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案例“恩格尔系数”降到 50%以下标志着什么“吃了吗?”这是过去相当一段时期中国人见面后再熟悉不过的口头语。
那用意几乎相当于国际流行的“你好吗”。
渐渐地,“吃了吗”这口头语我们听得越来越少了,因为“吃对于中国人越来越不像过去那样重要了。
换句话说,“吃”在中国人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了。
此现象在经济学上就叫做“恩格尔系数”降低。
何谓“恩格尔系数”?恩格尔是 19 世纪德国统计学家,他在研究人们的消费结构变化时发现了一条规律,即一个家庭收入越少,这个家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反过来也是一样。
而这个家庭用以购买食物的支出与这个家庭的总收入之比,就叫恩格尔系数。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对一个国家而言,这个国家越穷,其恩格尔系数就越高;反之,这个国家越富,其恩格尔系数越是下降。
这就是世界经济学界所公认的恩格尔定律。
经济学上的名词不一定也没必要每个人都懂,但生活的变化和感受却是实实在在的。
权威部门的资料表明,“九五”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恩格尔系数衡量,城镇居民由 1995 年的 49.9%下降到 1999 年的 41.9%,农村居民则由 58.6%下降到 52.6%。
到今年底,综合起来看,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将降到 50%以下。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恩格尔系数降到 50%以下说明了什么?它说明,我国人民以吃饱为标志的温饱型生活,正在向以享受和发展为标志的小康型生活转变。
它说明,我国城乡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正稳步提高!仅就吃而言,城镇居民吃好、吃精、注重营养、追求方便的倾向更加明显,商场、超市的净菜、速冻食品和绿色食品日益受到青睐,牛奶等已经成了许多家庭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在外就餐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5 年来,农村居民食品消费中主食消费下降、动物性食品消费增加的倾向也十分明显。
除了吃外,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还表现在居住条件的改善上。
“九五”前 4 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 8.1 平方米增加到 9.8 平方米,住房用气率由 68.4%提高到了 84%,自来水的普及率由 93%提高到了96.8%。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则由 21 平方米增加到 24.4 平方米。
在城乡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的同时,交通通信条件改善的速度更加迅速。
去年底,全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分别达到 1.1 亿户和 4324 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 13%,其中城市 28.4%。
农村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达到 79.8%,从东到西,不少农户已开始安上电话,并且涌现出为数不少的电话村。
在用的方面,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热点长盛不衰。
彩电由平面直角而纯平、超平、高清晰度,冰箱由单门而多门、大容量、绿色环保。
家用空调器、家庭影院、中高档家具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家用电脑、移动电话、微波炉、影碟机由前几年的几乎空白迅速提高到 1999 年的每百户拥有 6 台、7 部、12 台和25 台。
农村百户家庭拥有的大型家具由 695 件增至 761 件,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由原来的 17 台、17台和 5 台快速提高到 38 台、24 台、11 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物质生活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的同时,城乡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进一步充实。
用于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的文化艺术、健身保健、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支出稳步增长,用于子女非义务教育和自身再教育的支出大幅度提高。
去年以来,国家增加公休假日后,旅游市场更是一片火爆。
统计表明,1999 年城乡居民衣食住用以外的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 29.2%和 21.6%,分别比 1995年提高 8.3 个和 6.2 个百分点。
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表明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的变化表明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在生活质量提高的背后是什么呢?无疑是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九五”前 4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 8.3%,继 1995 年实现 GDP 总量比 1980 年翻两番目标后,1997 年又实现了人均 GDP 翻两番的目标。
按银行汇率折算,2000 年底人均 GDP 将超过800 美元,这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的重要标志。
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保证了城乡居民收支的稳定增加。
1999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5854元,比 1995 年增加 1571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2210 元,增加 632 元;1996-1999 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幅分别达到 5.6%和 5.4%,超过“九五”计划预期目标。
在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居民的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1999 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达到 6651 元,比1995 年增加 1777 元;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1973 元,增加 539 元;“九五”的前 4 年,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年均提高了 6.1%和 5.7%。
在收支稳定增长的同时,居民个人资产也迅猛增加。
一是表现在房产上。
到 1999 年底,城镇居民家庭住房自有率已经超过 70%;农村竣工住宅投资,由 1995 年的 1350 亿元增至 1999 年的 2000 亿元以上。
二是表现在储蓄上。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由 1995 年的 29662 亿元扩大到 1999 年的 59622 亿元,增加了一倍多。
与此同时,居民的外汇存款、股票、债券、手持现金等其他金融资产也在大幅度增加。
发展经济的目的从根本上讲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与此同时,党和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直接条件。
在城市,大幅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大力推进再就业工程和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在农村,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大幅度提高扶贫开发投入,到 2000 年底可基本实现“八七”扶贫攻坚目标,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九五”即将过去,“十五”又在规划当中。
随着“九五”的结束、“十五”的开始,新的世纪降临了。
从温饱到小康,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从小康到富裕,更加美满的生活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新的世纪,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价格歧视”重新解释同样的产品、同样的服务,但针对不同的顾客,价格却大不一样,这种现象无处不在。
你可以说这是“价格歧视”、“不公平”、“不正当竞争”、“欺骗顾客”、“倾销”,也可以说这是“让利”、“优惠”、“补贴”、“扶持”。
需求定律说,价格越高,需求量就越小,价格越低,需求量就越大。
所有市场需求,都符合这个规律。
有所差别的是,不同的顾客对不同的产品价格,具有不同的敏感程度。
有时候,价格稍微下降,需求量就显著上升;但另外一些时候,价格即使出现较大的变动,需求量却停滞不动。
美国的机票价格变化多端,不要说头等仓、商务仓和经济仓座位标价悬殊,就是相临的两个座位也照样可以相差一倍,有时候经济仓的座位就比头等仓的还贵!这种现象,什么“价值决定价格”理论,什么“成本决定价格”理论,都是根本没有解释力的。
从需求原理出发的经济分析是这样解释的:航空公司根据各种“线索”,将乘客加以甄别(即“歧视”),根据乘客对飞行服务的不同需求,制定完全不同的价格,从而在不同类别的乘客身上分别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还有一些“线索”是顾客不由自主表现出来的,比如顾客是否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报纸和旅行社之间搜寻,是否愿意提前两个星期甚至半年预定机票,是否愿意耐心填写“里程奖励计划”的表格并随时留意各种优惠活动等等。
航空公司根据这些线索,把“闲人”(也就是时间的成本较低的乘客)甄别出来,用低得多的价格吸引他们,从而创造本来不会发生的营业额,增加公司的总收益。
日本生产的汽车,运到美国后价格比在日本本土更便宜,因而被指责为“倾销”,那是两国政治首脑谈判的重要议题。
有人说日本厂商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美国倾销汽车,占领美国的市场,同时在日本本土用高价索取利润,补贴倾销的损失。
可是,这样的观点怎么能说得通呢——日本人怎么会用自己的钱补贴美国人呢?你说扩大市场,可是亏损的市场,谁愿意扩大?越扩岂不越亏?“低于成本,占领市场”的倾销阴谋理论不堪一击,不过至今仍然深受欢迎。
问题在于怎样定价才能多赚。
在日本,价格定得较高,才能使总收益达到最大;但在美国,价格得定低一点,才能使总收益达到最大。
显然,“价格歧视”的目的是增加交易,这对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都是有利的。
经济学可以拨开修辞的迷雾。
“歧视”、“倾销”似乎不光彩,“让利”、“优惠”似乎符合消费者利益。
然而,它们所指的都是同一种行为,就是厂商区分不同的需求,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
反暴利法,反倾销法,都是经济学无知的经济法。
如果法令强行禁止价格歧视,那么大多数人都会蒙受损失,且以对价格变化更敏感的穷人为甚。
“苏宁”“国美”启示录去年年底,就在家电价格战尘埃即将落定之际,作为家电产品销售渠道的商家却由幕后走上前台,先是国美在西南重镇成都与当地的另外两家大型商场大打出手,将 29 寸彩电价格降到 1200 元,赚足了人气,接着苏宁宣称要在三年内建 1500 家连锁店,铸造家电销售的商业航母,并对想搞终端的空调厂家提出了警告。
实际上,这两家企业过去虽然比较低调,不像家电生产厂家那样呼风唤雨,但这几年经过市场上的摔打,他们逐步成长壮大起来了,并且在家电产业价值链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去年年中、国美就曾无视彩电价格联盟的禁令,率先打破沉寂,一石激起干层浪。
同时国美也明确自己的目标,先由北京进入天津、上海,再杀向重庆和成都。
目标是在三年内建立 200 家大型专业家电商场这一切都说明,在中国即将加入 WTO 之际,中国家电产业价值链中最薄弱的环节——商业,正在调整自己的战略,希望变被动为主动。
有关研究表明,中国进入 WTO 之后,受冲击最大的不是农业、也不是机械制造、家电和电子产业,而是服务业尤其是商业。
90 年代以来,国外大型零售超市的进入,对中国传统商业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迫使过去传统的百货业态逐渐分化,走上专业化、规模化和特色化的道路,而专业家电销售企业正是在中国市场上商业业态逐步演化的过程中,随家电产业的发展而逐步壮大起来的。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家电产业的日趋规范成熟,经营家电的商家也日益成熟,急于扩大规模。
在稳住自己根据地的基础上,这些企业首先选择地域扩张来扩大自己的规模,以进一步降低自己的采购成本,以便在商业竞争中进一步获取优势,实际上是明智的选择,也在情理之中。
但在商业企业进行地域扩张的历史上,前有中原商战的霸主仟村百货兵败京沪,后有家电批发的明星郑百文功亏一篑。
尽管经历了商场风雨的新兴家电销售企业无论是企业实力、管理水平、销售网络等都要优于仟村和郑百文,但在这些企业吹响规模扩张的号角,并向业界投掷一枚枚炸弹、宣布一个个举措时,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也存在着各种误区和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