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类命名1、火成岩分类命名按GB/T17412.1-1998方案(1)侵入岩类A PQ深成岩Q—A—P分类命名图解(after Streckeisen,1973,Maitre,1989)Q(石英),A(碱性长石),P(斜长石)。
1a—硅英岩, 1b—富石英花岗岩类, 2─ 碱长花岗岩,3a—花岗岩(钾长花岗岩), 3b—花岗岩(二长花岗岩),4─ 花岗闪长岩,5─ 英云闪长岩,6*─石英碱长正长岩,6— 碱长正长岩,7*─石英正长岩,7─ 正长岩,8*─石英二长岩,8─ 二长岩,9*─石英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辉长岩,9─ 二长闪长岩、二长辉岩10*─石英闪长岩、石英辉 长岩、石英斜长岩,10─ 闪长岩、辉长岩、斜长岩。
52060909060205103565901a1b23a 3b 456*7*8*9*10*678910①野外描述在野外地质调查中,首先识别侵入岩中的矿物成分,目估QAP 矿物的实际含量,按照三角图的分类进行命名。
深成岩的野外分类只作为一种临时性的方法使用。
当根据岩矿鉴定得到了岩石的实际矿物含量时,则应采用深成岩双三角图解进行分类和命名。
值得注意的是,在野外描述仅对可以识别出粒度的矿物进行描述(如中粒或粗粒)岩石时,应估计每种矿物的百分含量,不认识的矿物也要估计含量,但对于微利及部分细粒岩石可不进行矿物学描述,仅笼统表述。
②岩浆岩综合命名:颜色+结构+暗色矿物+基本岩石名称一般岩浆岩的粒度划分标准:隐晶质:小于0.02mm ;微粒0.2-0.02;细粒:0.2-2mm;中粒:2-5mm 粗粒:5-10mm 伟晶:>10mm(2)火山岩类①火山熔岩类它是熔浆喷溢至地表经冷凝而成的岩石。
这类岩石矿物颗粒细,其大部分单个晶体不能用肉眼识别,常含玻璃质,通常为基质具隐晶质结构的斑状结构,常见流纹构造、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火山熔岩的分类火山熔岩的分类可分以下三种情况:能测定岩石的实际矿物含量的,用火山熔岩的QAPF图解进行分类和命名;不能测定岩石的实际矿物含量,但知道其化学分析结果时,用TAS图解进行分类和命名;实际矿物含量和岩石化学分析结果暂时都不能得到,则可采用供野外使用的火山岩的初步分类(参照分类命名标准)。
②火山碎屑岩类参照分类命名标准进行(3)变质火山岩浅变质火山岩在能识别原始火山结构的基础上,按照火山岩进行描述,在变质较深,仅保留部分火山特征的基础上,主要按照变质岩进行描述。
此时着重描述变余火山组构,如杏仁、气孔等。
二、常见矿物特征石英:通常为粒状、块状集合体。
颜色不一,玻璃光泽,断口呈油脂光泽。
断口贝壳状。
橄榄石:晶体呈厚板状;通常呈粒状集合体。
橄榄绿至黄绿色。
玻璃光泽。
见一组不完全解理。
断口贝壳状。
易蚀变为蛇纹石。
石榴子石:晶体常呈完好的菱形十二面体或四角三八体体或这两者一的聚形。
颜色不一,有血红、暗红、褐红、褐、红褐、黄褐、黄绿、鲜绿、黑等色。
玻璃光泽,断口油脂光泽。
绿帘石:晶体呈柱状,柱面具纵纹。
集合体呈粒状、放射状。
绿色或黄绿色。
玻璃光泽。
一组完全解理。
辉石:晶体多数呈柱状。
除成分中不含铁的辉石以外,颜色均较深,从绿色、棕色、褐色到黑色。
玻璃光泽。
见两组完全解理,其夹角近于直交。
角闪石:晶体呈长柱状;集合体呈粒状、纤维状、放射状等。
除成分中不含铁的角闪石外,颜色均较深,从绿色、棕色、褐色到黑色。
玻璃光泽。
两个方向解理的交角为56。
蛇纹石:集合体通常呈致密块状、细条片状、叶片状或纤维状。
颜色灰白、浅绿、深绿或黄绿。
蜡状光泽,石棉具丝绢光泽。
解理平行{(001}完全。
块状者具贝壳状或参差状断口。
蛇纹石是超基性岩中的橄榄石、辉石受热液作用交代形成的产物。
白云母:晶体呈假六方片状。
薄片透明无色,厚时带黄、绿、棕等色。
玻璃光泽,解理面呈珍珠光泽。
薄片具弹性。
黑云母:晶体呈假六方片状。
黑色或深褐色。
玻璃光泽。
薄片具弹性。
绿泥石:晶体呈板状,集合体呈片状、鲡状(鲡绿泥石)或致密块状。
深浅不同的绿色。
解理面呈珍珠光泽。
薄片具挠性。
正长石:晶体呈短柱状或厚板状;双晶常见,也有成粒状或块状集合体的。
多呈肉红色,或呈黄褐、灰白等色。
玻璃光泽。
解理平行{(001}和{(010}完全,解理交角90度。
斜长石:晶体呈板状或扁柱状。
聚片双晶极为常见,集合体呈粒状或块状。
白色至暗灰色,间或为绿色,偶为肉红色,玻璃光泽。
两组完全解理,解理交角为86度。
三、注意区分深成岩(侵入岩)类与火山岩(喷出岩)野外一般从以下方面区分1、岩石结构构造与矿物粒度深成岩(侵入岩)一般具有粒状结构,而火山岩具有隐晶质结构2、产状深成岩一般呈侵入产出,可见其与围岩的侵入接触,接触带侵入接触面一般波状,可见岩枝灌入围岩。
侵入岩边部可见围岩俘虏体及冷凝边,围岩具有烘烤等接触变质现象(此时围岩硬度加大)。
而火山岩一般层状产出,具有流动构造,变质火山岩层状结构更为明显。
3、注意平行围岩灌入的细小脉岩与火山岩夹层的区别在造山带,一些变质岩中的火山岩夹层与其中灌入的脉岩容易混淆,此时应重点阐明该争议体的产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而定。
四、侵入岩组构花岗岩组构反映了岩浆定位或变形过程,对于研究花岗岩侵位机制及其代表的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包括:(1)内部组构:包括包体、叶理、节理。
其中包体重点观察包体的性质(浅源捕虏体、同生包体)、描述包体的形态、大小、含量、与寄主岩体的关系、成分、成因类型,并在包体发育的地区采用采用长短轴法测量。
特表注意与岩浆成因有关的富云包体(为产生原地或异地花岗质岩浆熔体后的耐熔固态物质,包体种出现石榴石、蓝晶石等矿物)、堆积包体(为寄住岩浆近液相线矿物分异、堆积产生,矿物较自形,可见流动组构)的发现。
并采集地球化学分析、电子探针分析样品;叶理观察其发育程度、物质组成、期次、变形、变现形式(矿物还是包体定向),并测量产状、采集定向、岩矿鉴定样品;节理主要观察透入性好的共轭节理,共轭节理钝角方向代表了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应测量其方向、倾角,通过方向、倾角判断其成因是岩浆形成(方向不固定,倾角出现垂直-水平变化)、区域应力形成(方向较稳定、并与区域构造配套)。
(2)岩体内部及接触带变形:岩体内部分为岩浆期及岩浆固结期后的变形。
岩浆期变形反映了岩浆侵入过程中应力的参与,通常表现岩体整体发育明显的叶理,流变褶皱等塑性变形,镜下鉴定石英颗粒具明显的糜棱效应,片状矿物具扭折;岩浆固结期后的变形普遍,易于识别,主要有断层、节理裂隙等;围岩应变的重点注意围岩因岩体侵位形成的产状改变、流变褶皱、接触变质带、矿物线理等,是研究岩体侵位机制的主要参数,必须详细观察、照相、素描。
对于流变褶皱测量其枢纽;接触变质带的宽度、分带;变质矿物是否垂直于岩体定向构成线理等。
在上述组构识别的基础上,总结定位机制。
五、典型描述1、侵入岩类①花岗岩类点处绿灰色细粒黑云母角闪花岗闪长岩体侵入。
岩石呈灰色—浅灰白色,中—细粒花岗结构,部分岩石具似班状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为斜长石(40-65%)、半自形—自形板状,d=1-3mm,部分长石发生钠黝帘石化或绢云母化。
钾长石(10-15%)它形粒状,部分具条纹结构,为条纹长石,石英(15-35%),它形粒状,黑云母(2-10%)片状,棕色,普通角闪石(0-5%)柱状,绿色。
具体岩石类型为中—细粒黑云花岗闪长岩,中—细粒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
侵位围岩为志留系茂县群绢云千枚岩,侵入接触关系清楚,接触面波状起伏,总体产状310∠30。
接触带岩体边部可见1-2m细粒化边(冷凝边),并可见宽度2-5m的捕虏体带,捕虏体呈不规则状、长条状,大小长10-70cm,宽5-20cm,长轴大致与侵入接触面平行。
岩体内部该岩石系列岩体内部构造总体较为简单。
主要发育共轭节理构造、包体、另发育后期断裂等构造。
共轭节理产状310∠30/80∠20°,可见30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5°,节理面平直,一般充填有石英或方解石细脉,属北北东向挤压应力形成,反映了岩体侵入后受到持续应力作用的强烈改造。
包体呈椭球状,大小长5-20cm,宽5-10cm,长轴大致与侵入接触面平行,成份为角闪质,含量小于5%。
②闪长岩类组构总体同上。
岩石呈绿灰色,具细粒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斜长石,含量一般63-78%,个别50-56%,呈自形板状,多数具强绢云母化,d=0.3-2mm。
暗色矿物含量一般15-30%,个别达40-45%。
成分为黑云母、普通角闪石。
其中黑云母为棕色、绿色片状,杂乱分布,个别岩石中因构造作用具定向性;普通角闪石,自形柱状,d=0.2-2.5mm。
暗色矿物一般具较强绿泥石化。
次要矿物为石英(1-3%),它形粒状。
③脉岩描述脉岩主要描述接触关系及矿物,其他组构可简化。
橄榄辉石岩(ψτ):呈脉状侵位于西窝山石英闪长岩体中,走向北北西,宽0.5-1m,接触面平直,为沿裂隙贯入。
岩石具粗粒半自形粒状结构,矿物成分以普通辉石为主,可见一些橄榄石和少量黑云母。
普通辉石(85%):柱状。
橄榄石(10%):细粒状,分布于普通辉石间,表面多裂纹,部分颗粒有蛇纹石化。
黑云母(5%)它形,棕色,可见其交代普通辉石。
辉绿岩(δμ):呈脉状侵位于三叠系地层中,岩脉走向与断裂一致,为北北西向,宽0.5-1m。
岩石呈绿灰色,变余辉绿结构粒状结构,块状构造,斜长石部分颗粒可见其呈板状,含量55-60%,各板条状长石常搭建三角形空隙,空隙中充填它形状铁白云石。
角闪石5-10%,多呈柱状,褐色,可见其经过黑云母化后再经蚀变,部分颗粒有铁白云石化。
花岗闪长斑岩(γδπ):呈脉状侵位于三叠系地层中,岩脉走向与断裂一致,为北北西向,宽0.5-1m。
岩石呈灰色,具斑状结构,基质具微粒结构、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中斑晶含量5-10,成分以斜长石、黑云母为主,次为石英,少数见有钾长石、白云母。
其中斜长石斑晶呈自形板状,d=0.1-3mm,多数具强绢云母化;黑云母呈棕红色,自形片状,部分具绿泥石化;石英呈圆状、他形粒状;钾长石斑晶呈它形粒状,具文象结构,d=0.2-1mm;白云母呈片状。
基质以斜长石为主,次为石英、白云母,个别岩中见黑云母。
其中具微粒结构者可见斜长石,斜长石他形粒状-半自形板状,具绢云母化、碳酸盐化。
石英他形粒状。
隐晶质者仅见长英质呈隐晶质颗粒。
白云母、黑云母均呈片状杂乱分布。
2、变质火山岩类(1)变玄武岩呈夹层产出。
岩石呈灰绿色,具变余交织结构,纤维柱粒状变晶结构,个别变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杏仁状构造,杏仁体呈圆状,扁豆状,d=2-30mm,均已被钙质(方解石、白云石)充填。
主要矿物:基性斜长石(45-50%),呈自形长扳条状外形,d=16-1.52mm,强烈钠黝帘石化和绿泥石化;暗色矿产物(2-5%)均已蚀变为绿泥石、黑云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