管性病变
肿瘤性病变
膜窦,硬脑膜 在颅底处与颅 骨结合紧密。
硬脑膜形成的特殊结构
1、大脑镰 2、小脑幕 3、小脑镰 4、鞍膈
硬脑膜窦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海绵窦 岩上窦 岩下窦
海绵窦 (cavernous sinuses)
位置:蝶鞍两侧 内容: (从上→下经窦外侧壁)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一、直接征象
• 密度(信号):高密 • 度、高等低混杂音度、 • 等高度、低密度 • 大小:意义是帮助病 • 灶定性,制定治疗方 案 • 边缘:清楚、不清楚 • • 形态:圆形、扇形、 不规则形 多小:多发、单发 部位:对定性帮助较 大 骨改变:吸收、破坏、 增生硬化、 蝶鞍增 大 增强改变:均匀强化、 不均匀强化、环形强 化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球状核和栓状核 此二核接受新、旧小脑皮质 齿状核 接受旧小脑的纤维,它发出的纤维经小 顶核 接受小脑半球皮质的纤维,并发出纤维
的纤维,发出纤维和齿状核发出的纤维一起组成 组成小脑上脚的主要部分。 脑下脚止于前庭神经核和网状结构。 小脑上脚。
(一) 小脑分叶和机能分区
前叶 后叶 前叶
情绪反应等有关。
基底核 (basal nuclei):
壳 (2)豆状核 苍白 (3)杏仁核 (4)屏状核 纹状体:指尾状核和豆状核 (1)尾状核
新纹状体:指尾状核和壳
旧纹状体:指苍白球
大脑半球的髓质
白质 (由神经纤维组成,分为三类)
(1)连合纤维:连接左右半球的纤维 (2)联络纤维:联络本半球各部之间的纤维
大脑中静脉 (位于大脑外侧沟内) →海绵窦
大脑下静脉 →海绵窦、横窦
2. 脑深静脉 (收集脑深部髓质的静脉血)
大脑内静脉
大脑大静脉 (位于胼胝体后下方,约1㎝长)→直窦 基底静脉
颅脑病变的基本CT征象
颅脑病变的基本CT征象:包括 直接征象、间接征象。 直接征象:指病灶本身的征象。 间接征象:指病灶引起的病变。
半球底面
嗅球
嗅束沟
嗅束
嗅纹 嗅三角
嗅皮质
嗅脑:包括嗅球、嗅束、 嗅纹、嗅三角和嗅皮质
嗅纹 嗅球 嗅束 嗅三角
嗅皮质
颞叶底面
枕颞沟 侧副沟 海马沟 枕颞外侧回 枕颞内侧回 海马旁回 钩 齿状回
边缘叶:隔区(胼胝体下回、终板前回)扣带 回、
海马旁回、钩、海马、齿状回 边缘叶是内脏 活动的高级中 枢,其功能与 个体保存、 种族保存、 颞极
脑室系统
左、右侧脑室 ↓ 室间孔 第三脑室 ↓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 左、右外侧孔
↓ 正中孔
(蛛网膜下腔)
侧脑室
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
脑脊液:由各脑室脉络丛产生
Cerebral spinal fluid
左右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Hale Waihona Puke 第四脑室循环途径左、右外侧孔 后正中孔
组成(5个部分):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 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 位置:脑底面,围绕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 作用:调节两侧大脑半球血液供应。
二、脑的静脉
特点:
(1) 脑静脉不与脑动脉伴行 (2) 分浅、深两组,注入硬 脑膜静脉窦
1. 脑浅静脉------(收集皮质及皮质下髓质静脉血) 大脑上静脉 (前、中、后三组) →上矢状窦
(3) 投射纤维 (projection fibers)
内囊(internal capsule)
内囊:位于背侧 丘脑、尾状核和
豆状核之间的白
质板(上、下行 传导束)
内囊损伤表现: “三偏”症状 (偏瘫、偏麻、偏盲)
脑干
Brain stem
脑
Brain
端脑(teleencephalon) 间脑(diencephalon) 小脑(celebellum) 中脑(midbrain, mesencephalon) 脑桥(pnos) 脑干(brain stem) 延髓(medulla oblong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