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法第七章 金 融 法

经济法第七章 金 融 法


监督金融的职能机构,负责管理商业银行和金融市
场,贯彻经济政策及金融政策,对整个国民经济的
发展起着宏观调控作用。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

中央银行作为国家机关,带有金融机构的性质,
履行职能也主要是以货币政策工具等间接杠杆通过
金融信用业务活动来实现的。

中央银行具有国家机关的性质,中央银行本身 在性质上具有双重性,是国家机关和金融机构融合
金融仅指狭义上的金融。

金融从资金融通有无中介来看,分为直接金融和 间接金融。

直接金融指的是货币资金的供求双方当事人即筹
资者和投资者之间直接(或通过金融中介机构代理)
发生的投资行为或货币资金的有偿借贷行为,从而
产生法律关系的一种金融活动。其主要表现形式,
如股权融资、债务融资、租赁融资等等。其特点是,
竞争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

我国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独 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调控体系;建立
Hale Waihona Puke 政策金融和商业金融相分离,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
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统一开放、
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间因监督与管理而发生的金融管理关系。


3.
国家金融管理机关为实现金融调控职能、稳定
金融市场、引导资金流向、控制信用规模的目的,
而对有关的金融变量实行调节和控制,甚而直接参
与市场交易而产生的金融关系。


金融法律体系
金融法律体系是指由现行金融法律规范所组成
的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它包括调整金融关系的各种
1.


2.
3.


4.
5.

此外,我国在银行结算制度、发展多种信用形
式和扩大对外金融交往等方面也取得较大了进展。
(三)2003年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2003年3月,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实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职能的分离的 金融体制。

银监会的成立,标志着沿用了近50年的中国人 民银行宏观调控和银行监管合一的管理模式正式结
整个融资活动的完成在筹资者和投资者之间只产生 一层法律关系。

间接融资指的是筹资者和投资者之间通过银行等 金融机构作为中介而发生的资金借贷行为所产生的 具有法律上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金融活动。其主要 表现为债务融资形式。其特点是,在筹资者与融资
者之间至少产生了两层法律关系:其一是存款人与
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其二是银行
失了其应有的调控功能。

2.

除了银行信用以外,其他信用形式,如国家信
用、商业信用、民间信用及消费信用等均遭否定。

传统的金融体制虽然适应了计划经济的发展,
但是也给国民经济和金融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我国当前的金融体制

我国改革金融体制的基调是,承认货币的商品
属性,尊重货币和信用的运行规律,培育、规范金 融市场,加大金融间接调控的比重,逐步建立以市 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机制,建立统一、有序、公平、
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等。
包括:

1.

即是关于货币的种类、地位、发行、流通和管理
方面的法律法规。

2. 即是有关金融机构的设立、组织机构、业务范 围、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3.

即是对有关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业务的监督管理的
法律法规。


我国的金融体制
金融体制,是指一国通过立法对金融领域内的各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发展及金融
秩序的稳定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从资金融通的层次上来看,金融有广义和狭义 之分。广义的金融是指全社会范围内货币资金的筹
集、分配、融通、使用和管理活动的总和。狭义的
金融是指货币流通和信用分配活动的总和。

通常所说的金融学上的金融和金融法意义上的
司法机关依法制定的金融司法解释及地方国家机关
依法制定的调整金融关系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等。

它是国家宏观调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
领导、组织、管理金融活动和保障稳定的金融秩序
的基本手段和基本方法。

金融即是货币资金的融通,也就是金融机构以
货币为对象,以信用为形式所进行的货币收支、资
金融通活动的总称。
而成的。
(二)中央银行的法律地位

中央银行的法律地位,是指通过法律形式来规
定中央银行的权限、独立性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
束,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共同构筑起的我国
金融业分业监管的体系已经基本确立。
第二节 中央银行法


中央银行概况
中央银行指的是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内居于
主导地位,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的货币信用政策,
调节和调控本国或本地区内货币流通及信用活动,
并依法实施金融监管的机构。

它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是国家调控经济、
第七章 金 融 法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金融法概述 第二节 中央银行法 第三节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第四节 金融业法
第一节 金融法概述

金融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金融法作为金融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指一
(一)金融法的概念

切调整金融关系的法律、法规、规章等的总和。

它不仅指金融法律,而且还包括:国家行政机 关依法制定的金融行政法规和金融行政规章,国家
理体制,为适应这一模式,也就建立了排斥 市场体制的高度集中、严格管制的金融体制。

这一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 在 “大财政,小银行”体制之下,银行管理行 政化了;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效率极其低下;银行 信贷活动领域狭小;整个社会资金运用效率低下;
金融自身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调控作用非常微弱,丧
等金融机构与筹资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二)金融法的调整对象

金融法的调整对象是在金融活动中各主体之间所
发生的金融关系。

资金融通关系、金融监管关系和金融调控关系

1.

资金融通关系指的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及其
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之
间的融资关系。

2.

国家金融管理机关与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之
种金融关系进行调整而形成的系统的组织制度。概
括起来,就是有关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
业四个行业与货币市场及资本市场两大金融市场有
关的货币资金融通关系、金融监管关系、金融调控 关系的一套组织制度的总和。
(一)我国传统的金融体制
1949到1978年,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仿
效前苏联模式,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