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历史贡献及局限性一、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19世纪早期,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他们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成长时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间对立的反映,是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思想体系,它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
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莫尔、闵采尔为代表。
第二阶段: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富人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
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摩莱里、巴贝夫为代表。
第三阶段: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
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
二、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积极贡献①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珍贵的思想材料。
②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和许多精辟的思想及论证。
③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
④揭示和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三、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局限性①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
②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
③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成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充满幼稚的思想。
④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论原性,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
缺乏科学性。
⑤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⑥空想社会主义有许多消极的成分:如保留奴隶与奴隶劳动、殖民地、宗教神秘主义因素、劳动偏见、政治极端主义和最高领导人职务终身制等。
在社会主义上,它们没有区别,都是公有制的、人人平等、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的社会。
它们的区别就在实现社会主义的方法上。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社会主义历史条件:第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是从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
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的迅速发展,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第二,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已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
在此以前,工人阶级有时也参加政治斗争,但在那些斗争中无产阶级是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反封建斗争。
而现在,工人阶级是为了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去进行斗争,并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工人们从斗争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处境,就必须改变政治上的无权地位,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
这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独立的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第三,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社会主义思想是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理论表现。
创立标志:1848年2月24日,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问世。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两大发现的意义: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产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同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同空想成为科学。
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条件: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民的、小资产阶级的国家(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使得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有可能突破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
而当时的俄国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
十月革命道路:工人武装起义夺取中心城市,革命有城市向农村扩展,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理论: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的经济政策;③提出了要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理论;④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即“不发达”的阶段上,存在着两种公有制形式,甚至会存在多种所有制的新构想;⑤提出了要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优秀成果;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是小生产走向社会主义的“桥梁”和“中间站”的新思想。
斯大林模式(1)历史成因:①内因:苏联是一个落后的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而斯大林的个人品性在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中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②外因: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的产物。
(2)主要特征: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经济表现体现于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排斥市场调节,由国家占有大多数的生产资料,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代替市场调节。
同时,为了赶超资本主义强国,其将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放在了发展的首位政治表现体现在苏联的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苏共,最高苏维埃实际成为通过党的指示的表决机器(就好比本朝的人民代表大会),党的权利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利又高度集中于总书记斯大林手中,实为“一言堂”。
文化表现为大搞文化专制和思想专制,苏联国内弥漫着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之风,异见统统成为“异端言论”,位于禁止之列。
(3)主要弊端及其影响:①经济发展不均衡,片面发展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对农民的剥夺太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③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生产自主权,不利于发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④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没有随着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二战后逐渐僵化,丧失了自我完善的功能,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戈尔巴乔夫“改革新思维”前苏联改革的错误定位1、首先看两德统一问题。
其实两德统一问题本是德意志民族自己的事情,苏联本来就不该插手,但是从这个过程中我们能看到苏联外交是如何取从西方的:最开始苏联是极力反对两德统一的,戈尔巴乔夫说过:两德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需要历史去解决。
就是说,因该从现实出发,接受两个德国的现实。
1989年戈氏还向布什表示他欢迎两德的经济文化交往,但必须承认两德存在的事实。
然而到1990年初,他态度就发生了变化,对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总理分别表示他赞成两德统一。
这期间除了国内形势等多方面的因素外,有美国经济援助的诱惑,以及考虑到改革要得到西方支持的因素。
但是此时,戈尔巴乔夫还是有条件的:即要保持统一后的德国的中立。
但最后德国统一后还是加入了北约,苏联再次妥协。
其实是这个结果当时已成定局,但是从新思维这个角度来看,苏联也是考虑到德国对苏联经济援助的问题。
2、在与美国的关系上1988年苏联开始单方面裁减军备。
而且,这种妥切还表现在裁军的“单方面”和“不对等”。
“单方面”是指苏联总是抢先宣布它的裁军计划而在美国回绝后,又仍然按照原计划单方面裁军。
“不对等”是说,苏联裁减的数额要远高于美国。
而美国从来不会在限制核武器和裁减军备中主动让步。
1989年布什提出了超越遏制计划。
超越遏制是指在遏制基础上再超越“一点”,这一点就是攻心战,促使其和平演变,纳入西方轨道。
与此同时,戈氏却节节退让。
美国进一步干涉到苏联的内政。
表现在与反对党接触,会见波罗的海三国领导人等。
1991年最后一次苏美首脑会晤中,布什讨论的问题已经不是世界热点,而是苏联的政治经济等问题。
可见苏联是一再妥协的。
民主社会主义实质民主社会主义是西方国家社会民主党(包括社会党、工党)思想体系与意识形态的名称,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不同的表现。
民主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种道德需要、道德抗议,否认其历史必然性。
社会民主党人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是政治、社会和经济的联系,而是一种道德价值,这种道德价值旨在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的矛盾,实现人和人之间的超阶级团结。
民主社会主义宣称:“社会主义的实现不是必然的”,并指责马克思主义强调的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具有反伦理倾向。
前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1.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影响了政治民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斯大林时代(历史因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时代(现实因素):戈尔巴乔夫作为前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无论是领导能力、政策水平,还是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都是不胜任的;从政治方面看,戈尔巴乔夫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否定共产党的领导,鼓吹所谓的“政治体制改革”,高无限制的民主化和公开化,只是国家失去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引导,思想上失去了统一的基础,政治上失去了领导核心;从经济方面看,推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改革,完全倒向西方。
3.外部原因与苏联演变美苏之间的冷战和军备竞赛,思想战、信息战和心理战都消耗了苏联自身的巨大精力;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以武力为后盾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的同时,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手段,全面推出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或明或暗地支持苏联国内的反对派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加速美国式的所谓“全球民主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