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学习笔记经济活动分析是经济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工业企业明确经济责任、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效果、改善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
一般情况下,工业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首先,从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成果分析入手,分析企业生产条件及其利用的效果。
其次,评价企业生产技术的经济效果,并在此基础上从价值形态进行产品成本、企业盈利和经营资金的分析等。
但这些分析还不能对企业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作出综合分析和评价。
因此,有必要利用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综合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
一、企业经济效益综合分析的意义与任务经济效益是指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中,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量同劳动成果的比较;提高经济效益,就是用较少的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
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是不断认识和总结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践,科学的总结过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有效地指导未来生产经营活动实践的方法。
综合分析和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就是依据大量资料和信息,对客观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践,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用于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
企业经济效益综合分析的任务,在于通过综合分析,评价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促使企业挖掘内部潜力,走内含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增产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产品,努力降低材料、能源的消耗,降低成本,增加盈利,提高经济效益,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多做贡献。
企业经济效益综合分析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成果满足社会需要的效果;第二,企业一定时期内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利用的效果;第三,企业一定时期内生产消费方面的效果;第四,企业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的总效益如何。
这四个方面虽各有侧重,但相互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借助一系列经济效果指标反映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评价企业的工作,并作为生产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企业经济效益综合分析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价值形式来表示。
因此,综合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一般要应用产值、成本、资金和利润等价值指标来进行。
是企业生产、成本、资金和利润等各部分分析的综合、概括和提高。
二、综合分析企业生产成果满足社会需要的效果企业销售合同完成率指标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履行交货合同的程度,它与价值形态的商品产值、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结合起来,就能完整地反映和评价企业有用的生产成果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
企业满足社会需要的效果取决于一定时期产品销售的数量。
产品销售数量取决于产品的产量(总产值)、产品销售数量(发出商品产值)、取得销货收入的产品数量(销售商品产值),因而也取决于在产品数量的变化和库存产成品余额变动情况。
企业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经济效果指标体系如下图:销售商品产值(产品销售收入)=按现行批发价格计算的总产品产值±期初期末在产品余额变动差额±期初期末库存产成品余额变动差额±期初期末发出商品余额变动差额。
产品生产和销售指标分析表表一2008年12月位:元表一分析表明:该企业12月份按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工业总产值和商品产值,都没有完成计划。
前者完成计划的98.18%;后者完成计划的98.37%。
该企业产品生产总量虽然没有完成计划,但销售产品的产值却比计划增加了0.4%。
这是由于企业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压缩了成品库存50,000元,使本月产品销售收入超额完成了计划,取得满足社会需要的一定效果。
分析还表明企业的生产总量并未完成计划,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深入分析予以解决。
三、综合分析企业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效果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使用效果怎样,既取决于劳动力、劳动手段、劳动对象三要素的数量和质量,更取决于对三者利用的状况如何。
在一定时期社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不仅表现在增产更多更好的产品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方面,而且还表现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设备利用率,节约材料、能源消耗、合理地占用资金,不断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企业盈利,充分合理利用劳动、物资资源,全面提高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效果为社会积累资金方面。
企业一定时期内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效果如何,一般用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反映人力利用的效果,用百元固定资产生产产值、百元材料费用生产产值等指标反映物力利用的效果,用产值资金率、经营资金周转率等指标反映财力利用的效果。
企业一定时期内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效果,一般借助下列指标体系加以反映:工业总产值(按固定价格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职工平均人数=百元固定资产生产产值×工业固定资产原值100元=百元材料费用生产产值×本期耗用材料费用100元×100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占用产值资金率产值资金率=定额流动资金平均占用×100元工业总产值经营资金周转率=销售商品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定额流动资金平均占用图示如下:表二2008年12月单位:元表二分析说明:第一、业在报告期内经营资金周转率比计划加快了4% 其主要原因分析如下:1、计划产品销售收入,计划经营资金占用=2,450,000÷(1,800,000+650,000)=12、实际产品销售收入,计划经营资金占用=2,460,000÷(1,800,000+650,000)=1.00408由于产品销售收入增加了10,000元,使得经营资金占用周转加快了0.00408次。
3、实际产品销售收入,实际经营资金占用=2,460,000÷(1,800,000+565,400)=1.04由于定额流动资金占用减少了(650,000-565,400)84,600元,使得经营资金周转加快了0.03592次。
两项因素合计使得经营资金周转加快了0.04次,=(1.04-1)÷1×100=4%。
分析结果表明企业2008年12月的经营资金周转率比计划加快了4%,在工业总产值只完成计划的98.18%的情况下,每百元产值资金率,实际为26,175元比计划29,545元减少了11.41%。
说明企业在财力利用方面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
第二、企业的人力、物力利用效果可应用以下指标进行分析:1、劳动生产率的分析:(1)计划工业总产值为2.200,000元,计划职工平均人数为1,000人,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200元。
(2)实际职工平均人数为1,010人比计划增加了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200,000÷1,010=2, 178.22元。
(3)由于职工人数增加1%,全员劳动生产率比计划下降了(2,200-2,178.22)21.78元。
降低0.99%。
(4)由于工业总产值只完成计划的98.18%(1-1.82%)实际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139元(2,160,000÷1,010)使得全员劳动生产率减少了39.22元。
降低了1.80%两项因素合计影响全员劳动生产率比计划下降2.79%。
分析说明企业在人力利用效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应进一步分析查明原因。
2、物力利用情况的分析:(1)计划每百元固定资产生产产值为122.22元,在固定资产原值没有变动的情况下,由于产值只完成计划的98.18%,使得百元固定资产生产的产值减少了2.22元,比计划减少了1.82%。
(2)计划每百元材料费用生产产值为250元,由于产值没有完成计划,使得百元材料费生产的产值减少了4.55元,减少1.82%。
(3)实际本期耗用材料费用比计划减少了(880,000-847,059.82)32,940.18元,减少3.75%。
但百元材料费用生产产值增加了9.55元。
增加3.82%,两项因素合计每百元材料费用生产产值比计划增加了2%。
分析说明,企业的物力利用效果由于本期耗用材料费用采取了有效地节约措施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固定资产的利用效果方面还有潜力。
四、综合分析企业生产耗费的经济效益企业的生产过程也是生产的耗费过程。
产品成本作为生产中的耗费,与产品的生产过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此,产品产量的多少,产品质量的高低,劳动生产率增长与否,工时利用的情况,材料、能源消耗的水平如何,设备是否有效地利用,各项费用支出的节约与否,企业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均综合反映在成本指标中。
反映企业生产耗费的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如下图:×100元销售成本率=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收入产值成本率=商品总成本-来料加工成本-工业性作业成本×100元商品价值(现行价格)-来料加工价值-工业性作业价值生产耗费经济效益分析表表三2008年12月单位:元表三分析表明:企业本月商品产值只完成计划的98.37% (1-1.63%);但是由于加快了销售环节的工作,压缩了成品库存,使得产品销售收入比计划增加了10,000元,超计划的0.4%。
在满足社会需要方面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
本月企业的原材料消耗比计划降低了3.75%(见表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期生产费用在总产值比计划减少1.82%的情况下,比计划降低了8.98%,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月入库产成品成本比计划降低了2.79%,间接反映了在产品资金的压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本月产品销售成本比计划增加了1.42%,主要是压缩成品库存和期初产品成本水平的影响。
计划是增加产成品库存24,500元,实际压缩了成品库存27,250元。
企业本月产值成本率比计划降低了0.5%,反映了企业降低产品成本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然而,销售成本率比计划增加了0.5%,说明企业在提供社会的生产成果时其耗费水平比计划有所增长,未取得预期效果。
五、综合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效益利润指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
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的大小,表现在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劳动消耗是低于还是高于社会必要劳动。
低于社会平均劳动消耗的,获得的利润就多,经济效益就大;反之,利润就低,甚至出现亏损,经济效益就小,甚至没有经济效益。
因此,在通常的情况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效果可以通过利润的高低来衡量。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效果的指标体系如下图:经营资金利润率=经营资金周转率×销售利润率=产品销售收入÷(固定资产原值+定额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产品销售利润品销售收入×100元)=产品销售利润÷(固定资产原值+定额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100元表四分析说明:第一、报告期内经营资金利润率实际比计划增加了1.3个百分点(46.8%-45.5%),提高了2.86%,其主要原因分析如下:1、计划经营资金周转率,计划销售利润率2、实际经营资金周转率,=2,460,000÷(1,800,000+565,400)3=2,460,000÷(1,800,000+565,400) ×1,107,0002,460,000=由于经营资金周转加快提高1.82%,由于销售利润减少而下降了0.52%,两者相抵,综合影响经营资金利润率提高了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