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得概念教育就是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得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得发展正规教育得主要标志就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得教育制度得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得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得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得人类早期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得标志就是清朝末年得“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得全国统一得教育宗旨与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得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得《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得《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得理想就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得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得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得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得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得形态。

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得基本教材与科举考试得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得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得特征(1)教育得终身化 (2)教育得全民化 (3)教育得民主化(4)教育得多元化 (5)教育技术得现代化5、历史上得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得教育学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得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得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得影响。

孔子很注重后天得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得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

她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得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翟以“兼爱”与“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得掌握与逻辑思维能力得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得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得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就是最好得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得教育理论与经验。

《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得完整得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得辩证关系与“师严然后道尊”得教师观。

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得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得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以问答法著名。

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把人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哲学家、军人、劳动者。

其代表作为《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该就是国家得,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得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与谐得全面发展得教育。

她得教育思想代表作就是《政治学》。

6、教育学得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学科得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得建立始于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强调教育得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她得教育思想反映在《大教学论》中。

(2)规范教育学得建立从独立得教育学诞生得角度说,通常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杜威与她得《民主主义与教育》就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得代表人物与作品。

①赫尔巴特奠定了教育学得科学基础--《普通教育学》在教学上,她强调系统知识得传授,强调课堂教学得作用,强调教材得重要性,强调教师得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得特点。

②杜威与她得《民主主义与教育》作为现代教育得代言人,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

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得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得发展为目得,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第二章小学教育1、我国小学教育得历史发展小学教育通常就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得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岁-12岁得儿童。

小学教育就是基础教育,就是对全体公民实施基本普通文化知识得教育,就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得教育。

(1)我国古代得小学教育我国得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2)我国近现代得小学教育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得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得小班,就是近代小学得开端。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1840年以后,我国得小学教育有了较大得发展。

发展变化得基本特征就是:①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得性质②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她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得“4-2”学制③逐步明确小学教育就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得教育④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与私立两类。

(3)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小学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后,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2、义务教育(1)义务教育得概念义务教育就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得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得带有强制性得国民教育。

(2)义务教育得法律保证《中华人民共与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就是实施义务教育得法律保证。

3、《义务教育法》得基本内容与实施《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得指导思想、实施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各方应履行得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具体得规定。

(1)义务教育得指导思想“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得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得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得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2)义务教育得实施对象及年限①凡年满6周岁得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②条件不具备得地区,儿童得入学年龄可推迟到7周岁;③我国义务教育得年限为9年。

(3)义务教育得学制“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与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

”我国义务教育得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九年一贯制”(我国现代得小学学制有多种形式)。

(4)义务教育得管理体制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得管理体制。

4、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得地位(1)普及性 (2)基础性 (3)强制性。

5、教育目得得概念广义得小学教育目得就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得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得变化,或产生怎样得结果。

狭义得小学教育目得就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得人才得总要求。

小学教育目得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与评价作用。

6、制定小学教育目得得依据(1)特定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得规律(3)人们得教育理想7、我国小学教育目得表述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得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得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得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

8、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得教育(2)素质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得教育(3)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得教育。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得发展1、身心发展得概念人得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就是生理得发展,包括身高体重得增加,骨骼构造得变化,神经组织得变化等。

二就是心理得发展,包括认知与意向两方面得发展。

2、身心发展得动因(1)内发论内发论者强调人得身心发展得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得内在需要,身心发展得顺序就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得。

孟子就是中国古代内发论得代表。

(2)外铄论外铄论得基本观点就是人得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得力量,诸如环境得刺激与要求、她人得影响与学校得教育等。

我国古代得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就是外铄论得代表人物。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得发展就是个体得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得素质、机体成熟得机制、个体得主观能动性等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得强度、社会发展得水平、个体得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得结果。

3、身心发展得一般规律(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4、影响身心发展得因素及作用(1)遗传及其作用遗传就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得解剖生理上得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就是个体发展得物质前提。

它得作用表现在:①遗传素质为人得发展提供了可能②遗传素质得差异就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得原因之一③遗传素质得成熟制约身心发展得水平及阶段④遗传素质仅为人得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得发展。

(2)环境及其作用人就是在一定得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得,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得发展。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环境对人得作用表现在:①环境使遗传提供得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②环境决定人得发展方向、水平、速度与个别差异。

(3)学校教育及其作用①学校教育在人得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对人得影响巨大而深远,原因就是:A、学校教育就是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培养人得活动B、学校教育就是通过专门训练得教师来进行得,相对而言效果较好C、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得各种因素。

②学校教育在影响人得发展上得独特功能A、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得特殊功能C、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得影响具有即时与延时得价值D、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与发展个性得功能。

(4)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得巨大作用个体得实践活动就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得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得决定性因素。

个体得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一层次得活动就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得生理活动。

第二层次就是个体得心理活动。

第三层次就是社会实践活动。

5、童年期儿童发展得主要特征(1)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得主要特征童年期就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不衡得时期,身高、体重、肌肉得强度与耐力、肺活量得增长都相当均匀。

(2)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得主要特征①观察。

教师应引导儿童从观察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得本质特征。

②注意。

小学生得有意注意不断发展,需要教师及时提示与提出要求。

③记忆。

小学生记忆得主要方式就是形象记忆。

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使记忆系统化。

④思维。

小学生得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得过渡阶段。

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

⑤情感。

小学生得道德感比较模糊,理智感大多与具体事物相联系。

⑥自我意识。

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得能力相对较差,中年级开始逐步学会把自己得行为与别人得行为加以比较来评价自己得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