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完整版)
髋关节是人体最大的一个关节,也是一个重要的承重关节。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是髋关节功能重建术中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前后的护理,尤其是术后正确的康复指导,对手术的成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使患者尽早康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对21例THR的患者术后早期进行了全面的康复指导,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中,男8例,女13例;年龄50~93岁,平均71.5岁。
致伤原因:滑跌伤14例,车祸伤7例。
住院天数16~35 d,平均22 d。
出院后随访至术后6~18个月,21例患者的生活均能自理。
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18例得分为90~100分为优,2例得分为80~89分为良,有1例因术前患有帕金森病(10年)得分为70~79分为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2 康复护理方法
2.1 术后的一般康复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包括许多方面,预防性护理措施是十分重要的,主要包括抗感染,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以及防止关节脱位,因为,这些并发症直接影响术后患者康复护理计划的实施。
(1)正确搬运预防关节脱位:术后髋关节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术后回病房后护士应正确指导搬运患者,2人托头肩、腰部,医护人员托住患侧髋部及下肢,使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另一护士托住健侧髋部及下肢,将患者平放于床上,使患肢呈外展中立位,两腿间置一软枕,同时,将一小枕或软垫放在膝后,使膝关节能有较好的屈曲,使患者更舒服。
由于老年人缺乏运动协调性和准确性,易造成脱位,可给患者穿防旋转丁字鞋,避免外旋。
术后第1天撤除软枕,尽量伸直术侧下肢,以防屈髋畸形[2];指导患者翻身侧卧于健侧时,两腿之间应用大枕头或梯形枕相隔,避免髋关节屈曲45~60°,如发现患肢缩短,疼痛加剧,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并摄片检查是否脱位[3]。
(2)预防感染和褥疮的发生:术后感染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最严重的并发症。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伤口局部出血情况,观察伤口负压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并注意引流液的性质和量。
根据引流量,术后24~48 h内即可拔除引流管,并将引流物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鼓励患者每日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辅助拍背或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
由于老年人感觉迟钝,再加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容易发生褥疮,应给予足够的营养摄入,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含纤维素多易消化的食物,可少量多餐,以增加肌体抵抗力,卧气垫床,加强基础护理,协助患者2~4 h抬臀,拱胸1次,并按摩骶尾部及骨隆突等长期受压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褥疮的好发部位及预防褥疮的重要性。
(3)预防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DVT)是THR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在40%~70%,继发肺栓塞的发生率在4.6%~19.7%。
因全髋关节置换术长时间的被动体位,加之术中止血带的使用,术后制动,使患者静脉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血栓。
因此,术后回病房,既指导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由下往上,以促进静脉回流,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
术后6 h 在患者耐受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在床上主动活动患肢,进行踝关节的背伸、跖屈以及足趾各关节的屈伸活动,24 h后可以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以上每个动作保持5~7 s,然后放松,反复练习。
也可以预防性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纳5 000 U每日1次,并注意监测凝血酶原时间,防止继发出血。
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注意皮肤的温度、色泽,有无疼痛,如遇到小腿肿胀,搏动性跳痛,腹股沟及窝有压痛感,皮肤发红,应警惕静脉血栓。
2.2 康复锻炼
(1)早期功能锻炼: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主要是保持关节的稳定性和肌肉的张力,防止出现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此时患者的体质虚弱,功能锻炼的运动量不宜过大,以患者能耐受和不感到疲劳为原则。
术后4~6 h即可开始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锻炼,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机会。
进行股四头肌和臀大肌、臀中肌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以保持肌肉的张力,髋、膝关节的屈伸练习,从最简单的动作开始练习,由被动向主动过度。
具体方法:患者仰卧,收缩股四头肌和臀肌,缓慢将患肢足跟向臀部滑动,使髋部屈曲,足尖向前,先做健肢练习,在移向患肢,屈曲角度不宜过大,以免引起髋部疼痛,一般髋关节屈曲应小于45°,活
动以患者疼痛能耐受为原则。
术后第1天,鼓励其深呼吸,有效咳嗽,同时上肢外展、扩胸,增进体力,维持上肢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加心肺功能。
术后2~3 d,做髋外展并增加髋、膝关节的屈伸训练,从疼痛感觉最小的股四头肌开始,膝下垫一小软枕,下肢伸展,收缩股四头肌的肌肉,先健侧再移向患侧,股四头肌的肌肉收缩为了预防站立时,膝关节屈曲畸形。
髋关节活动度的练习:患者必须保持关节适当的活动范围,才能完成功能性的活动。
术后引流管拔除,病情允许便可进行髋膝关节屈曲练习,髋关节伸展和旋转训练,以训练髋关节的活动度,屈曲训练应逐渐由被动向主动过度。
方法:
①卧位练习:锻炼屈髋肌力量的最好办法是作髋关节半屈位的主动或被动抗阻力屈髋练习。
术后24~48 h,如无特殊情况情况可允许患者翻身,正确的翻身姿势是:伸直患侧髋关节,保持旋转中立位,伸直同侧上肢,手掌垫在大粗隆后面,屈曲健侧下肢,由医护人员协助向健侧翻身,两腿间置一软枕,髋、膝关节伸直后进行髋关节内收、外展运动(抗阻或不抗阻)。
仰卧屈膝双下肢外展位,进行膝关节靠拢和分开练习,可锻炼髋关节内外旋。
如术后有髋关节伸直外旋位不稳定,则避免外旋髋关节练习。
②坐位练习:术后6 d,可协助和指导患者行坐位训练。
首先,协助患者将患侧下肢移近床旁,靠近床沿放下后,坐于床旁,进行伸髋练习,双手后撑,主动伸直髋、膝关节,髋关节屈曲不超过80°,屈髋练习时,髋关节适当外展,并置于旋转中立位,再进行屈髋位旋转练习。
双足分开,双
膝合拢,用于练习髋关节内旋,反之则为髋关节外旋练习,术后一般不宜久坐,否则容易使髋关节疲劳,髋关节屈曲畸形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矫正。
术后6~8周内,患者以躺、站或行走为主,坐的时间尽量缩短,每天可坐3~4次,每次仅限30 min。
(3)离床功能锻炼:一般术后第3天开始协助患者床旁站立或行走,下床时,先将患者扶起坐于床旁,健侧肢体离床着地,协助患者抬起上身,使患侧肢体离床不负重,拄双拐站起或由两人身体两侧搀扶,健侧肢体负重,患肢处于外展位,避免两腿交叉。
第1次下床不宜马上行走,因患者术后体质虚弱,卧床时间较长,下床时可出现头晕、双腿发软无力等不适现象。
可协助患者做下床站立练习,每日2~3次,每次10~15 min,抬头挺胸,作骨盆前移动作,拉伸髋关节前关节囊和挛缩的屈髋肌群,待患者适应后,再做行走练习。
行走时,患肢应不负重,保持外展15~30°,行走时间和距离应逐渐增加和延长,锻炼时应有人在旁守护,以防发生意外。
术后2周患肢可部分负重行走,术后4周可完全负重。
(4)出院指导: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住院时间一般为2~3周,出院前3 d,指导患者在家人的协助下进行离床活动,指导患者利用双上肢和健侧下肢支持自行上下床的训练,以便出院后自理。
出院后卧床仍应以平卧或半卧位为主,3周内屈髋应小于45°,以后逐渐增加屈髋度,避免屈髋大于90°,3个月内避免侧卧,6个月内避免患肢内收及内旋等动作,以免发生关节脱位等并发症,日常生活中应做到“三不”,即不做矮
板凳或软沙发;不翘“二郎腿”(将患肢架在另一腿上或盘腿);不侧身弯腰或向前弯腰捡地上的物品;穿鞋时应先患侧后健侧,穿袜时应伸髋屈膝,穿不系带的鞋,并避免体重过度增加;上下楼梯时,要求:“好上坏下”,即上楼时健侧先上,下楼时患侧先下,术侧膝关节应始终处于伸直位并保持挺胸伸腰;避免在不平整,不光滑路面行走,避免重体力活动以及参加诸如奔跑、跳迪斯科等需要髋关节大范围剧烈活动的运动项目;厕所坐桶不宜过低,防止出现身体前倾、双足分开、双膝并拢的不良姿势,以减少发生术后关节脱位,“半脱位”骨折,假体松动等问题。
肌肉和关节的训练还要加强,借助双拐及健肢使患肢向负重过度,开始患肢基本不负重,患腿先步行,重心前移,人的重量分布在双拐和健肢上,2个月后可使患肢部分负重20~30 kg,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和强度。
术后3个月可去掉双拐完全负重行走,但要避免患肢受外力撞击。
在伤口愈合前不要进行淋浴或盆浴,髋部若疼痛,感觉髋部有脱臼时,应及时来医院复诊。
3 讨论
人工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严重的关节损害,重建关节功能的重要治疗方法。
精湛的手术技术结合科学有效的术后康复护理指导,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关键。
术后康复主要是在训练和加强关节周围的肌群来重建关节的稳定性,同时牵引关节周围的粘连、挛缩组织以保持适宜的关节活动范围,从而保证关节的良好功能。
本组对21例THR患者护理的实践证明,术后早期实施科学的功能锻炼及康复护理指导,可以促进关节功能的早日恢复,使患者早日离床活动,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为手术的成功起
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