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参考译文一德性有两种:理智的和道德的。
理智的德性,是由于训练而产生和增长的(所以必需时间和经验),道德的德性则是习惯的结果;以我们希腊的语言来说,道德的德性这个名字,是由习惯这个名字稍加变化而成。
从这一点说,显然,我们没有天赋的道德的德性;因为天赋的东西是不能由于训练而改变的。
例如石头是天然有下降的趋势,纵然你训练它,向上掷一万次,也不能把它训练得习惯于上升;你也不能训练火焰习惯于向下燃烧;也不能使任何天然这样行为的东西,习惯于另一种方式行为。
德性非生于天性,但也不违反天性。
自然给我们以获得德性的才能,这种才能是由习惯而完善的。
再看自然赋于我们各种力量。
我们总是先有潜能,然后把这种潜能用到行为上:这从感官的情形,可以看得明白。
我们不是由于常看、常听而获得看和听的才能,而是先有了看和听的才能,然后用之,即不是由于先用之而后得之。
但是德性则由于先做一个一个的简单行为,而后形成的,这和技艺的获得一样。
当我们学过一种技艺时,我们愿意去做这种技艺,于是去做。
就由于这样去做,而学成了一种技艺。
我们由于从事建筑而变成建筑师,由于奏竖琴而变成为竖琴演奏者。
同样,由于实行公正,而变为公正的人,由于实行节制和勇敢而变为节制的、勇敢的人。
这一点,也可以由国家行政的情形证明。
立法的人,都是用训练的方法,使他们的公民变善:这是一切立法者的愿望;办不到的便是没达到目的。
正是在这一点上,好的政体与坏的政体区别开来。
所以每种德性的产生和消灭,都是由于同样原因和同样的手段。
技艺也是如此,好的弹琴者与坏的弹琴者,都是习弹的结果,建筑师和其他技艺人才的产生,都是这样。
建筑得好的人,便成为好的建筑师;建筑得坏的人,便成为坏的建筑师。
的确,每一种技艺的好坏不由于这样的练习,那么,他们便不需要任何的教师,并且他们的技艺的好坏便是天生成的了。
德性的形成也是这样。
我们由于和别人交际,而后变成公正的或不公正的人;由于身处危险之中,感受恐惧与大胆,经过这训练,即成为勇敢的或怯懦的人。
我们对于我们的兽性的嗜欲和暴怒的情绪的调摄,也有同样的情形。
由于各人对于可怒的事件,持不同的态度,因而有人变为节制的,文雅的,有人变为放荡的。
总而言之,同样的行为,产生同样的习惯或性格。
因此,我们必须注意我们的行为是属于哪一种的。
因为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性格。
一个人自幼受的训练,与人如有不同,那末后来所形成的差别便会重大,甚至可说是完全两样。
二我们现在的研究,不像其他仅以理论知识为目的的研究;我们的研究不仅仅要知道什么是道德,而是要成为善人。
否则它对于我们毫无益处。
所以我们必须考虑各种行为的性质,弄明白我们应当做那一类的行为;因为,像我们说过的,决定我们的习惯或性格的,就是这些行为。
首先我们的行为必须遵循正当的理性,这是一个公理,是我们必须要假定的。
至于正当的理性是什么,正当的理性和其他德性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以后讨论。
在进行讨论之先,我们要明白,关于实践之事的一切理论,只能言其大概的情形,而无科学的确切性;因为,像我们开首所言这样的推理的确切性,只能就其所讨论之问题所允许者,而要求之;在实践的事件和关于利害得失的问题中,正如在关于健康的问题里一样,是没有不变的法则的。
我们一般的结论,既然是这样的不确切,那么关于特殊情形的一切推理,就更不确切了。
因为这些推理不属于科学地建立的规则,也不属于传统的公理的系统。
这种推理的主动人,必须像诊病和航海一样,时时考虑到特殊情况的要求。
虽然如此,但是我们仍必须尽力研究它。
我们首先必须注意,过度与不及,均足以败坏德行。
这正如体力和健康的情形一样(因为我们只能用可见事物来说明不可感的东西),运动太多或太少,同样有损体力;饮食过度或过少,也会损害健康;惟有适度才可以产生、增进和保持健康。
节制,勇敢,及其他德性,也正是这样。
一个畏首畏尾、退缩不前、永不能应事的人,可以变为懦夫;同时,一个无所畏惧、敢冒一切危险的人,则会成为莽汉。
一个纵情恣乐,毫无节制的人,会变成放荡的人;一个像乡下人一样、忌避一切快乐的人,会变为麻木不仁。
所以,过度与不及都有损节制和勇敢,惟适度可以保全之。
习惯或性格的类型,不但其产生、生长和毁灭的原因与根源相同,而且,其实现的范围也相同,这从体力之类事情上可见出来,并且在同样的环境中表现出来。
这和体力等显而易见的情形一样。
体力生于滋养的充分摄取,和担当艰巨的工作;反过来说,体力强的人也最能摄取滋养,担当最艰苦的事情。
德性也是这样,我们由于禁止享乐,可变为有节制的,而我们既变为有节制的以后,又更能禁止享乐。
勇敢也是这样,我们若习于蔑视危险而正视它,逐变为勇敢;既变勇敢以后,又更能冒险。
三与活动相伴随的快乐的痛苦,成为人们品质的表征。
一个人如回避肉体的快乐,且以回避肉体快乐为快乐就是节制;而沉湎于肉体快乐就是放纵。
一个人在困难面前坚定不移,保持快乐,或者无所畏就是勇敢,如果痛苦不堪就是懦弱。
伦理德性就是涉及到快乐和痛苦的德性。
快乐能使人去做卑贱的事情,痛苦能使人离开崇高的事情。
正像相拉图所说的,重要的是从小就培养起对事物的正确的快乐和痛苦的情感。
正确的教育就基于这点。
另外,因为伦理德性和行为、情感相关,而所有行为和情感都伴随着快乐和痛苦,所以说,伦理德性也就与快乐和痛苦有关。
我们知道,痛苦的媒介就是惩罚,惩罚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它通过快乐的对立物来发挥作用。
其次,前面已经说过灵魂的品质,在本性上和那些使它变好或变坏的事物相关联。
快乐和痛苦都会败坏人,或是因为在不应该的时间,或是因为以不应该的方式,寻求或回避所不应该的事情,或是因为这些事情在原理上有不同的规定。
正是基于这一点,有些人把德性限定为不动感情,宁静安适。
但因这种说法太笼统,所以显然不见得就好。
还应该加进去以应有的方式、在合适的时间之类的条件。
我们的基本命题是,伦理德性是与快乐和痛苦有关的、以最好的行动方式行动的品质,反之,品质就不好。
我们的问题可由以下得到些启发。
有三种东西可以选择,这就是祟高,有利,快乐;又有三种东西使人回避:卑鄙,不利,痛苦。
对这一切,善良的人会处理得恰到好处,邪恶的人则陷入误区。
而对快乐则更是如此。
快乐为所有生物所共有,也伴随着所有被选择的东西。
因为崇高和有利总是让人感到快乐的。
从摇篮里开始快乐就伴随着我们,在生命之中深深地铭刻,难以消除。
人们总是以快乐和痛苦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只不过有人偏重一些,有人就轻一些。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所有事情都必须围绕着它们进行。
对善的或恶的是感到快乐,还是痛苦,对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另外,如赫拉克里特所说,与快乐博斗难于与愤怒作博斗。
而德性和技术一样,总是与难度较大的东西相关联着而形成,因为困难越大,可能结果也就越好。
所以,不管是德性还是政治学,都以接受快乐和化解痛苦为己任。
处理好这些事情就是善良的人,处理不好就是邪恶的人。
我们可以说,德性依附于快乐和痛苦而存在,形成德性的行为也增长着德性,反之则毁灭德性。
当然,形成德性的行为实质上就是德性的现实活动。
四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说,只有做公正的事情才会成为公正的,只有做节制的事情才会成为节制的。
因为,人们如果做了公正和节制的事情,他们就算是公正和节制的了。
就象一个能正确书写的人就是有文化的人,一个能演奏音乐的人就是有教养的人一样。
但技艺却不可能是这样。
一个人或者因为机会,或者受别人指教能正确地拼写,但是只有当他在理论上懂得语法规则并且按正确的语法去拼写的时候,他才算得上懂语法的。
这就是说,他要按照语法学本身去正确拼写。
技术和德性也不完全相似。
人为的东西有它们本身的优点,因此,只要它们形成,就会有某种它们本身的性质,也就算可以了。
然而,合乎德性的行为本身带有某种性质还不行,只有在于为者行动时同时处在某种心境状态,才可以说它们是公正的或有节制的。
其一,他必须是有所知,自觉的;其二,他必须是有意识地选择行为的,而且是为了行为本身所做的选择;其三,他必须在行动中,鼓励要坚持到底。
对于技艺而言,除了必须对它所知外,上述其它的条件就不必要了。
但对于得到德性来说,知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而其他条件的作用一点也不小,它们比知的作用显得更重要。
这是因为公正和节制的德性,是由公正和节制的多次重复行动后才产生的。
尽管某些行为被称为公正的和节制的,正像公正的人和节制的人所做的那样,然而,这不是因为他做了公正的事情而成为公正的,做了节制的事情而成为节制的,而是因为他像公正的人和节制的人一样在做这些事情。
人们说得对,一个人公正是因为他做了公正的事,一个人节制是因为他做了节制的事。
如果没有去做这些事,也不可能成为有德行的人。
但是多数人不是去这么做,而是满足于空谈。
他们认为他们自己是爱智慧者,认为空谈就可以成为好人。
这有点与专心听医生教导,却不按照医生的嘱咐去做的病人相类似。
正如病人这样做不会使身体好起来一样,那些自称爱智慧的人满足于空谈也不会使其灵魂变好。
五其次,我们必须研究德性是什么?在灵魂里可以看到三类东西:情感,官能,习惯或品性,德性必是这三者之一。
所谓情感,是指嗜欲,忿怒,恐惧,自信,嫉妒,喜悦,友情,憎恨,渴望,好胜心,怜悯心,和一般伴随痛苦或快乐的各种感情;所谓官能,是指使我们能获得感情的东西,例如,我们借我们的官能,方能发怒、感觉痛苦、起怜悯心等;习惯或品性是指我们借以调摄我们的情感变好或变坏的东西,例如我们竟至于暴怒,或应怒而不怒,这是调摄得坏的结果,但是若怒而适得其当,这就是调摄得好。
至于其他的情感,可以类推。
德性和过恶都不是情感,(1)因为只就我们的情感说,无所谓善恶,就我们的德性说,方有善恶可言;(2)只就我们的情感说,我们既不会被称赞,也不会被谴责(一个人,不因为害怕或发怒而被称赞,也不仅仅因为发怒即被谴责,但以在某种特殊的方式下发怒,才被谴责),就我们的德性或过恶说,才会被称赞或谴责;(3)我们可以不经审慎的选择而发怒或害怕,而德性则是一种审慎的选择,至少,没有审慎的选择,德性是不可能的;(4)只就情感而言,我们可说是被感动,若就我们的德性和过恶说,我们便不能说是被感动的,只能说这是用这种或那种方法被处理的。
因为这同样的理由,德性和过恶也不是官能;因为我们若仅仅有发生情感的官能,则是既无善恶可言,也不会被称赞或谴责。
当自然赋予我们的官能时,既未令我们善,也未令我们恶(这一点,我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
德性既非情感,又非能力,那就只有是习惯或品性了。
这样,我们已经发现了德性所属的种类了。
六然而,我们不但要知道德性是一种品性,并且要明白这种品性是什么。
我们可以确定的说,每一个德性都能既使一件东西本身变好,又能使这件东西完满地完成其功能。
例如眼的优点,既可使眼成为好眼,又可使眼的活动圆满。
因为我们由于我们的眼的优点,才看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