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场与竞争分析

市场与竞争分析

市场与竞争分析第六章市场与竞争分析学习目标学完本章后,你应该能够:➢准确界定并评价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四种市场结构的概念和特点。

➢清楚地描述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和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的厂商均衡,及实现均衡的原则。

➢解释垄断厂商的差别定价。

➢知道古诺模型和对策论中寡头厂商的困境。

➢解释勾结性寡头的定价策略。

➢正确评价竞争与垄断。

阅读材料引导案例:市场营销的理论基础——市场结构不同行业的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做法是不同的。

农产品市场上很少有广告,化妆品市场上要使自己的产品不同于其他同类产品,石油市场上存在各大企业之间的勾结,自来水、电力之类市场上往往是一家说了算。

这不同的营销方式取决于企业所在行业的市场结构特点。

市场结构是市场营销的理论基础。

经济学上把一个行业作为一个市场,彩电行业构成彩电市场,汽车行业就是汽车市场。

当然,市场还包括消费者,但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者企业。

市场结构就是不同市场上竞争与垄断的程度。

资料来源:梁小民.《微观经济学纵横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0年8月.135页1、请认真思考文中提到的几类市场之间的差别是什么,这种差别由哪些因素决定?2、经济学家把市场结构分为哪四种?第一节完全竞争市场一、完全竞争市场的涵义和特点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又称纯粹竞争(pure competition),它是指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不存在丝毫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市场具有下述特点:第一,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卖者,他们是互相独立的。

第二,产品不存在差别,是同质的。

第三,生产者可以自由出入这个行业。

第四,市场参与者具有完备的信息。

缺少上述四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就不是完全竞争。

二、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需求和收益完全竞争市场中,一个行业的需求曲线与单个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是不同的,当然,这两者之间又有着一定的联系。

图6-1(a)、(b)分别表示完全竞争市场上一个行业的产品供求情况以及该行业的单个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的形态。

PEP P D=AR=MRD SO Q O Q(a)(b)图6-1 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和行业、厂商的平均收益、边际收益曲线三、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均衡1.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短期均衡短期内,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均衡存在三种情况:(1)获得超额利润的均衡。

(2)亏损最小的均衡。

ACO Q O Q Q(a)(b)图6-2 短期内厂商获得超额利润的均衡(a) (b)图6-3 短期内厂商亏损最小的均衡(3)获得正常利润的均衡。

P Q (a) (b)图6-4 短期内厂商获得正常利润的均衡C A VC A VCA EP D=AR=MRF DO Q Q 0 Q(a)(b)图6-5 必须继续生产的短期亏损均衡和营业停止点2.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长期均衡(1)短期内获得超额利润的均衡在长期内由于新的厂商的加入而消失。

厂商在追求利润的动机推动下,将纷纷加入有超额利润的行业,从而使商品的供给增加,市场价格下降。

但只要该行业超额利润不消失,别的厂商向这个行业的流动就会继续下去,市场价格就会继续下降,直到新的均衡价格使该行业厂商的超额利润完全消失为止。

如图6-6所示。

图6-6(a)表示由于新的厂商加入,供给能力增强,使供给曲线由S移到S1,均衡点由E移到E1,使均衡价格水平由P下降到P1,图6-6(b)表示单个厂商接受此价格,并按MR=MC利润最大化原则调整产量为Q1,这时,厂商既没有超额利润也没有亏损,刚好获得正常利润。

此时,新厂商因为没有超额利润可追求,从而不再加入,原厂商因为还可以获得正常利润也不会退出,从而实现长期均衡。

PO Q O Q1Q Q(a) (b)图6-6 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长期均衡:短期盈利的调整(2)短期内亏损的均衡在长期内由于原有厂商的退出而消失。

假定某个行业有亏损,这个行业的厂商将纷纷退出这个行业,结果商品供给减少,市场价格上升。

只要厂商的亏损不消失,原有厂商的退出就会继续下去,价格将继续上升,直到新的均衡价格使亏损全部消失为止。

如图6-7所示。

图6-7(a )表示由于原有厂商的退出,供给能力减弱,使供给曲线由S 移到S 1,均衡点由E 移到E 1,均衡价格水平由P 上升到P 1。

图6-7(b )告诉我们,厂商接受行业的价格均衡水平,并按MR=MC 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调整产量为Q 1。

这时,厂商既没有超额利润,也没有亏损,刚好获得正常利润。

此时,由于原有厂商已能获得正常利润而不再退出,新厂商也不会加入这一行业,从而达到长期均衡。

B D 1=AR P P O Q O Q 1 Q(a) (b)图6-7 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长期均衡:短期亏损的调整图6-8 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图6-9 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第二节完全垄断市场一、完全垄断市场的含义和特点完全垄断市场(perfect monopoly)是指一个行业提供的某种产品只有一家生产厂商,不存在丝毫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

完全垄断市场具有下述特点:第一,一个行业只有一个厂商提供产品,或者说一个厂商就代表一个行业。

厂商的供给就是行业的供给。

第二,其产品或劳务没有相近的替代品,因此它不必担心来自其他行业或厂商的竞争,垄断市场上没有任何竞争威胁。

第三,垄断厂商能独自决定产品的价格,它是产品价格的制定者(price maker),而不是价格的接受者,因此它可以根据情况确定价格,以确保垄断利润。

第四,存在进入壁垒,其他厂商进入这个行业是极不容易或几乎不可能。

以上这些特征是经济分析中对完全垄断的假定,现实生活中的垄断不一定严格符合这些条件,但为了理论上分析的完整和严密,做这些假定是必要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实生活中的垄断现象的呢?一般认为,以下一些原因可能会造成完全垄断:第一、是规模经济的现象。

第二,是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

第三,是原料或生产要素的控制,如果某个厂商控制了某一行业生产所必需的某种原料或生产要素,它就可以独家运用这种原料或生产要素进行生产,排除其他厂商进入这一行业的可能性。

第四,是由于技术专利的原因。

二、完全垄断厂商的需求与收益垄断条件下行业中只有一家生产厂商,因此这家垄断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就是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

当产品的价格比较高时,社会需求量较小;当产品价格比较低时,社会需求量较大。

因此垄断厂商面对着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与完全竞争厂商不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单个厂商不论销量有多大都不会改变市场价格,但垄断厂商是价格制定者,它要抬高价格,只需减少供给量,它要降低价格,就增加供给量。

所以垄断厂商的收益情况和完全竞争厂商不同。

它每卖出一个单位的产品给厂商带来的收益就等于产品的单价。

设垄断厂商规定一个较高的价格,比如把单价定为9万元,此时它可以销售一个单位产品,总收益为9万元,平均收益为9万元。

若厂商扩大自己的销售量,就必须降低价格。

当它把单价定为8万元时,销售量可达2个单位,总收益为16万元,平均收益为8万元。

其价格与销售量、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情况如表6-1所示。

从表6-1可以看出,垄断厂商销售一定量产品所得的平均收益必然等于销售价格,即它的平均收益曲线和其需求曲线重合,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并且其数值小于平均收益。

这是因为边际收益是产量增加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增加量,当垄断厂商增加销售量时,会使价格下降,从而使前面的那些单位产品的销售收入也下降了。

因此总收益的增加量要小于单位产品的卖价,换言之,当销售价格下降时,边际收益的下降速度要比平均收益的下降速度来得快。

表6-1 垄断厂商的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表由以上描述可知,在完全垄断条件下,平均收益等于商品价格,平均收益线就是需求曲线,是一条自左上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边际收益总是小于平均收益,所以边际收益总是位于平均收益线的左下方。

如图6-8所示。

8642图6-8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三、完全垄断条件下厂商的均衡垄断厂商自己有权决定产品的价格和销售量,它可以只卖少量产品而维持高价,也可以用低价扩大自己的供给量,那么它究竟会如何行动呢?显然它将根据利润原则行事,或者是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或者是使自己的亏损最小化。

1.完全垄断条件下厂商的短期均衡。

完全垄断条件下厂商的短期均衡也有三种情况:Q (1)获得超额利润的均衡(2)最小亏损的均衡。

Q图6-10亏损的均衡(3)获得正常利润的均衡P B A O Q MR AR Q图6-11 获得正常利润的均衡2.完全垄断条件下厂商的长期均衡在长期中,完全垄断厂商可以调整一些生产要素,如果短期亏损,它就可能会在长期中退出这个行业,如果有盈利,它就会调整自己的生产规模,使产量由边际收益曲线和长期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MR=LMC )来决定。

前面我们在讨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时指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先递减后递增。

如果垄断厂商逐步扩大规模,必然在开始阶段会得到规模经济的好处,使自己的盈利增加;如果它的边际收益曲线和长期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决定的产量位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上升阶段,此时的总收益必然大于总成本。

所以,在长期中垄断厂商的均衡通常会有超额利润。

又由于其他厂商不能进入该行业,从而超额利润会长期存在。

其长期均衡如图6-9所示的情形相仿,只是上面的曲线AC 和MC 改为LAC 和LMC 。

四、垄断厂商的差别定价以上论述表明,垄断厂商对一定产量商品只索取统一价格,但在实际生活中,垄断厂商为了增加利润,对不同的买者索取不同的价格,即实行价格差别。

所谓价格差别(price discrimination )是指厂商在同一时间、对同一种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价格。

这些价格差别并不反映成本的差别。

要使差别定价的做法在实际上行得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市场存在着某种不完善性,以致于总的市场可以分割为许多相互独立的分市场,垄断厂商可以在这些分市场中分别实行不同的价格。

否则,实行低价的分市场上的产品就会流到高价的分市场,使差别定价失效。

第二,各个分市场必须具有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

我们知道,MR=(1-Ed 1),即P=MR (1Ed Ed )。

利润极大化要求满足MR=MC 这个条件,因此,各个分市场的MR 在利润极大化的情况下是应该相等的,也就是说,在各个分市场实行差别定价的条件之一是他们有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

各个分市场的价格可以从以下式子推算出来:P=MR (1-Ed Ed )=MC (1-Ed Ed )。

如果两个分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相同,则在这两个分市场上的价格必然相同。

垄断厂商的差别定价的方法一般有三种:即一级价格差别,二级价格差别和三级价格差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