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初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动画导入(播放《认识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动画把学生带入到愉快的学习环境当中。
二、你说我讲
1.用手量一量课桌长几拃。
(学生汇报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师:我们的课桌比较标准,结果你们量得长度却不一样,我们的课桌到底有多长知道吗?怎么办呢?(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办法,一般想法可能是用一个人的手量)。
师:如果我们到工厂定做课桌,告诉他们长度是某某同学的几拃,行吗?怎么办?(学生可能会用铅笔盒,用书、本子,学生尺等再来量,但离开具体情境,所测量结果都会受限制,不能即方便又准确地传达。
在活动中,学生的办法一次次被否认,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统一标准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
2.认识尺。
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上面几种情况,聪明的人们就发明了尺子,现在我们常用的尺子有卷尺、直尺等,裁缝用的尺子是软尺(出示各种实物尺子。
使学生认识到尺子的产生,是人类的创举,社会的进步,进而产生自豪感。
)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课件出示放大的直尺,让学生观察直尺上有什么?
同学们观察真仔细,我们看屏幕,老师的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线、还有字母cm。
(边说边演示)老师告诉你,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所用的长度单位是“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见到“cm”就等于见到厘米。
(1)认识1厘米。
我们知道了cm表示厘米,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
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1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
看!这条红线段的长度就是1厘米。
(课件出示:1厘米)
(2)认识2厘米。
我们已经知道0刻度线到1刻度线的长度为1厘米,那0刻度线到2刻度线的长度是几厘米呢?为什么?
你还能找出其他2厘米的长度吗?同桌讨论后回答。
小结:2个大格就是2厘米
(3)认识几厘米。
你能找出3厘米的长度吗?4厘米呢?5厘米呢?
引导学生说清楚起始的刻度线和末尾的刻度线,并学会用数出所占的大格数,来确定几厘米的方法。
只要符合要求便给予适当表扬。
小结:3个大格是3厘米,4个大格是4厘米,5个大格是5厘米…
也就是说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板书: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4.学生测量活动,掌握使用直尺的正确方法
(1)独立测量1厘米长的小棒,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课件出示几幅使用直尺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图画。
(有正确的测量方法,也有不正确的测量方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直尺。
)
(3)测量自己1拃有多长,老师1拃有多长,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大人的手大约有多长,同学的手大约有多长。
(4)同位两人合作,测量学具袋中各种物品的长度,完成记录单。
【设计意图】用互动、实物展示等的方法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厘米,更好的掌握知识。
三、自主练习
1.量一量。
答案:略。
2.
红铅笔的长比()厘米短一些,绿铅笔的长比()厘米长一些,这两只铅笔的长大约都是()厘米。
答案:9、9、9。
3.先估计,再与你的同学相互量一量。
答案:略。
4.量一量。
用拃量一量你的书桌的宽,共量()次。
估计书桌宽约()cm。
用尺子量得书桌宽()cm。
答案:略。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练习,能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的新知。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交流分享收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以及思维、方法进行梳理,做到融会贯通。
及时评价,则能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的快乐。
五、课后作业
1.动手量一量文具的长度,再填空。
()厘米()厘米()厘米
答案:略
2.估一估,量一量。
答案:略
3.画线段。
(1)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3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答案:略
4.量一量,填一填。
最长的边是()厘米;最短的边是()厘米;最长的边比最短的边边长()厘米。
答案:略
板书设计
厘米的认识
直尺(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