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原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精原细胞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
方法:应用光镜及免疫组化染色对1例典型精原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本例为隐睾原发典型性精原细胞瘤腹膜后转移,部分区域细胞间变。
免疫组化胎盘样碱性磷酸酶(PLAP)(+),S100(-)。
结论:精原细胞瘤分三型,典型精原细胞瘤、间变性精原细胞瘤、精母细胞型精原细胞瘤。
病理组织学光镜下基本确定诊断,前两型免疫组化PLAP(+),精母细胞型精原细胞瘤PLAP(-);当临床以腹膜后肿物为首发症状时应仔细鉴别肿物是原发抑或转移。
【关键词】精原细胞瘤;病理
精原细胞瘤起源于睾丸原始生殖细胞,是睾丸常见肿瘤,属低度恶性,部分病例可沿淋巴管转移至髂内、髂总和主动脉旁淋巴结。
生殖腺外精原细胞瘤可发生在纵隔、腹膜后、垂体和松果体区,但罕见。
患隐睾者发生此瘤比正常人高8~15倍[1]。
临床上有时以腹膜后肿物为首发症状,临床需检查双侧睾丸或判断是否患隐睾。
本例为20年来我院病理科首例精原细胞瘤病例,现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患者,男,38岁。
近期左腹股沟肿物逐渐增大至成人拳头大小,有明显胀痛感,2007年2月25日就诊,以“腹股沟疝”收入院。
20年前无意中发现左腹股沟区一肿物,“栗子”大小,无疼痛及不适,未予就医。
查体:左腹股沟区触及一肿物12 cm×7 cm ×6 cm。
彩超示:左腹膜后探及一巨大实性肿物,上缘达胰腺后方,下方延续至左侧腹股沟区,肠管及右肾受压移位,左肾未探及。
临床考虑腹膜后恶性肿瘤腹股沟转移,遂行左腹股沟肿物切除术,术中送快速病理检查,病理回报:恶性肿瘤,肉瘤可能性大。
手术中扪及腹膜后肿物巨大,不能完整切除,家属不同意继续手术,未予处理。
病人住院24天,出院后5天因肾衰死亡。
1.2 方法复习腹膜后肿物的临床病史及病理资料。
追问查体、病史:左阴囊透光试验阳性;20年前左腹股沟即有一“栗子”大小肿物,至今未婚。
行常规病理检查:标本4 %中性甲醛固定,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
2 结果
2.1 肉眼观实性肿物长圆形21 cm×10 cm×8 cm,表面较光,包膜完整,切面灰黄灰红色相间,质细嫩,鱼肉样。
肿物中央可见大片出血坏死区。
2.2 镜下肿瘤细胞大部分为单一胞浆丰富透明,境界清楚,体积大,核大,排列成巢或散在,其间可见一些肿瘤细胞排列不规则,核大呈多形性,核深染呈块状,核仁较大而明显,可见核分裂像。
肿
瘤实质广泛坏死,瘤细胞巢间可见成熟淋巴细胞浸润。
病理诊断:(左腹股沟)隐睾典型精原细胞瘤,部分区域细胞间变,腹膜后巨型肿物为转移病灶。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睾丸原发性精原细胞瘤占所有睾丸肿瘤的30 %~40 %,多发生于30~50岁,青春期前及50岁以后少见[2]。
隐睾者发生此瘤机会较高,卢洪胜等[3]报道比正常睾丸者高20~40倍。
这可能与隐睾所处环境温度较高,致生殖细胞发生异常,血液循环障碍和内分泌紊乱有关[1]。
性腺外此瘤可发生在腹膜后、纵隔等处。
此病例临床检查后初诊曾认为原发腹膜后肿瘤转移至腹股沟。
此瘤低度恶性,发生发展缓慢,随着肿瘤逐渐增长,沿淋巴管转移至腹腔淋巴结,后腹膜位置较深,相对宽阔,利于肿瘤慢性增长过程,发现时肿物已巨大,占满后腹膜腔。
晚期通过血液播散,恶性生长加快。
有时睾丸原发瘤很小即发生转移,睾丸可肿大或不肿大,当以腹膜后肿物为首发症状时,应想到睾丸或隐睾原发瘤之可能。
3.2 病理特点根据Mostofi[4]建议,将本病分为三个亚型:(1)典型精原细胞瘤,最多见,93 %精原细胞瘤属此型[5],约占生殖细胞肿瘤的40 %[6]。
(2)间变性精原细胞瘤,此型较少见,约占生殖细胞肿瘤的 5 %~10 %,又称未分化型。
这两型预后较差,易发生淋巴管转移。
(3)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约占精原细胞瘤的3.5 %~9.0 %左右。
大多发生在5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临床症状较少,此型不见于未下降的睾丸、卵巢及外生殖器部位[7]。
此型不发
生转移,预后良好;有少量报道典型的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伴有肉瘤样成分,部分可以转移,预后不佳。
贾勇等[8]曾报道文献记载至今仅有13例报道,其中肉瘤成分多为横纹肌肉瘤或未分化肉瘤。
肉眼观:前两型不能区分,睾丸可弥漫性肿大,但有15 %患者睾丸正常或缩小。
肿物可中等大小,实性,有报道大者直径至20cm[9],切面淡黄,略呈分叶状,质均,鱼肉样。
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肉眼观,肿块质软,胶冻样外观。
镜下观察:根据病理形态不同分为:(1)典型精原细胞瘤,具有瘤细胞单一,胞浆透明,境界清楚,体积大,核大,瘤细胞排列成实性巢状,间质内见较多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淋巴滤泡形成,可由假结核肉芽肿结构形成。
这可能是由于瘤细胞坏死后释放出脂质或精子分解产物所引起的组织反应。
(2)间变性精原细胞瘤以瘤细胞和细胞核呈高度多形性和间质内缺乏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
瘤细胞排列不规则,常呈大片分布,核大空泡状或小而浓染,核分裂像和瘤巨细胞多见,间质内一般无淋巴细胞浸润,亦无肉芽肿反应。
(3)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由三种细胞混合组成,无淋巴细胞浸润和肉芽肿形成。
免疫组化染色PLAP为阳性反应,但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为阴性反应[6]。
3.3 诊断及鉴别诊断 B超和CT对睾丸肿瘤的诊断与阴囊内其他病变的鉴别,确定腹膜后淋巴结有无转移及转移的范围非常重要;病理学检查确定组织学分型与治疗关系密切。
注意当临床表现以腹膜后肿物为首发症状时应鉴别肿瘤是原发还是转移。
Presti[10]认为所有腹膜后生殖细胞肿瘤都原发于睾丸,只有纵隔的生殖细胞肿瘤才具有
真正的异位性。
李月明等[11]曾报道1例罕见的原发性腹膜后精原细胞瘤。
睾丸内原发肿瘤可以很小,需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
原发睾丸内的微小精原细胞肿瘤可转移到腹膜后形成较大肿块,很像原发肿瘤,需特别慎重,要排除由睾丸而来的可能性,原发性腹膜后精原细胞瘤与原发于隐睾的精原细胞瘤腹膜后转移癌鉴别很困难,但治疗十分重要。
3.4 预后此瘤对放射线很敏感,瘤组织及其淋巴结转移灶内的炎性间质反应可导致瘤细胞广泛破坏,因而预后较好。
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预后最好。
间变性精原细胞瘤侵袭性较强。
本瘤属低度恶性,部分病例可沿淋巴道转移到髂内、髂总和主动脉旁淋巴结。
晚期偶尔发生血液转移至肺和肝。
【参考文献】
[1] 武忠弼.病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26-427.
[2] 王和枚,王玉华,李维华.腹膜后转移性巨大睾丸间变型精原细胞瘤1例[J].诊断病理学杂志,1998,5(2):115.
[3] 卢洪胜,甘梅富,周涛.腹腔肠系膜隐睾并发精原细胞瘤1例[J].浙江临床医学,2006,8(10):1012.
[4] Mostofi FK.Histological typing of testis
tumours[M].Geneva:WHO,1977:105-109.
[5] 武忠弼.中华外科病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65-1166.
[6] 刘彤华.诊断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55-459.
[7] Floyd C,Ayala AG,Logothetis CJ,et al.Spermatocytic seminoma with associated sarcoma of the testis[J].Cance,1988,61:409-414.
[8] 贾勇,郭丽娜,刘彤华.睾丸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合并癌肉瘤一例[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4):391-392.
[9] 王世杰,王峰,董涛,等.巨大隐睾恶变精原细胞瘤1例[J].临床泌尿杂志,2005,20(6):356.
[10] Presti JC. Gental tumors.In:Tnangho EA,Mcaninch JW, Eds.Smith`s General Urology[M].15th ed.Mc Graw-Hill Co:New Youk,2000:422-435.
[11] 李月明,李玉魁,孙智才,等.原发性腹膜后精原细胞瘤[J].临床误诊误治,2002,15(5):33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