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蜀道难注释及讲解

蜀道难注释及讲解

蜀道难_注释及讲解蜀道难[1]:噫吁戏[2],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3],开国何茫然[4]。

尔来[5]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6]。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7]。

地崩山摧壮士死[8],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9]。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10],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11]。

黄鹤[12]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13]。

青泥何盘盘[14],百步九折萦岩峦[15]。

扪参历井仰胁息[16],以手抚膺[17]坐长叹。

问君西游[18]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20]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21]。

连峰去天不盈尺[22],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24]。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25]哉!剑阁峥嵘而崔嵬[26],一夫当关[27],万夫莫开[28]。

所守或匪亲[29],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3]血,杀人如麻。

锦城[31]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32]。

[注释]:[1]蜀道难: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

《乐府古题要解》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

”[2]噫吁戏:惊叹声。

[3]蚕丛、鱼凫:传说中蜀国的两个开国先王。

[4]开国:这里指开国的事迹。

茫然:渺茫不清的样子。

这句话是说:因为时间久远,他们开国的事迹。

很难知道得详细。

[5]尔来:蚕丛、鱼凫开国以来。

尔:此。

[6]秦塞:指秦地。

通人烟:指人互相往来。

[7]"西当”二句:是说由秦入蜀十分困难,西对太白山,有一条只有鸟才能飞过的道路。

[8]"地崩”句:据《华阳国志·蜀志》载秦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

蜀派遣五个壮士去迎娶。

等回到梓潼时,见一大蛇入穴中,五人用力拽蛇,突然山崩,压死美女和壮士,而山分为五岭。

[9]天梯:通向山顶的崎岖小路。

[10]六龙回日:是说由于蜀山之高,使日车不得过,只得回车而去。

高标:这里指高峰。

[11]"冲波”句:水波回旋的河流。

[12]黄鹤:即黄鹄。

[13]猱:猿类。

[14]青泥:山名,为入蜀要道。

盘盘:萦回曲折的样子。

[15]萦:盘绕。

岩峦:山峰。

[1 6]"扪参”句:古人以星宿的位置划分地面的相应区域,参、井都是星宿名,参是蜀的分野,井是秦的分野。

扪,摸。

胁息,屏住呼吸。

[17]膺:胸。

[18]西游:指入蜀。

[19]巉岩:陡峭的山壁。

[20]子规:即杜鹃。

[21]凋朱颜:衰老,憔悴。

[22]不盈尺:不满一尺,不够一尺。

[23]飞湍:如飞的激流。

[24] 砯崖:水冲击山崖。

[25]胡为乎:为什么。

来:指入蜀。

[26]剑阁:大小剑山之间的道路。

峥嵘:山势高峻的样子。

崔嵬:高险崎岖的样子。

[27]一夫当关:一个人把守关口。

[28]莫开:不能攻开它。

[29]"所守”句:把守关口的人如果不可靠。

匪亲:不可靠的人。

[30]吮:吸。

[31]锦城: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32]咨嗟:叹息声。

[讲解]:一提起诗人李白,很容易使人想到他的《蜀道难》诗。

的确,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李白的创作特色,是他七言歌行的代表作。

《蜀道难》刚一问世,就获得了时人的赞赏。

这首诗是分三部分来写的。

第一部分(开头至“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开辟之难。

李白一开始并不直接描写蜀道,而是写他对蜀道之难的感受。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用这种浸透着强烈感情的感叹语句,为这曲祖国壮丽山河的颂歌定了基调;同时也深深感染着、吸引着读者,让读者在这种感情的左右下,跟随着诗人这支富有魅力的笔,奔突在层峦叠嶂的蜀道上。

下面六句写由于山水的阻隔,秦蜀两地无路可通。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好象交通的隔绝,也把历史隔绝了,蜀国开国的传说,真是渺茫难详呵!诗人意在说明蜀道无路可通,这里却从反面着笔,偏要说“有路”:“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写有“鸟道”可通,正是为了衬托无人路可行,效果是很鲜明的。

然而,人是可以战胜自然的,“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地崩山摧,交通开辟,是以无数“壮士”的牺牲为代价的。

在这一部分,诗人引用了许多神话传说,为蜀道增添了一层神秘离奇的色彩,烘托出艰险离奇的气氛,成功地把读者引入了一个色彩斑谰的、神话般的境界。

第二部分(“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写蜀道行路之难。

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靠天梯石栈“钩连”起来的蜀道,终于打通了。

然而,它并不是坦途。

这一部分就从不同角度描写了蜀道的艰难和行路的艰难。

分为四层。

第一层首先从鸟兽的感觉来刻划蜀道的艰险。

先写上,上有高峰。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龙是一条来去无踪、腾骧云霄的神物,但是,载日奔驰的六条神龙,遇到了蜀道上的“高标”,也一筹莫展,只得回车而走。

再写下,下有激流。

这里仅用了“冲波逆折”四个字,就把湍急的水流所形成的巨大旋涡,勾划得如在目前。

如此峰险流急,真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黄鹤是善于高飞的鸟,尚且飞不过去;猿猱是长于登攀的动物,尚且为攀援而愁,那人在蜀道上行走,岂不更加难以设想?第二层,从行人的感觉来描述蜀道的艰险。

由秦至蜀,千峦万嶂,但作者只选了青泥岭作为描写对象。

因为青泥岭不仅是入蜀道的要道,而且又有着特殊的气候和地形。

《元和郡县志》:“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

诗里写青泥岭,一是写它的盘曲:因为山峦“百步九折”,行人也只好随山宛转、出入高下,其辛苦艰难不言自明;二是写它的高峻:行人费尽气力爬上山巅,抬头是伸手可及的星辰,俯首是一望无底的深涧,只好屏声敛息,用手捂着胸口“长叹”不已。

上面两层,是从黄鹤难过、猿猱愁度以及行人的感觉来渲染刻划蜀道的艰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层,以蜀道的悲凉气氛来衬托烘染蜀道的艰险。

面对行人惊恐的心理,诗人发问:“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这半是提醒半是慨叹的话语,更加深了我们对蜀道艰难的理解。

接下去四句又从西游行人的感觉这个角度,烘托出一种悲凉的气氛:古木深林之中,只有飞鸟悲号;月夜空山之内,时有杜鹃哀鸣。

“古木”,说明时间的久远,人迹罕至,无从采伐;“空山”,说明环境的空旷,不仅没有人烟,连鸟兽也不多,杜鹃鸟蜀地最多,写它的啼叫可以突出蜀地的特色;相传杜鹃是古蜀主望帝魂魄所化,写杜鹃的鸣声,也可以给这月夜山林增添一种神秘的色彩;杜鹃叫声哀怨,更能突出环境、气氛的惨淡凄凉。

第四层具体描写行人眼中的蜀道。

前面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蜀道艰险进行了夸张和渲染。

至于蜀道山水的具体形象如何,却是在这一层才描写出来的。

“连峰去天不盈尺”,写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写悬崖之陡;“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写瀑布激流,四句之中,有山有水,有形有声,有动有静。

至此,蜀道的艰险,已经全部描写出来了,诗人的感情也达到了高潮。

他不禁向颠簸在蜀道上的行人大声惊问:“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第三部分“剑阁峥嵘而崔嵬”至结束写蜀地之难:那里的环境险恶,不可久留。

前三句写剑阁形势险要。

剑阁是蜀地的要塞,形势十分险要。

《清统治》:“其山削壁中断,两崖相嵚,如门之辟,如剑之植,又名剑门山。

”剑阁的驿道,据说是蜀相诸葛亮“凿石驾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路”,蜀将姜维就曾倚恃剑阁之险以拒钟会的大军。

李白在描述剑阁形势的时候,仅用了“峥嵘而崔嵬”几个字。

因为前面对蜀道的艰险已经描写得淋漓尽致了,剑阁是蜀地的要塞,所以不需要展开描写,其形势的险要也就可想而知了。

凭借这样的天险,就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正因为形势险要,如果朝廷用非其人,守将叛乱,那蜀地的灾难将是不堪设想的。

"朝避猛虎”至“不如早回家”六句,就写野心家如果据险叛乱,蜀地人民所受的灾难。

蜀地多山林,人民对毒蛇猛兽之害是深有体会的。

诗人在这里把叛乱的军阀比喻成猛虎、长蛇,非常形象,非常贴切。

蜀地既然随时都有“杀人如麻”之灾降临的可能,那么,远道西游的人,难道还应当贪图锦城一时的繁华,而久住不归吗?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两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诗人又引导我们回顾一下蜀道的艰险,全诗也就在这样的回旋声中结束,既照应了开头,又饶有余味,所以《唐宋诗醇》:“结语收得住,有无限遥情。

”这首诗主要是通过对蜀道瑰丽多姿、惊险万状的山川景物的描绘,歌颂祖国河山的壮美;同时也表现了对入蜀友人的关切,希望他不要贪图锦城的安乐,早日离蜀返京。

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唐朝由盛而衰转变的前夜。

李白在表面繁荣的背后,预感到潜伏着的内在危机,他担心形势险要的蜀地,被野心家据以叛乱,使人民遭受“杀人如麻”的灾难,因而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感情。

强烈的感情是这首诗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

诗人不是客观的、冷静的把蜀道的面貌描摹在读者面前,而是用浸透着感情的巨笔,描写他对蜀道之难的独特感受。

蜀道上的山水禽鸟、日月星辰,无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感情,成了笼罩全诗的网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的开头、中间、结尾三次出现,构成了全诗感情的基调,在反复咏叹之中,使读者有荡气回肠之感。

《蜀道难》雄奇奔放,磅礴峥嵘,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赢得了很多人的赞叹。

刘辰翁说:“妙在起伏,其才思放肆,语次崛奇,自不待言。

”是很恰当的评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