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的利弊分析
黄金周一直以来是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的大好时机。
黄金周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是随之而来的关于旅游黄金周的影响也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到底黄金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黄金周将何去何从?
首先,“黄金周”的长假引发了旅游热,其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1,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黄金周”促进交通、信息、景区、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安全等服务设施的配套组合,推动了旅游产品的调整优化(如国内度假产品的启动、环球市休憩带的形成),加速了旅游消费从单一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的转变。
2,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黄金周”扩大了城镇居民的休闲消费需求,带动了交通客运、网络电讯、餐饮零售、金融保险、文化文物、休闲娱乐、体育健身、农业林业和城建林园等相关行业、部门建设,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3,推动边远地区经济发展
“黄金周”加快温、冷旅游地的开发、建设,促进了人流、消费流、资金流、信息流从中心城市向边远地区的流动,带动了城郊、农村和山区的发展。
4,唤醒国民的旅游意识
“黄金周”刺激了国民、主要是城镇居民的旅游意识,丰富了人们的体闲生活,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黄金周期间大量的客流、众多部门的大量参与,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巨大的经济效益,形成了全社会理解旅游,支持旅游的局面。
5,促进各部门区域之间的合作
为了应对黄金周巨大的接待压力,各地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应对措施。
处理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得到了提高,各类设施得到了全方位的建设与改造,各类规章制度得到了完善,环境质量也相应得到了提升。
相关部门联合执法、联合服务,旅游接待地和客源地的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最终形成了有效联合的运作模式。
促进了“大旅游”格局的形成,提高了旅游业的服务、协调和管理水平。
然而,“黄金周”旅游热的负面作用也不可低估。
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及由此派生的不可储存性,决定了正确处理旅游供给常年候的刚性与旅游需求时段间的弹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历来是关系旅游经济能否良性增长的关键之一。
在未实行“黄金周”制度时,这个矛盾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自然气候造成的淡旺季问题。
而近3年的情况说明,实行“黄金周”制度后,人为造成的旅游供给设施的
常年性、稳定性与“黄金周”旅游需求的集中性、跳跃性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黄金周”期间的供不应求与“黄金周”之后的供过于求周而复始地出现,长此下去将会损伤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经营和消费基础。
1,“黄金周”,在时间上过于集中,在我国居民消费能力普遍未达到一定高
度的背景下,使“黄金周”的火爆与节日后旅游市场的清淡形成鲜明对比,不利于旅游产业长期平稳的发展。
2.假日的集中旅游客观上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黄金周”从经济学意义看本质上是一种消费经济,而且是一种短期集中消费现象。
商家为了能在“黄金周”期间大量销售产品,往往需要进行两方面工作:一是要大量进货;二是要积极促销。
从进货方面看,几乎全国的商品零售商都要赶在“黄金周”之前进货,这必然造成货源稀缺、运力紧张,从而引发供应商提价和运费增加,使商家的短期成本剧增。
另一方面,“黄金周”期间,商家为了招徕生意,往往以降价促销手段来增加销售量,由于各商家的集中销售,各种恶性竞争在所难免,从而又降低了商家的利润空间。
成本增加而利润降低,同时还要考虑存货积压的风险,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放弃“黄金周”的火热销售,而坚持以往细水长流的销售策略。
国内某航空公司负责人曾透露,“黄金周”期间,由于航班“空飞”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远远超过游客旅行人次增加所带来的收益。
近两年“黄金周”消费市场“降温”现象的出现,恰好表明商家不再盲目跟风,而是更加客观理性地面对日常的消费市场。
为适应对假日集中的旅游消费,造成企业硬件设施供给的常年性、稳定性与假日消费需求集中性之间的矛盾,假日期间的供不应求与此之后的供过于求周而复始的出现,为企业安排生产经营带来了困难。
3. “黄金周”对饭店和旅行社来讲,游客过多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因为每家旅行社和饭店对于游客的承载都有一定的限制,过多的游客必将使这两个行业受到巨大的挑战,如:过多的游客所要求的服务总量过多及由此可能给旅行社和饭店带来破坏急损害等。
4,“黄金周”中的供求失衡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出现商家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
假日期间商家认为“皇帝的女儿不出嫁”,有一种“一锤子买卖”的思想,粗放型服务较多,旅游企业或经营者通常会采取诸如提高旅游景点的收费标准、降低安全保障及改变旅游计划等方法解决供求失衡问题,使消费者权益失去保障,往往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5,“黄金周”使得交通运输压力加大。
这个高峰将很大程度引起佳通拥挤,
对道路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交通工具的影响也很大。
而且因为出游的人数过多,浙江很有可能英气交通事故,而且游客也将在路途上制造很多的垃圾和污染,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将由旅游交通行业承担。
超负荷接待造成景区破坏、文物和环境保护受损,这些都不利于我国整个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6,“黄金周”使政府公共管理费用增加。
为了应对“黄金周”期间可能出现
的各种社会公共管理问题及各种突发事件,政府不得不额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增加了社会管理支出。
在“黄金周”来临前,中央各部委,如交通部、卫生部、旅游局等部门要联合协商部署各项协调管理工作,全国各级政府也需要分派专门机构负责“黄金周”期间的社会监管机构,做好安全保障、信息服务、社会监管等工作。
这些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政府和社会资源,与“黄金周”的拉动作用相对照,这一社会成本的支出应引起高度重视。
7,“黄金周”刺激了境外旅游,对国内经济的拉动作用降低。
由于国内黄金
周过于拥挤,越来越多稍有实力的人都开始选择到国外去度假。
从2003年开始,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亚洲第一大客源国,世界第七大客源输出国。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2005年9月中旬发布的《中国出境旅游研究报告》警告
说,中国出境旅游花费已经超过入境旅游收入,中国国际旅游业已经整体沦为“花汇”产业,而非创汇产业。
境外旅游的增加,减少了消费者境内旅游的支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黄金周”对国内经济的拉动作用。
从总体上看,大部分人还是希望继续黄金周的。
曾经进行过一次调查,64%的
被调查者认为黄金周制度利大于弊。
政府部门也这么认为。
好处是这一长假制度的实施,使公民休息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和有效运用,也符合社会管理的客观规律。
黄金周为群众外出旅游休闲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
随着黄金周组织协调水平和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交通拥堵、景区秩序混乱等方面的问题已趋于缓解。
人们对黄金周开始有一种复杂的期盼心理。
黄金周需要完善的地方很多,千万不能像夏时制一样半途而废。
在目前情况下,大众在修炼理念上需要进行根本变革,倡导个性化、多元化、科学化的休闲方式。
今后5~10年及20年内,随着全国进入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国民的国
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将出现全面、持续、快速发展之势。
据中国旅游业“十五”计划和2015、2020年发展目标预测,到2009、2010、2015、2020年,国内旅游将分别达到11亿~11.5亿、15亿~17亿、21亿~25亿、29亿~36亿人次,出境旅游将达1600万、2000万、2500万、3700万人次(事实上远不止这些人数)。
对一人近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如果1/5左右的国内游客每年都集中在1周内蜂拥而出,决不是一种正常、健康、可持续的现象,也不是中国旅游业应走的高效益、低耗损、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