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其对策

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其对策

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其对策熊庆辉黄陂区李家集街李集中学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某高校“9 0 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家庭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并给出了初步对策。

关键词:“9 0 后”;心理特点;研究一、问题提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2008 年八九月入学的大一新生中,大部分出生于 1990 年,这意味着高校已经迎来首批 90 后大学生。

在 90 后踏进高校之前,他们这一群体就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90 后作为新一代的“新新人类”,“时尚、青春、非主流”俨然已成为他们的代名词,当这一代人走进大学校园时,他们会以其特有的生活与行为方式为大学注入怎样的新鲜血液?已经到来的大学生活又会为他们带来了什么?二、90 后学生的心理剖析1. 表现心理:张扬个性,但理性思考不足。

90 后思想开放独立,个性张扬,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表达自我的意愿。

他们推崇非主流,弘扬个性化,标榜“特立独行”的个性,敢问、敢说、敢闯、敢做,表现自我毫不掩饰。

如相继诞生的裸奔、自挂东南枝、自杀式毕业照等,可谓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90 后过分表现自我的行为,体现了 90 后以自我为中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弱化,缺乏对他人感受的积极关注,也缺少对行为后果及社会影响的理性思考。

2. 空虚心理:物质丰富,但内心孤独迷茫。

90 后自小成长环境优越,物质生活丰富,且多为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但生来就对网络的亲近感、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升学压力的焦灼感,加上来源于家庭的“被爱”多是物质性的,90 后的精神世界较为空虚孤独;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网络信息的泛滥和快餐文化的充斥,也加重了 90 后内心的压抑、无助感,普遍存在焦虑和彷徨。

所以,90 后是幸福而孤独的一代,更需要内心世界的关怀。

3. 猎奇心理:追求刺激,但道德意识淡薄。

90 后眼界开阔,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喜欢追求新鲜刺激的东西。

伴随着物质丰富、网络便利、信息无孔不入的 90 后会觉得人生平淡、单调乏味没意思。

青春期能量的聚积,也会促使其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如参与性爱游戏或吸毒等,以寻求刺激,平衡自身能量,证明生活的意义。

90 后超前的性观念和部分学生对于性、毒品与生活的错误态度及其对后果的不以为然,体现了 90 后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的弱化。

4. 自尊心理:敏感自尊,但好高骛远。

90 后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和消费社会、技术时代的宠儿,是技术依赖的一代。

他们自小参加各式各样的培优班、兴趣班,过早的竞争压力使 90 后普遍聪慧多才、思维活跃、见多识广,90 后对自我有较高的接纳度,自我评估过高,过高估计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价值。

他们富有理想,但不甘于平凡,自信又有点脆弱,敏感又自尊。

5. 叛逆心理:渴望独立,但抗挫能力差。

90 后从小就充斥在丰富、自由的生活环境和家人的呵护里,无形中纵容了 90 后的自我中心、脆弱、叛逆、依赖心理。

90 后叛逆而渴望独立,他们思维活跃,懂得的事情多,有自己的观点,渴望得到他人关注、理解和尊重,希望被认同。

诸多“门”事件也是 90 后走向成熟的非主流探索方式,而且是一种不知轻重后果的探索。

90 后的社会阅历和吃苦经历相对缺乏,遇到挫折后往往“伤不起”。

6. 从众心理:易受影响,但辨识能力差。

人的行为是习得和效仿的。

在信息畅通便利的互联网时代,“博眼球”举动频频爆出,且被互联网夸张放大,容易造成90 后价值观的混乱。

加上网络世界的虚拟性,无形中降低了个人的风险成本和责任意识,会引发更多关注和行为的相互感染,容易强化 90 后行为的盲目从众和炫耀攀比,对90 后行为的示范性和消极影响不容低估,如“自杀式毕业照”等雷人事件愈演愈烈,就与追求个性背后的跟风有关。

三、90 后学生行为的原因剖析90 后“门”事件的发生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学生个人的原因,也不能完全归因于学校或家庭。

90 后“门”事件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个人原因。

90 后正处于青春期或青年前期,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

90 后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他们好奇心强、叛逆、寻求刺激、情绪易冲动、辨识是非能力和抗诱惑能力相对较差,加上 90 后多为独生子女,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和阅历,驾驭负性事件的知识和能力还不够成熟,容易迷失或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没有引导的独立、自由、个性也更容易导致各种危机事件的发生。

2. 家庭原因。

90 后自小承载着家人的期望和梦想,但父母缺乏养育孩子的经验,家庭教育多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科学专业的指导。

家长或疏于管教,或过分放任、溺爱或专制;注重物质需求的满足,缺少精神上的关怀;重智育,忽视或淡化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培养,均会影响 90 后的身心发展。

单亲、离异或留守等家庭结构的变化,也会弱化父母的榜样作用,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致使孩子向外寻找“被爱”和“刺激”。

3. 学校原因。

学校的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滞后。

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短板,重智育,轻德育,缺少主流的价值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欠缺心灵的呵护和关照。

针对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外在诱惑和影响,缺少及时有效的针对性教育和引导。

学校的教育方式相对单一。

过多的、外在的新异刺激,在满足 90 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需求的同时,使 90 后对学校相对单一的教学感觉麻木,唤不起兴趣和精神。

学校教育的改革,也赶不上外在的潮流。

4. 社会原因。

当前社会的压力日益增大,“浮躁”、“郁闷”、“压抑”等负面情绪充斥在 90 后周围。

媒介环境丰富,信息渠道多元化,网络、影视、书刊和光盘等信息良莠不齐,使人真假难辨,且容易激起 90 后的猎奇心理和仿效行为。

负面内容的过分渲染或夸张放大,低俗文化的推波助澜,也影响着 90 后的认知观念和行为,容易误导甚至扭曲他们的道德观、价值观。

四、“90后”大学生教育引导的对策研究“90后”大学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需要高校教育管理者转变理念,尽快帮助其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尽快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和人生方向,不断探索符合实际的教育规律和方法,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开创教育新局面。

对“ 90 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新认识出发,着力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着眼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注重与大学生平等交流,坚持尊重原则,满足他们的合理性需求,深入开展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传统美德教育。

“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格、基本权利和责任、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把教育与人各方面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

同时,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必须根据学生的生活习惯和交往手段,创新交流方法和教育手段,开辟有效的工作途径和渠道,以一种贴近生活、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引导他们,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

虽然“ 90 后”成长的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仍然应该深化爱国、爱校教育,培养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弘扬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民族传统美德,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对社会主流价值和传统美德有明确的是非判断。

另有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关键期。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综合了学校的各种资源形成了“新生行知大学堂”的教育体系,从而引导新生形成正确得到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加强辅导员教育工作能力,提高教育工作水平。

就学生工作的直接负责人辅导员而言,大多数都是“ 80 后”的一代,自身存在着缺乏社会阅历和对社会的发展趋势把握不足的缺点。

因此,应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个人素养,深入了解、跟踪学生的思想动态,开创更多更新的沟通渠道和信息发布平台,努力创造与学生平等协商的对话语境,提高学生工作的效度,树立“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工作思想,切实做到“关爱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引领辅导员走上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道路。

目前,高校内辅导员队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工作任务多而杂、管理的学生数量庞大、学校和院系内安排的其他工作、疲于奔命难以集中精力去关心每一个学生。

鉴于上述情况,我校在强化辅导员角色作用外,尝试了一些其它形式的方式方法,包括导师制、学长辅导员计划、班主任考评管理办法、升学导师制、就业导师制。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想法,掌握学生第一时间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学生的困难,赢得学生的认可,顺利地开展工作。

(三)建立有效的心理干预系统,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大学生处在成长阶段,思想和人格还不稳定,更需要我们关怀和呵护。

“ 90 后”大学生普遍存在脆弱、敏感的心理特质,应进一步拓展高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渠道,开展多样化的有效的心理咨询指导。

1、开展情感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学长辅导员、新生心理普测、心理中心、学生社团等形成课堂教育与课外培养的情感教育体系,探索情感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操作,寻找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

2、适当开展挫折教育,包括如何面对感情挫折、学习挫折和工作挫折。

通过开展各种课程努力培养和塑造大学生战胜困难、战胜挫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学生养成自我调适意识,以健康阳光的心态积极面对大学学习和生活。

(四)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对于个性突出、自信张扬、具有时代感和表现欲望的“ 90 后”大学生而言,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是必不可少。

但是,很多初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出现了目标模糊、消沉堕落的情况。

因此,除了设立各类学生社团、参加各种志愿活动、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外,还应对大学生进行个人规划教育。

近年来,我院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并纳入必修课体系,每年开展“招聘实战”活动,组织出国、考研、创业经验交流会等。

近几年,我院实施了“学长辅导计划”,通过选拔一些表现较好的、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做助理班主任(男女生各 1个),开设了内容丰富多彩的“行知大学堂”,为新生入学教育带来了很好的效果,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