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五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发展任务
1、实现从生理上的寄居生活到独立生活的转变。

2、实现人生第一次生长高峰(生长发育的第一加速期)。

3、建立人生第一人际关系(母婴关系、父婴关系)。

4、学会走路、学会说话。

5、完成个体生长的第二胚胎期(精神胚胎期),实现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

第一节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
(一)大脑形态
1.婴儿大脑形态的发展
2.脑电图情况
(二)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三)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的发展
1、婴儿脑的可塑性:其大小和功能都受后天经验的影响和制约
2、婴儿脑的修复性
3、动物早期经验剥夺的研究
(四)婴儿生理发展过程及其正常值
1.孩子出生后的生理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2.婴儿神经活动的意义与进程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视频)
●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表
(一)婴儿发育与动作发展的基本原则
1.婴儿身体发育和动作发展方向的三大原则
◆头尾原则(动作发展从头到脚,由上至下)
◆近远原则(动作发展从中央到外围,依次进行)
◆大小原则(大肌肉的发展先于小肌肉的发展)
2.婴儿动作的发展具有相似的模式
3.由普遍到特殊,从弥散性到精确化,从无意到有意
4.生长发育的速率有个体差异
5.受成熟、学习和环境影响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意义与进程
1.婴儿动作发展的意义:
2.体操或训练有助于婴儿动作的发展。

3.婴儿躯体移动动作的发展进程
4.婴儿躯体动作的发展
5.婴儿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进程
6.婴儿手的抓握动作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婴儿认知的发展
婴儿心智的成长(视频)
1、感觉的发展:
视、听、味、嗅、触觉
●婴儿的听觉发展(视频)
2、婴儿知觉的发展P159
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并在婴儿认知活动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
讨论:婴儿的深度知觉是如何产生的?
关于深度知觉的两种假设
●早期运动经验(爬行)使婴儿产生深度知觉,对深度的恐惧来自婴儿早期的跌落经验。

案例1:S.B 先生的趣事(先天失明,52岁手术后复明);
案例2:特恩布鲁(TURN-BULL )关于巴布提(BAMBUTI )部落俾格米人肯格( KENGE )不能从远处知觉物体的真实大小的研究。

●对深度的恐惧是一种生物适应的结果,是一种“先天预设的结构”。

人对深度的知觉能力是一种天生存在的机制,是不需要经验来发展的。

(视觉悬崖)
3、注意发展特点
注意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选择性的发展:
●1-3个月:注意表现出选择性
●3-6个月后,平均注意时间增长,偏爱复杂而有意义的对象;选择性注意越来越受知识
和经验的支配;
●1岁以后,注意与符号联系起来;他人的言语提示和指导对婴儿的注意有一定的制约
和调节作用。

4、婴儿记忆的发展
5、婴儿学习的发生发展
1)习惯化;
2)经典性条件反射;
学习的发生:胎儿末期
6、婴儿思维的发展
●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理论
●婴儿期的思维基本上属于直观行动思维的范畴,其特点是直观行动性。

即“感知”与“动作”的协调性。

●婴儿期直观行动性思维可分为四个时期:
(1)条件反射建立时期(0~1个月)
(2)知觉常性产生时期(开始认识客体的永久性)(1个月~1岁)
(3)直观行动性思维时期(伴随动作和语言发展的直观行动概括能力)(1~2岁)
3岁前的智力量表:动作发展、语言发展和概括能力发展
(4)词语调节型直观行动性思维时期(语言思维产生)(2~3岁)
第三节婴儿言语的发展
一、言语发展的理论 167
●强化说。

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的条件反射理论,强化依随—在言语之后的强化
●模仿说。

阿尔波特(1924)认为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

●认知学说。

强调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皮亚杰为代表。

●转换生成说。

乔姆斯基(N.Chomsky,1972) 1957提出。

利用规则的创造,语法是先天普遍向个别语法的转化。

(先天论)
二、婴儿期言语的发生与发展
(一)婴儿期言语发展的两个阶段
1、婴儿语言发展的第一阶段(前言语阶段):
◆掌握语音P170
◆丰富词汇
第一批词的产生(20个词左右)P173:场合约定性,原始的指代性、对应的象征性和一定交流意义
2、语言发展的第二阶段
1)词汇的发展
2)继续掌握一些场合限制性较强的词;
3)已掌握的词开始摆脱场合限制性,获得初步的概括意义;
4)开始直接掌握一些具有概括性和指代性功能的词语;
5)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在关注婴儿认知发展的过程中,要树立二个信念:
1、孩子能学会人类应学的所有的东西,只要时间和耐心。

2、婴儿比我们成人所认为的更聪明。

第四节婴儿的气质 175
一、气质的类型及特点
1.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
(1)“容易型”的婴儿。

占40%,生理机能具有一定规律性,对所有人都很友好,安静。

(2)“困难型”的婴儿。

占10%,生活缺乏规律性,细微的环境变化也能引起较强的反应,对新事物或陌生人表现退缩,会突然发脾气。

(3)“迟缓型”的婴儿。

占15%,活动水平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

2.布雷泽尔顿的类型说
活泼型:连哭带斗型
安静型:就是不哭
一般型:两类之间
3.巴斯的活动特性说
情绪性:反应强烈,不易安抚。

活动性:忙于探索外界,乐于游戏。

社交性:愿与人交往,反应积极。

冲动性:极易冲动,行为难以控制。

二、气质的教育意义
1.气质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同时也是可以变化的。

2.如何根据气质的类型进行早期教育?P183
◆容易型:容易教育。

但易形成定势,对新的环境反而适应困难。

◆困难型:易出现亲子关系问题,需要耐心。

◆迟缓型:易产生回避反应,需要宽容和鼓励。

第五节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184
一、婴儿的情绪发展
1.情绪发展的特点:
2.婴儿面部表情识别的的四个发展水平
二、依恋
1、什么叫依恋(attachment)
◆母亲印刻研究
2、依恋发展的阶段鲍尔比(Bowlby,1969)P187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性反应时期(出生—3个月)
第二阶段:选择性的社会反应时期(3—6个月)
第三阶段:特定依恋期(6个月—3岁)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参与期(2、3岁以后)
3、依恋的类型
艾斯沃斯采用“陌生人情境程序”研究法P188类型
●安全型(65%~70%) (安全依恋)
●回避型 (20%) (躲避依恋或无依恋)
●反抗型(10-15%)(矛盾依恋)
思考:形成这些依恋类型的原因是什么?
4、形成依恋类型的原因
(1)母亲的抚养方式
(2)婴儿的气质特点(如婴儿的“困难”气质),非主要原因
讨论:依恋对儿童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5、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缺乏正常依恋关系的后果——严重心理障碍
◆动物的社会性剥夺研究
◆孤儿院儿童与领养儿童,Goldfarb (1943,1947)的研究
●依恋性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影响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影响同伴关系的发展
三、婴儿的社会交往发展
(一)亲子交往
1.0~3岁儿童与父母交往的特点:
1)与母亲的交往。

人生第一人际关系,母亲是婴儿生存、发展的第一重要人物,母婴
关系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婴儿以后整个人际关系的形成。

在母亲的要求指导下,婴儿进入人际交往,习得最初的交往经验。

指定依恋期。

2)与父亲的交往。

父亲是婴儿重要的游戏伙伴,是婴儿积极情感满足、社会性、人格
发展和性别角色正常发展以及社交技能提高的重要源泉。

●在交往内容上:与婴儿游戏;
●在交往方式上: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
●在游戏性质上:大动作、激烈的、强烈刺激的身体游戏和新异的、不寻常的游戏活
动。

2.教养方式对婴幼儿发展的影响
(二)早期的同伴交往P190
●以客体为中心阶段
互不理睬,只有极短暂的接触;以玩具为主;单方面的社交
●简单交往时期
社交指向行为,为了获得同伴的注意,与同伴取得联系
●互补性交往时期
接触的持续时间增加,社会性游戏的数量增加,出现了合作游戏、互补或互惠行为。

讨论:如何根据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本章作业
1、简答题
(1)简述婴儿期心理发展任务。

(2)简述婴儿行走动作发展的意义与进程。

(3)简述婴儿手的动作发展的意义与进程。

(4)简述婴儿语言发展的进程。

(5)简述婴儿思维发展的特点与进程。

2、名词解释
婴儿依恋
视崖实验
3、论述题
1)新生儿有哪些无条件反射,这些发射具有什么意义?
2)婴儿感知觉能力的发展特点有哪些?
3)乔姆斯基的“言语转换生成说”的理论是什么?
4)婴儿期言语的发展特点有哪些?
5)气质的四重类型说是什么?
6)什么是婴儿依恋?婴儿依恋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共有几种婴儿依恋的类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