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作者:————————————————————————————————日期:ﻩ地理科学导论第一章地理学概述第一节地理学及其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地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体的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的"理";"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表层空间。

更具体的说,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表层中发生的空间尺度的现象、过程、机理和规律等的的学科。

人地关系就成为研究地理学的核心。

●二、地球表层系统与地理环境(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地球表层的圈层组成主要有五部分的内容:1.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岩石部分,包括地壳的全部和地幔的一部分。

岩石圈的表层还可分为土壤圈和沉积岩石圈。

2.水圈水圈即指地球表层中的各种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以及岩石、土壤孔隙中的地下水,最大厚度约20公里左右。

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38,600km3,海洋水占96.5%,面积占71%,陆地淡水占3.5%(其中冰川占1.74%,地下水占1.7%),地表淡水仅占0.6%。

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的形式进行周而复始地循环,有其大循环与小循环。

3.大气圈大气圈即指地球的气体部分。

从上到下主要分为:电离层——中间过渡层——平流层——对流层。

对流层的厚度约为8—18km,平流层厚度为从对流层顶到50km,中间层为从平流层顶到85km,逸散层为从85km往外的空间范围。

电离层又可分为三层,最外的层次称为逸散层,次外层称为暖层. 大气中氮、氧成分占99%(N2占78%,O2占21%),此外还有少量的Ar、CO2、O3、H2O以及微粒物质。

对流层中集中了大气成分的3/4,其中99.9%的大气集中于大气层50km高度以下。

4.生物圈生物圈即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其中绝大多数生物都集中生活在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相互接触交融的地带,大致在地面、水面上下100—200米范围以内。

地球上有动物100多万种,植物有34万种,微生物4万种,植物占生物有机质量的90%。

5.人类圈人类圈又称为智慧圈、技术圈、文化圈等,指人类及人类所创造的人工物质环境。

"智慧圈"的概念是前苏联学者维尔纳茨基在1945年提出的。

他认为:"智慧圈是地球新的地质现象,在这里首次成为巨大的地质力量。

他能够而且应该以自己的劳动和思想改造自己的生存领域,与过去比较是根本的改造" 。

人类虽然也是生物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是由生物进化而来的,它具有新的,自己所独有的特性,因而,使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圈层与生物圈分开,但是却渗透于自然演化形成的生物圈,二者相互共存。

它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对象。

(二)各圈层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

各圈层间不是绝对的、彼此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

但除了固体岩石圈和大气圈以外,其他圈层也不都是处处连续的。

因此对各个圈层的划分应从宏观上、整体上相对的去理解。

1.地球各个圈层构成了地球表层系统。

2.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与物质转换与循环(1)物理循环:大气、海洋的环流及其相关联的热量输送、水分循环;地壳升降、平移运动及其带来的物质、能量循环等过程。

(2)化学循环:岩石、矿物溶解成分以及其在土壤中的循环;大洋中的碳酸盐等的沉积过程;大气中氧气的生成与消耗过程。

(3)生物循环: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生物之间的食物链等与生命活动相联系的过程。

(4)所有这些的循环过程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作用影响到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能量平衡、转化与循环。

(三)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与基本特征1.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指各要素组成部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的稳定的分布与配置关系。

分层结构:各自然地理要素按照环境条件而发生的垂直方向上的分异,各自集中于地球表层的一定空间部位形成的空间结构。

上下圈层结构、表面的垂直地带性。

地域结构:地球表层的地域分异,及其形成的地域子系统的次一级地域单元之间通过地域联系而形成的空间结构。

包括了自然地域系统、人类社会的政区系统。

自然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特征;海陆梯度地带性特征;自然地理区划2.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 1.是由自然演化形成得不同圈层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整体。

2.各圈层层面特别是岩石圈表面是不均一的,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太阳能辐射分布、控制表面变化的内能分布、人类的体质、习性、文化与经济活动的不同等。

3.地球的表层是在不断变化的。

如:海陆变迁、地壳活动;气候变迁、演化与交替;人类活动的发展等(四)地理环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或者称为地理环境。

地理学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是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从不同学科视角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地理环境这一概念是法国地理学家E.雷克吕(Reclus)于1876年提出的,他把地理环境理解为"围绕人类生存的自然现象的总称"。

通常地理学中所谓的地理环境与其看法不完全一致,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

我国相当多的地理学家(特别是人文地理学家),将地理环境作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环境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从不同的视角对地理环境的相对划分。

人文环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内涵和范围不断扩大。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是一个综合各自然要素的整体,相当于地球表层的范围。

但二者不是截然分开彼此孤立的,它们在空间和结构上又是互相重叠、相互联系的,构成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

随系统论的出现,一些地理学家开始将之用于研究理论地理学。

1963年,前苏联地理学家索恰瓦提出用地理系统的概念替代自然地理学中"地理壳"、"景观壳"等概念,70年代发表了《地理系统学说导论》,从系统论角度建立自然地理的研究体系。

80年代以后我国地理学家也十分重视用系统论思想研究地理学,提出了"自然地理系统"(牛文元,198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吴传钧,1979)等概念。

地理系统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类及其生存环境有机结合的动态系统。

地理系统就其组织水平来看,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它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由众多子系统构成,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全球地理系统、区域地理系统、局地地理系统等。

将地理系统作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反映了现代地理学对自身研究对象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等方面的深刻认识。

(五)地理系统系统思想是现代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整体性的一次飞跃。

随系统论的出现,地理学家们提出以地理系统的概念替代以前的"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等概念,先后提出"地理系统"、"自然地理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等。

地理系统应当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系统;有机结合的动态系统,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

地理系统的特征: 1.整体观点。

一切部分、要素都是一个系统,是由地球表层各部分有机结合的整体,各个孤立部分性质和活动方式的集合,简单相加不能形成高一级组织水平,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动态观点。

地理系统中一切有机体都处于积极运动状态,生命不等于机器。

3.等级观点。

各种有机体都是按严格的等级组织起来的,具有层次性。

●三、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的研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地球的表层系统,始终都紧密围绕着人类与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相互关系问题而形成发展的,逐渐形成了为人类服务的、人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关系研究的核心。

1. 地理学自形成以来经历了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变化过程; 2. 二十世纪以来不同时期地理学的中心任务有所变化,可是虽然这些中心任务名称和具体内容有较大差别,但始终未脱离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3.地理学的研究地球表层空间系统,是从空间的视角、是从人类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视角来进行研究的,这就形成了地理学研究的"空间视角"与"环境视角"(或生态视角)●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简述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2、试述地球的圈层结构主要内容。

3、地理环境、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三个概念的基本联系是什么?如何用系统论的观点认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地理学的性质与科学体系●地理学的性质长期以来,科学被习惯地分成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类,一般科学面对这种分类都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

每种科学,要么是自然科学,要么是社会科学,相互不可逾越。

这种划分的根源在于二元论的科学观,即自然现象有自然现象的规律,社会现象有社会现象的规律,两者之间没有综合的整体的规律。

这种科学观给地理学的发展带来严重障碍。

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苏联地理学曾普遍认为地理学不是一门独立的科学,自然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经济地理学属于社会科学,甚至于有的学者干脆认为经济地理学不属于地理学,而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

这种认识破坏了地理学的整体性,阻碍了地理科学的发展。

60年代以后,科学在继续分化的同时,综合的趋势日趋明显。

地理系统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人文内容也包括自然内容,地理学所要研究的不是这两个方面的机械组合,而是作为系统的整体联系与规律。

因此它既不单纯属于自然科学也不属于社会科学,而具有综合性,是两种科学相结合的独立科学系统,●地理学的科学体系地理学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分类体系。

(一)传统地理学科学体系传统地理学是单一层次的,平面的。

一般地说,仅从学科研究的性质特征分为区域地理学、系统地理学、数理地理学三大类。

(二)现代地理学科学体系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重视地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二是重视应用地理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三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地理技术迅速发展。

按照对地理科学大科学性质的理解,现代地理科学分三个层次。

1.基础理论层次,又分三个亚层次:(1)理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学的方法论、认识论。

是关于研究地理学思想的。

地理哲学、地理学思想史、地理科学学等。

(2)地球表层学:是以地球表层物质体系的整体规律为对象,关于地球表面规律的更高层次的综合和概括。

(3)区域地理学、系统地理学和类型(部门)地理学。

2.技术理论层次(应用理论层次) 这个层次和以下的应用技术层次是地理学发展较快的领域。

技术理论层次包括:建设地理学、区域开发学、国土整治学、自然环境保护学、自然资源学以及与部门地理相对应的应用理论学科,如应用地貌学、应用气候学、水资源开发学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