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包工程主要施工方案第一节土建工程施工方案1、结构、建筑概况:本建筑群均安八度设防抗震,50年使用年限设计.厂房结构类型主要为单层门式刚架结构,钢筋砼独立承台基础,24砖墙维护,彩钢屋面.办公楼和倒班公寓采用碎石桩加固地基,框架结构(局部采用钢结构)类型,屋面为现浇混凝土刚性屋面.墙体±0.00以下为240厚实心砖墙,M7.5水泥砂浆砌筑,室内地面以上墙体采用空心砖砌筑.地面厂房采用水泥地面,办公区及宿舍公寓大厅采用磨光花岗石地面,其它位置铺地砖。
窗为铝合金窗,门部分是成品木门,部分是成品防火门,钢大门及地弹簧门,卫生间铺地砖(有防水);砖墙面为抹混合砂浆,混凝土顶棚板底刮腻子(A 级),面层刷乳胶漆;外墙面喷外墙涂料;办公楼及宿舍楼房均采用节能环保设计,墙面\屋面都有保温措施,部分隔断采用ASA轻型隔墙.屋面用 1:6水泥焦渣找坡平均厚度90㎜, 50、35厚聚苯挤塑板保温(具体按设计要求);卫生间防水采用环保型聚氨脂防水涂膜,屋面4㎜厚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JS复合防水涂膜防水层(具体按设计要求),20厚1:2.5水泥砂浆保护层。
2、工程施工测量2.1施工测量平面控制网的测设考虑该工程的实际情况,拟对该工程采用外控法,根据厂内导线点,一次性建立统一的平面施工控制网。
2.1.1布网原则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
控制点要选在拘束度不大、安全、易保护的位置,通视条件良好,分布均匀。
2.1.2施工控制点的测设1.控制点的引测根据厂内的控制点在场地引测3个控制点,要求埋深1.5米,用混凝土浇注并以钢柱做标记,并测定高程作为工程定位放线依据,精度限差要求如下表:依据场地内导线控制点,沿距建筑物开挖线约2.5米远位置测设各轴线方向控制基准点,并埋设外控基准点,要求埋深0.5m,并浇注混凝土稳固。
3.轴线控制网的精度等级及测量方法根据《工程测量规范》要求控制网的枝术指标必须符合下表规定。
轴线间控制网的指针为便于施工中测量资料计算,根据图纸建立直角坐标系。
施工中的资料计算、放样工作均应以此坐标系为依据。
2.2 施工平面测量放线2.2.1根据测绘院和甲方提供的坐标点,以先整体后局部的方针,采用坐标法定出建筑物的主点、主轴线,经校核无误后定出现场的平面控制网。
根据主轴线的平面控制网,在坚固、通视、能长期保存的围墙或护坡上设置多条控制线,用墨线、红油漆标识。
施工中根据各轴实际设置附加轴线,以便于施工。
2.2.2垫层施工完成后,用经纬仪直接架设在各定位轴上,直接向垫层上投测轴线,放线前先校核轴线,校核无误后再逐步放出基槽边线、电梯井位线、各柱线、梁体控制线等平面控制线。
在施工过程中依据轴线控制网中的控制轴线,在基础施工完毕后,由基坑外控制桩向坑内投测,投测后,进行角度交汇和钢尺量距闭合并校验轴线间尺寸。
2.2.3 ±0.00以上部位轴线控制:从首层顶板上开始按留洞,根据施工需要留出若干个200×200的方洞,用激光铅垂仪和接收靶向上传递各层轴线(留设此施工洞位置必须正确,测量人员在每层浇混凝土前应对各洞定位进行校核)。
将检定合格的经纬仪架设在接收靶上,后视较长边,依次投测出主轴线,然后在该投测面检查,校核后的主轴线跨距及夹角须符合施工精度规范要求方可测定其它各轴线,以此测放出该投测面的所有轴线。
每一区域所有轴线,细部线测放完毕后,需进行自检,自检由其它测量人员进行。
投测面内轴线允许偏差:2.32.3.1高程控制网起始依据高程控制网依据业主提供场区内高程控制基点与图纸所定的±0.00的绝对标高相比较换算后在现场周围测设8个±0.00标高控制点。
2.3.2高程控制网的精度等级及测量方法根据《工程施工测量规范》标高控制网拟采用四等水准测量方法测定。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四等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测量仪器选用DJ2型水准仪,往返观测。
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符合表规定。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2.4 结构施工中的标高控制2.4.1对水准点的检测及要求对场内设的水准点,每间隔一定的时间须联测一次,以作相互检校。
仪器采用DJ2精密水准仪,精度按二等水准技术指标执行。
标高竖向传递采用50米钢尺,加尺长、温度、拉力三项改正,每层均需交圈闭合检查,误差不得超过3mm。
2.4.2结构施工中标高控制方法及要求1.基础施工时,把相对标高在基坑四角作上标志,施工时直接引测到施工层。
其误差控制在±2mm以内则认为合格,在施测标高时,应后视其中的两个作校核。
2.在首层平面易于向上传递标高的位置布设基本传递高程点+500mm,用水准仪往返测,测设合格后,用红色油漆标记红三角,并在旁边注建筑标高,以红三角上顶线为标高基准,同一层平面内每个施工段红三角不得少于6个,间距分布均匀并要满足结构施工的需要,且红三角需设在同一水平高度,其误差控制在±2mm以内则认为合格,在施测各层标高时,应后视其中的两个红三角上顶线以作校核。
3. ±0.000以上各层的标高传递均利用首层+500mm红三角上顶线为标高基准,用检定合格的钢尺向上引测,并在投测层标记红三角,检核合格后,方可在该层施测。
2.5 装饰工程施工测量装饰工程施工测量所测设的水平线、铅垂线与竖直投测应符合如下要求:水平线(室内、室外)每3M两端高差应小于±1㎜,同一水平线的标高允许误差为±2㎜;室内铅垂线可用线坠或经纬仪投测,其精度应高于1/3000。
2.6 沉降观测(由甲方自定的专业队伍完成)2.6.1沉降观测水准点的埋设为了准确反映该工程的实际沉降量及测量工作的整体性,必须在工程影响范围外埋设沉降观测水准点。
沉降观测水准点应埋设在地质条件良好的地方,尽可能埋设在建筑物附近便于引测的地方,基准点宜不少于3个。
通视条件较好。
2.6.2沉降观测点的埋设沉降观测点设在图纸标注的轴线交点的柱子或混凝土墙上,观测点在施工期间必须采取保护措施。
2.6.3观测方案及技术要求1.沉降观测《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要求作业。
观测仪器采用DJ2精密水准仪,配合塔尺作业。
采用相同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并要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工作。
2.观测要求及测站观测限差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按下表要求进行随机纸带。
观测成果提供沉降成果表、时间、沉降曲线图。
完成一层观测一次,结构封顶后,第一年每三个月观测一次,第二年每半年一次,以后每年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每次观测认真作好原始记录,所有测量作业均按照测量规范精度要求测量。
沈降观测成果及时提供给建设、监理单位,在观测过程中,如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反映,及时与设单位取得联系。
2.7 质量保证措施2.7.1总则所有质量活动均按照公司《工程测量专业质量手册》以及实施细则文本规定的程序进行。
测量作业的各项技术按工程测量规范进行。
测量人员需持证上岗。
进场的测量仪器设备,必须检验合格且在有效期内,标识保存完好。
由业主提供的施工图,测量桩点,必须经过校算测合格,并办理了交接手续后,才能作为测量依据。
加强现场内的测量桩点的保护,所有桩点均明确标识、防止用错。
2.7.2质量管理职责测量工作质量由专业责任工程师负责,由其贯彻执行《工程测量专业质量手册》和细则文件。
测量作业人员做到100%自检要求。
2.7.3管理要求根据合同协议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现场的测量工作,保证质量;提供所完成测量工作的最终成果及成果资料;对存在问题、困难及测量不合格品及时以书面形式反映到项目经理部。
2.7.4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建立明确的验线工作程序:测量放线→自检、互检→土建工程师验线→填报预检单,报验单→监理工程师验线3、基础工程施工方案3.1振动沉管挤密碎石桩加固地基(办公楼和倒班公寓)工艺流程:挖基坑→桩位测设→检查验收→成孔设备就位→振动成孔至设计深度(-11.0标高)→填石料至进料口→振动拔管成桩→清理桩顶先对整个场地的桩位进行编号,安隔一跳一的顺序进行打桩。
因为振动成管桩成孔过程中对整个土体震动较大,容易造成后施工的桩垂直度偏差较大,但必须要认真校对图纸,确保施工时不要漏桩。
将原地基土挖至-2.4M处,安上述工艺进行打桩,桩体材料采用砂与石体积比2:8,碎石为20~50㎜的级配碎石,含泥量应小于5%。
桩打好后应凿去500㎜虚桩头。
桩顶面做400㎜厚砂石垫层,压实系数不小于0.97。
垫层顶面安设计进行基础施工。
3.2基础施工工艺流程基础放线定位→浇捣砼垫层、独立基础部分胎模施工→绑扎基础钢筋、基础梁钢筋→支梁侧模→浇筑砼→地下柱弹线→柱钢筋绑扎→地下柱支模→绑扎柱钢筋→浇捣柱砼→砼养护→拆模板→回填土。
3.2.1基础施工准备工作复核坑底坐标、标高,轴线位置、基底标高等。
3.2.2基础垫层施工垫层采用C15素砼,在地基验槽完成后应及时浇筑。
C15垫层随捣随抹,平整压光,垫层浇筑后要及时浇水养护。
为防止基坑积水,需在垫层四周做好排水沟,水沟截面为15cm×15cm,坡度大于5%,排入先挖好的基坑四角的集水坑中,用污水泵将其排出。
3.3基础施工部署根据本工程具有质量要求高、工期紧,±0.00以下结构施工做以下部署:施工工艺选择3.3.1 模板工程:采用50×100方木、12㎜竹胶合板相结合的木模工艺。
3.3.2 钢筋工程:采用现场加工、现场绑扎的方式。
3.3.3 砼工程:全部采用外购商品砼。
3.3.4 外脚手架:采用落地式双排钢管脚手架。
3.3.5 施工机械设备:垂直、水平运输采用1台QTZ5510塔吊。
3.3.6 安全防护措施:随各阶段施工进程完善和加强。
3.3.7 管线安装:随着基础结构施工时穿插。
3.4 基础钢筋工程3.4.1钢筋须按施工进度计划进场。
对锈蚀严重或机械性能(外观)明显不符合要求的钢筋要拒绝验收,进场钢筋须附有出厂合格证及材质证明。
因本工程纵向受力钢筋基本上为HRB335(Ⅱ级钢),为确保工程质量,本工程基础、梁、柱、钢筋 16及 16以上均采用电渣压力焊连接。
焊剂使用前进行复试合格方可使用。
3.4.2 钢筋绑扎施工工艺流程:基础底板、梁钢筋→柱钢筋→各类型梁等钢筋3.4.3 绑扎钢筋前,在垫层上弹出轴线和钢筋排列尺寸线,特别要复核柱位置线。
3.4.4 设计中所注明的避雷接地,由安装班组专人负责施工,并交监理验收(签署工程验收单)。
3.4.5 底板钢筋施工原则先深后浅,先底层筋后上层筋。
3.4.6基础及梁纵横钢筋的施工次序按图纸规定;如果图纸无注明,在相同情况下安装钢筋,应先安装较长或较大直径的钢筋。
3.4.7柱插筋后,对插筋要进行固定。
钢筋绑扎时,随时注意各种构造筋的配置绑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