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级管理练习题终极版

班级管理练习题终极版

《班级管理》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2.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3.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

4.班集体: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

5.具体化目标法:把学校总的教育目标,具体化为班级的目标,再根据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不同情况,提出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

6.班规:对学生教室行为的规定,是一般性的期望或标准,包含了许多学生平时在班级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用以引导学生个人的言行举止。

7.青春期教育:青春期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以性教育为主的生理、心理、伦理道德知识的教育和行为规范的指导。

8.德育:德育就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10.品德认识: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15.正面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的品德培养中要运用正确的思想、正面的道理、先进的榜样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同时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制订、贯彻和执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6.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的原则:品德培养中要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爱护、尊重、理解、信任结合起来。

19.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中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工作方法。

23.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是指引起、推动和维持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力量。

24.班级文化: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

26.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

27.集体舆论: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

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成为个体和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手段。

二、问答题
4.简述班主任的作用
(一)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
(二)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三)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起纽带和桥梁作用
5.班集体的特征
(1)有共同的奋斗目标;(2)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3)有合理的规章制度,自觉的纪律;
(4)有健康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5)有共同的活动;(6)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12.班干部的选拔应注意的问题
1.丰富班级管理角色——全员管理
2.形成班级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制度——班干部轮换制
13.如何培养班干部
(一)加强对班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认识和工作水平
(二)放手大胆地让班干部开展工作,班主任当好班干部的顾问和坚强后盾
(三)对班干部要高标准,严要求
18.班级规则制定的基本原则
(1)规则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必要的;(2)规则应该清晰明了;(3)规则应该与教学目的以及我们所了解的人们的学习方法一致;(4)规则要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一致。

19.如何执行班规
1.对事不对人
2.预防重于治疗3.注重合作而非命令4.正向的导引5.随时指导6.表扬优
良表现
23.青春期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一)青春期的生理特点 1.身高体重迅速增长2.人体器官的发育和机能的完善3.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发育
(二)青春期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1.外形剧变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2.体能增强影响心理发展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
3.性成熟促使性意识的发展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
26.青春期教育的途径
(1)开设专题讲座(2)进行个别谈话(3)保持书信交流(4)推荐有益读物(5)争取家长配合
28.品德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品德都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组成。

相互关系:(1)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它是伴随着品德认识产生并发展的,也是品德认识的表现形式。

(2)品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3)品德行为是品德认识和品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也影响着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和品德意志的发展。

29.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一)品德的发展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活动和交往(三)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四)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自我教育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
32.德育(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品德培的途径
(1)课堂教学形式的品德培养的途径1)思想政治课2)各科教学
(2)非课堂教学形式的品德培养的途径
1)班主任工作2)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3)课外和校外活动4)劳动和社会实践5)家庭教育6)社会教育(3)潜在途径(隐性课程)--教师人格、校园文化
(二)品德培养的方法
(1)我国常用的方法1)说服教育2)榜样示范法3)实践锻炼法4)情感陶冶
5)品德评价法6)心理咨询7)生活指导法
(2)国外常用的方法1)价值辨认法2)体验法
35.学习指导的内容
(一)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预习、听课、复习、作业(二)对影响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的开发和指导(三)对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指导(四)具体学科的学习方法指导
36.学习指导的基本方法
(一)课程式
1.课程讲授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教师的口头讲解,应结合多种方法进行。

2.讲授应结合各科具体知识。

3.利用正反例证,给学生以直观感受。

4.穿插谈话、讨论,实现师生双向交流和沟通(二)渗透式学科教学和学习指导有机结合,同步进行。

(三)门诊式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导的方式。

(四)经验交流式在教师指导下同学之间进行学习方法交流的方式。

38.影响学习动力的内、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1.学习需要2.学习目标3.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能力的推测和判断)
4.兴趣与选择性
5.意志力与体力
6.成功感
7.结果归因(对学习结果进行归因分析,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外部因素:
1.学习任务与材料(防止过难过易、有新颖性、同经验兴趣联系、呈现方式与学习方式)
2.强化和奖惩
3.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利于学习
4.学习的环境
40.主题班会的设计
(一)确立主题1.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确定班会主题。

2.根据节令、纪念日确定班会主题。

3.根据突发事件,时事热点确定主题班会. 4.来缓解同学们的误解
(二)构思----围绕主题设计活动的内容形式进程(节目安排)时间地点
(三)组织准备----任务落实到人(四)正式活动----班会程序(五)总结----为了巩固深化41.组织主题班会的基本要求
(一)主题鲜明,目的明确(二)计划周密,准备充分(三)形式灵活多样,富有吸引力(四)内容充实,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为一体(五)全员参与,群策群力(六)巩固深化,注意实效性
45.撰写操行评语的基本要求
(一)实事求是(二)针对性要强(三)恰如其分(四)以鼓励为主(五)坦诚亲切----“四不要”
不要使用感情色彩过于强烈的词语;不要用“嘉奖令”式的颂扬的词句;不要用“最后通牒”式的带威吓的文字;不要用标语式的口号
47.班级文化的构成. 班级文化是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构成的。

48.班级文化的功能
(1)育人功能国家的教育方针要落实到学校,学校的教育目标要落实到班级,因此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凝聚功能班级文化寄托着班级成员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

(3)制约功能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与价值体系,制约着学生的言行。

(4)激励功能
最出色的激励手段是让被激励者觉得自己确实做得不错,能发挥出自身的特长和能力。

班级文化所倡导的观念和宗旨,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激励的标尺。

班级文化着眼于整体的文化建设和人的不断完善,在建立一种人创造文化、文化塑造人的良性循环机制中发挥其巨大的激励作用。

50.班主任的专业素养
(一)高尚的道德素养(1)热爱学生,诲人不倦(2)民主与平等
(二)扎实的文化素养(1)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2)是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3)专业的班级管理知识。

(三)较强的能力素养
1.组织管理能力
(1)有组建班集体所必须的能力;(2)有参与学生活动和组织指导学生活动的能力;(3)制订班级工作计划的能力;(4)有贯彻执行学校教育计划的能力;
2.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分为语言表达能力和非语言表达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非语言表达指运用姿态、动作、表情和手势等来传递信息的技巧与能力。

3.沟通协调能力
(1)与学生沟通交往的能力。

(2)有调节班内人际关系和班级人际关系的能力;(3)有协调各种教育力量,疏通各种教育渠道的社交能力。

4.较强的创造能力
(四)良好的心理素养
①积极向上、轻松愉快的心境。

②昂扬振奋,朝气蓬勃的精神。

③平静幽默的情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