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997-2002中国财政政策
1997-2002中国财政政策
【内容】:为了扩大需求,从1998年7月开始,国家实施了积极财政 政策。 一是增发国债,加强基础设施投资。 1998年7月,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1000亿元国债,1998年上半年又 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至2004年共发行长期建 设国债9100亿元。国债资金主要投向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 设施、城乡电网改造、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建设等方面,截至2004年末, 七年累计实际安排国债项目资金8643亿元,并拉动银行贷款和各方面 配套资金等逾2万亿元。 二是调整税收政策,支持出口、吸引外资和减轻企业负担。 为了支持外贸出口,分批提高了纺织原料及制品、纺织机械、煤炭、 水泥、钢材、船舶和部分机电、轻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大了“免、 抵、退”税收管理办法的执行力度;对一般贸易出口收汇实行贴息办 法,中央外贸发展基金有偿使用项目专项资金也正式开始使用;调整 进口设备税收政策,降低关税税率,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外商投资项目 和国内投资项目,在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从1999 年起,减半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至2000年暂停征收;对符 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购置国产设备的投资,按40%的比例 抵免企业所得税;对涉及房地产的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给予一 定的减免;对居民存款利息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
三 1997-2002
1997年开始,由于增长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经济发展逐渐从 资源约束过渡到需求约束,有效需求不足成为经济调控的新问题。而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促使中国经济的周期性低谷来临,物价 走低、投资低迷、失业增加等通货紧缩迹象开始令人担忧。面对这种 情况,1997年以后,财政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快速转为“双松”配合。 其中以扩张性为实质的“积极”财政政策,其主要手段是通过增发长 期国债,筹集资金用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而在此期间“稳健”货币 政策的实质则是通过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增加 货币供应量,并在1998年初取消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限制。此间, 两大政策协调的一个重点,是集中在为建设项目和企业共同提供流动 性和信用支持方面,试图通过刺激微观主体的活力,来带动有效需求 的提高。这一阶段,政府首次面临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周期低谷,并且 处于有效需求不足与结构性供给不足的两难境地,因此给财政货币政 策协调不仅提供了创新的背景,也带来了众多新的难题。
1997-2002中国财政收支表
年份 GDP 收入(亿 支出(亿 (亿元) 元) 元) 1997 78973 8651.14 9233.56 10798.18 收入 /GDP % 11.69 12.79 14.71 16.01 支出 /GDP % 10.95 11.7 12.76 13.5
1998 84402.3 9875.95
五是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 支持国有企业关闭破产,仅2002年中央财政就拨付关闭破产补助资金 129.58亿元,安置职工38万人;积极参与电力、电信两大行业体制改革和民 航企业联合重组,支持石油、石化、冶金、有色、汽车等行业的重组和改革, 并对重点企业集团实行所得税返还政策;同时,支持“走出去”的外贸发展 战略,启动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另外,用部分国债作为财政贴 息资金,积极推动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以解决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的 矛盾与问题。 六是加大治理乱收费力度,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 1997年以来,国家取消不合法和不合理的收费项目近2000项,降低近500 项收费标准。1998年清理了涉及企业的政府性基金和收费,减轻企业和社会 负担370多亿元。 七是实行“债转股”。 对部分有市场、有发展前景,但负债过重而陷入困境的大中型重点企业,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银行的债权转为股 权,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增强企业活力。
【时间】:1998年 【背景】: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在泰国 爆发,迅速席卷东南亚诸国,我国对外贸易受到 了严重冲击。同时,产业结构不合理、低水平的 产品过剩与高新技术产品不足并存、城乡结构不 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等经济结构问题对亚 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产生了放大效应。面对国内外 经济和市场形势,在货币政策效应呈递减之势和 坚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政策的情况下,财政政策成 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1999 89677.1 11444.08 13187.67 2000 99214.6 13395.23 15886.5
2001 109655. 16386.04 18902.58 2 2002 120332. 18903.64 22053.15 7
Hale Waihona Puke 17.2418.33
14.94
15.71
【效果】:1998年至2002年的财政宏观调 控,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在扩大 投资、刺激消费、鼓励出口、拉动经济增 长、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 效,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 影响,宏观经济运行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通货紧缩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社会需 求全面回升,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经 济持续快速增长。
三是增加社会保障、科教等重点领域的支出。 中央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从1998年起连续五年都比上年提 高1个百分点;1998年中央财政安排144亿元补助资金和借款,专项 用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程;为了加快省级统 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中央财政增加转移支付 20亿元。这些措施的出台与实施,从根本上改善了我国的宏观经济运 行。 四是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提高城市居民个人消费能力。 1999年至2002年,连续三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标准,还 实施了年终一次性奖金制度,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月人均基本工资水 平翻了一番。同时,中央财政大幅增加对“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 的投入,增加对中西部地区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和建立“三条保障 线”的资金补助,加快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这些收入分配政策的调 整和实施,有力地增强了居民消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