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教学案 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教学案 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水平1:能够在水循环示意图中辨认水循环的环节和类型。

水平2:能够运用示意图,解释水循环的时空变化过程。

水平3: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与地球水体之间的联系,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平4:能够运用示意图,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人地协调观: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应遵循水循环的规律。

综合思维:分析水循环与水体转换的联系,分析河流的补给来源。

地理实践力:观察当地某水体(河流、湖泊、海洋),设计科学的水循环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一、水循环1.定义:在自然界中,水通过蒸发、植物□01蒸腾、水汽输送、凝结□02降水、下渗和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在各□03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2.类型及过程3.水循环内外因:内因是□11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外因是太阳辐射和□12重力作用提供了□13能量和动力。

1.判断正误。

(1)水循环的初始环节是降水。

(×)(2)海上内循环的环节主要是降水和蒸发。

(√)2.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是( )A.河流蒸发B.土壤水蒸发C.海洋水蒸发D.植物蒸腾答案 C解析地球上海面最为开阔,可供蒸发水量丰富,其蒸发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3.盛夏季节我国城市暴雨往往导致城市内涝,地表积水严重。

城市建设影响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提示城市地面硬化后,阻止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地表水的下渗;人为改造后的地表,也影响着地表径流等。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01动态平衡。

1.不断更新陆地水资源,维持全球水量□2.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水循环参与太阳辐射能的□02重新分配过程;地表径流源源03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质和各种营养盐类。

不断地向□3.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其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04搬运、堆积和溶蚀作用,不断塑造着全球□05地貌形态。

1.判断正误。

(1)水循环是地球上最基本的和最活跃的自然现象。

(√)(2)水循环是自然过程,人类不能影响水循环过程。

(×)2.下列地貌形成中,水循环极少参与的是( )A.冲积扇B.冰斗C.石窝D.峰丛答案 C解析冲积扇形成有山地流水参与,冰斗地貌有冰川参与,峰丛地貌是在水的化学溶蚀下形成的。

只有石窝是干旱地区大气及携带沙粒对地表侵蚀、磨蚀形成。

4.水循环与人类活动(1)水资源具有□06可再生和可持续利用的特点。

07跨流域调水等方式对水循环的部分环节施加影响。

(2)人类通过人工增雨、修建水库、□3.我国在一些大江大河上建设了众多水利工程,如北京密云水库等。

简述修建水库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提示北京市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及水库水量冬春季少、夏秋季多。

修建水库可以将夏秋季较多的降水蓄积在水库中,成为可以为北京市利用的水资源,并可调蓄径流、减少洪涝灾害。

任务探究水循环及地理意义我国新疆地区的劳动人民早在 2 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创建了一种特殊的引水工程——坎儿井,坎儿井由地下的暗渠和地面上的竖井、明渠、蓄水池组成。

竖井是开挖地下暗渠的通道,暗渠与地下水流向斜交,上游挖至地下含水层,渗溢出来的地下水顺着暗渠沿坡流出地面,明渠将暗渠流出的地下水引入蓄水池,蓄水池起着调蓄灌溉水量的作用。

下图为坎儿井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指出坎儿井所在地区的水循环类型,并说明该水循环类型的主要环节。

(2)指出坎儿井体现的水循环环节。

(3)指出坎儿井所在地区水循环环节与河流的关系。

[成果展示] (1)陆地内循环。

蒸发、植物蒸腾、降水、径流等。

(2)地下径流。

(3)高山冰雪融化形成地表径流(河流)和地下径流(地下水),地表径流(河流)下渗形成地下径流(地下水),山地降水汇集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1.区分水循环类型的方法2.水循环与地球水体的转化3.水循环与河流的补给来源读水循环简图,回答(1)~(2)题。

(1)甲、乙、丙三类水循环共有的环节是( )A.蒸发和水汽输送B.降水和蒸腾C.蒸发和径流D.降水和蒸发(2)图中丁箭头表示( )A.水汽输送B.地表径流C.地下径流D.下渗科学思维水循环过程和类型的分析思路第(1)题,水循环类型包括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三类水循环均有蒸发和降水两个环节。

第(2)题,丁为地下径流。

[答案](1)D (2)C提升运用能力下图为东亚某地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

读图,回答1~2题。

1.①②③⑥环节依次表示( )A.蒸发、降水、地下径流、水汽输送B.蒸腾、降水、地表径流、水汽输送C.蒸腾、降水、地下径流、水汽输送D.蒸发、降水、地表径流、水汽输送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①为蒸发,②为降水,③为地表径流,④为下渗,⑤为地下径流,⑥为水汽输送。

2.⑥环节水量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 B解析东亚地区夏季气温高,海水蒸发量大,盛行风从海洋向陆地输送的水汽最多,故B 项正确。

任务探究水循环与人类活动材料一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下表为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水循环数据比较表(单位:mm)。

材料二下图为城市水循环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比较该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年降水量的差异并从热力环流角度说明原因。

(2)根据表中数据变化,从水循环角度推断该城市中心区易发生内涝的原因。

(3)近年来,每到汛期我国许多城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内涝。

试提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措施。

[成果展示] (1)城市中心区降水量多于郊外平原区。

城市中心气温高,形成上升气流。

(2)城市中心区降水多,下渗量少,转化为地表径流多,超过了排水能力,形成内涝。

(3)增加城市绿地;使用透水砖(增加通透式路面);改善城市排水系统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水循环环节中,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体是不断相互转化的。

下图为东南亚某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由于人类某种活动使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时,可能直接导致( )A.该区域降水增加B.该区域地下径流增加C.该区域蒸发量不变D.该区域地表径流增加(2)若要进一步稳定该流域的径流量,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开发地下水B.围湖造田C.封山育林D.人工降雨科学思维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分析思路第(1)题,据题干信息“人类某种活动使蒸腾作用显著减弱”可知,植被遭到破坏。

植被减少,导致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

第(2)题,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封山育林有利于稳定该流域的径流量。

[答案](1)D (2)C提升运用能力海南省三亚市“海绵城市”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已初见成效。

据此完成1~2题。

1.建设“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的影响是( )A.减少地表径流B.减少大气降水C.减少植物蒸腾D.减少地下径流答案 A解析“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能够加强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

2.三亚某校学生为建“海绵城市”献计献策,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填湖建绿地公园B.实施地面硬化C.禁止开采地下水D.地面铺设透水砖答案 D解析填湖建绿地公园会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实施地面硬化,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面铺设透水砖,增加下渗,有利于蓄水;禁止开采地下水,此做法不现实。

图表问题巧点拨[教材第53页“思考”]点拨实验中出现平底器皿中水减少;塑料纸盖上有水汽或水滴,可能还在滴落着;小瓶中沙子变湿。

这说明平底器皿中部分水由液态变为气态,密闭环境中水汽在上部的塑料纸上凝结再成为液态。

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比比皆是,如水汽蒸发成为云,云层发生降水等。

答案这个实验展示了水循环现象。

在自然界中,海洋水、陆地水等蒸发,成为大气水;大气水在各地发生降水等。

[教材第55页“思考”]点拨水循环环节多、涉及区域广,目前人类不能大范围影响水循环,但是可以在水循环的小范围内实现局部的干预,如较为封闭的温室大棚内,形成一个小型水循环体系;在水汽充足的情况下,促进云层及时发生降水,即人工增雨;人为引水灌溉进入农田,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水源保证,保障了农业稳产高产;但是在有些城市,人为阻挡地表径流,则不利于城市水环境的维系。

答案人类通过人工增雨、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方式对水循环的部分环节施加影响。

如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等,可以改变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达到调蓄径流和合理分配水资源的作用。

但是城市河底、河堤的防渗处理,城市填平河道、湖泊用于建筑用地等做法,阻断了自然水循环,可能会加大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导致水灾发生频率提高等。

[教材第56页“思考”]点拨 1.“海绵”可以吸水;“海绵城市”通过地表洼地、城市植被及城市土地滞蓄来水,影响着水循环中的下渗、径流等环节。

2.城市是人类大大改造之后的环境,自然景观几乎全无,城市自然环境下大气干燥,自然水循环受阻,蓄水量小,降水量大,而全部的降水大都需要人工设施——排水系统排出,所以海绵城市建设有益于良好水环境的营造。

北京市位于我国半湿润区的北部,降水较少,人口、城市、经济密度高,水资源相对贫乏,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不足。

建设海绵城市,可以直接减少生态耗水量;再通过改善气候,影响着区域降水量、大气湿度,进而减少农业耗水量等。

答案 1.海绵城市改变了水循环中下渗、径流等环节。

2.北京市建设海绵城市,利于滞蓄降水、地表径流,减少城市水灾等。

北京市建设海绵城市可以减少城市生态用水,为城市提供部分水资源用于洗车、冲厕等。

(本题为开放性问题,叙述合理即可)[教材第57页“作业题”]点拨 1.图示农业薄膜铺设在地面,土壤蒸发的水汽也被阻隔在薄膜以下,影响总蒸发,而大气降水被阻隔在薄膜以上,影响了下渗。

在干旱地区可以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墒情。

2.(1)淡化海水的过程就是把海水中的淡水和盐类分开,是对大自然水循环的模拟。

海水经过阳光照射后蒸发通过雨、雪、露、云、霜、雾的形式变为淡水,在地球表面重新汇聚成江河湖海。

即从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角度解释淡化海水。

(2)“十三五”末期,我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要达到每天220万吨以上。

通过计算可得我国每年海水淡化总规模要达到多少吨。

海水淡化在沿海地区就地生产、就近使用,是一种解决水资源短缺的较好方式。

海水淡化可提供安全、可靠、不受季节与气候影响的稳定水源,实现淡水资源大规模的开源节流与增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的局面。

3.海绵城市为了蓄水和滞水,通过影响水循环环节达到改善城市水环境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