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期末复习绪论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政治学著作《理想国》。
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又称《雄辩术》/《雄辩术原理》)早三百来年(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西方近代教育之父)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和初等班级教育原则:直观性原则和量力性原则1762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
该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儿童生长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德国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课(三)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861年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最早提出课程问题,最早把教育分为智育,德育和体育。
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1901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杜威(20世纪最伟大的教学家)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学,明确提出了教育三大纲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就是解放儿童的教育,是传统教育思想转向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标志。
此后教育领域便出现以了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格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撰著的《新教育大纲》出版(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他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1958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赞科夫在其总结《苏联教育学》杂志讨论的文章《论教育和发展的问题》中强调,教育学要重视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关系的研究,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1972年苏联巴班斯基将现代系统论的方法引进教学论的研究是对教学论科学化的新探索第一章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2.某些学者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或把教育看成是一种生物的生命冲动,无视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性,自觉性。
抹杀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因而是不科学的3.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教育的意义在于存心养性。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使人的本性得到人为矫正4.教育的质的特点:1)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传承经验的互动活动3)激励与教导受教育者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活动总之,教育是有目的的引导受教育者能动地学习与自我教育以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活动5.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
教育者,尤其是教师,一般富有人生经验,学有专长,养成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习性,他们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处于领导者,设计者,引导者的地位。
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保障社会的延续和发展2)受教育者3)教育内容。
一般体现为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4)教育活动方式。
教育活动方式是指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教育内容所选用的交互活动方式。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内容是师生传承的精神客体,教育活动方式是中介。
6.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所谓学在官府,即由官府和其豢养的学者垄断了文化和学校教育。
可见学校自产生之时起便具有了阶级性,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
教育的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且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和任用方面7.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8.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西欧的资本主义国家最先提出普及教育的要求,1872年德国的《普通教育法》(最早普及)9.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生存的教育四大支柱第二章1.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1)顺序性: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发展。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2)不平衡性:人的发展并不总是匀速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的采取有效措施,卓有成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3)阶段性: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的教育,以便有效地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4)个别差异性:尽管正常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个别差异仍然十分明显。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5)整体性: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
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和行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完整和完善的人。
2.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遗传决定论)3.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精神文明)4.社会环境是儿童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条件和源泉,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5.环境决定论(墨子,莫•洛克)6.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c)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2)社会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a)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性质和领导权b)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目的和内容c)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a)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b)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的背景和模式c)文化传统制约教育传统的特性4)人口因素,地域环境等因素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7.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a)教育的经济功能b)教育的政治功能c)教育的生态功能d)教育的文化功能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8.由于教育具有上述相对独立性,我们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单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及科技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与文化要求来考察教育,还应当重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注重发挥教育特有的社会功能,注意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和发展的连续性9.教育目的价值取向:1)个人本位论(卢梭福禄培尔培斯泰洛奇)。
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充分发展个人的潜能与个性,至于社会的要求是无关紧要的。
它有以下主要观点a)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b)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c)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潜在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在于使这种潜能得到发展2)社会本位论(德国哲学家那托尔普法国思想家涂尔干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
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由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至于人的潜能与个性的需要是无关紧要的。
它有以下主要观点a)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b)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c)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我们选择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奠定了理论基础11.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这两者是人的发展同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全面发展更多地从人的能力发展的角度,强调人的发展的多方面性和丰富性。
自由发展更多的从人摆脱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关系和精神奴役的角度,强调人的个性的和谐与完善,两者同时构成完整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12.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3.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第五章1.教育制度有其自身的特点1)客观性2)规范性3)历史性4)强制性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性:1)双轨学制(原西欧学制)。
双轨制是两个平行的系列,既不相通也不连结2)单轨学制(美国学制)。
单轨制最早产生于美国,被世界许多国家采用,是因为它有利于教育的逐级普及,有利于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的发展3)分支型学制(苏联学制)3.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及实施。
4.1904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这个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5.壬子→癸丑废除忠君爱国确立好受教育学6.北洋政府于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通称六三三制。
这个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强调适应社会进化需要,注重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7.我国建立了具有分支型合理因素单轨的新学制第六章1.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p123)2.课程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1)学课课程与活动课程(最基本)2)学课课程与综合课程3)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3.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1)结果性目标的设计方式2)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4.课程内容的组织:1)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式是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学科知识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即学课课程内容的组织呈直线前进,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再呈现。
螺旋式,是指在不同单元或阶段,乃至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螺旋上升,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即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不断拓展和加深且层层递进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5.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1)转变课程功能2)优化课程结构3)更新课程内容4)转变学习方式5)改革考试评价6)深化课程管理体系改革6.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1)小学教育,以综合课程为主2)初中教育,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3)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第七章1.教学的意义:教学被视为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学校的主要工作。
2.教学的任务: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价值观,情感与态度3.赫尔巴特教学的教育性原则4.教学的每一个最小的构成部分都可以区分出这几个阶段1)明了2)联合3)系统4)方法5.赞科夫指的学生的一般发展,不同于智力的发展。
它包括了身体和心理的发展,而心理的发展不仅包括智力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还包括情感,意志,品德和个性的发展,是人的完整发展6.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之说7.教学过程也要注重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性:首先是间接性其次是引导性最后是简捷性8.传授/接受教学的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如下:1)引起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第八章1.教学原则1)启发性原则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读书指导法4)练习法5)演示法6)实验法7)实习作业法8)讨论法9)研究法第九章1.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优点如下1)形成了严格的教学制度2)以课为单位科学地组织教学3)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2.班级上课制注重集体化,社会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而拙于针对学生个性特点与差异因材施教,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与特长3.上课:1)明确教学目的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进行教育,促进学生发展4.教学评价的种类1.根据评价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同1)诊断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