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炼油助剂的现状及发展
求,所以随着国内炼油工艺和石油化工工艺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炼油助剂的
国产化进程开始.经历了进口一模仿——创新一自主开发的道路,截至目前国产化率巳提高至90%左右。
作为精细化工的一个分支,炼油助剂行业具有典型的投资少,回报快的特点,因此炼油助剂国产化的
进程中,大批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参与其中,炼油助剂的生产进入一个相对混乱和无序竞争阶段。而炼 油助剂的行业特点是技术密集型,涉及到的都是炼油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这就决定了研发水平、技术 水平和产品的系列化、差异化在市场中起决定性作用。只有紧跟市场需求才能巩固市场份额,单靠一两个 剂型将很快被市场淘汰。
2亿吨/年.到2010年形成20个以上千万吨规模炼油基地.使其加工能力占全国总能力的65%,
全国炼厂平均规模达到570万吨。预计2015年,我国原油加工能力将达到4 5亿吨/年左右。 2炼油助剂的现状殛发展趋势 伴随着炼油工业的发展.我国炼油助剂行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上世纪的石油化工装置建设过程中. 大型炼油装置和石化装置主要是国外引进,与之相配套的“三荆”制品也主要来自国外。在实际使用过程 中,由于国外助剂价格昂贵,不能适应国内原油性质的多样性再加上日常的技术服务无法满足客户的要
——41 9——
延迟焦化装置用的抑焦剂、液收增加剂、消泡剂等。
3.1 3.1.1
提高产品质量类助剂
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烯烃助剂
与降烯烃催化剂相比,降烯烃助剂具有用量少、见效快和使用灵活的特点。洛阳石化工程公司炼制研 究所开发了LAP系列降烯烃助剂。LAP—I助剂以改性的择形分子筛作为活性组分,通过增加催化裂化 过程生成汽油烯烃分子的二次反应(如裂化、芳构化、氢转移反应等),将其转化为低分子烯烃、芳烃等,达 到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烯烃的目的。LAP助剂在催化汽油中烯烃含量降低的同时,芳烃及异构烷烃含量显 著地增加,使汽油辛烷值提高HJ,该助剂先后在天津石化公司炼油厂FCC装置和金陵石化公司炼油厂重 油FCC装置、锦州石化公司炼油厂重油FCC装置投入工业应用¨J。第二代降烯烃助剂(LAP一2)是LAP 一1助剂的换代产品,其特点是保证原有的助剂性能不降低,并进一步增加助剂氢转移的能力,同时考虑 增加烯烃的异构化能力。此外,LAP一2助剂的水热稳定性亦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采用新的催化载体,增 加了助剂对大分子的裂化功能,提高了重油的一次转化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汽油烯烃裂化带来的轻油 收率下降:6。。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研制的降烯烃LGO—A助剂以氧化物改性的大晶胞MOY一2型分子筛为主 要活性组分,调整表面酸性,实现选择性反应;添加改性ZRP择性分子筛,提高汽油辛烷值;采用添加对烯 烃具有吸附作用的氧化物组分的大孔基质材料,从而达到降低汽油馏分中烯烃含量的目的。LGO—A在 锦州石化公司炼厂Ⅲ套FCC装置上取得了较好的工业应用效果¨1。南京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成的 液体溶胶型降烯烃助剂在天津石化炼油厂工业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催化剂上有效组分达到 5000ppm左右时,可降低汽油中烯烃5~10个百分点。 3.I.2降低汽油硫含量助剂 汽油中90%以上的硫来自催化裂化汽油。因此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硫含量是生产清洁汽油的关键。 在我国,各炼厂因加工的原料不同,FCC汽油的硫含量差别较大。FCC汽油中的硫化物主要以噻吩类化 合物形式存在,性质比较稳定。催化裂化汽油降硫助剂使噻吩类化合物饱和后进一步开环,逐步转化为 H,S,从而达到脱出FCC汽油中硫化物的目的k
炼油助剂是针对炼油过程中存在问题而使用的一类精细化工产品,具有针对性强、使用灵活方便的特 点,是对炼油工艺、催化剂和炼油设备等不可缺少的补充和完善。近20多年来,随着原油的重质化、劣质 化以及高质量轻质油品需求量的增加、环保要求的不断严格,开发和应用了多种炼油助剂,见图1。卜2。。 炼油助剂的种类繁多,从使用功能划分可分为5类:提高产品质量类助剂:如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烯烃助剂、 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硫含量助剂、提高汽油辛烷值助剂等;环保类助剂:如降低催化裂化再生烟气中SOx和 NOx排放助剂等;延长装置开工周期和降低能耗类助剂:如各种阻垢剂和抑焦剂、缓蚀剂;改善原料性质和 催化剂活性类助剂:如原油破乳剂、脱钙剂、催化裂化金属钝化剂等;改善产品分布类助剂:如塔底油裂化 助剂、增加轻质油收率助剂等。 目前,炼油助剂的应用已相当普遍,几乎每个炼油厂的每套装置都不同程度的使用炼油助剂,炼油助 剂发展迅猛,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致力于该领域的开发,为适应炼油工业不断发展的需要,除已有的炼油 助剂逐步得到完善外,针对炼油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每年都有多个新品种问世。可以预计炼油助剂将有 很大的发展潜力。
1
炼油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共有炼油厂150多家,其中规模达到千万吨的有5家,500~1000万吨/年产能的有17家,其 余均为500万吨以下规模。这些炼厂的装置主要集中在东北和东南沿海地区,其中华东地区占36.9%, 东北地区占26.89%,中南地区占13.47%,华北地区占7.8%,西北地区占14.39%,地域分布总体来说不 是很均衡。2006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8亿吨,原油进口量为1.45亿吨,原油加工量为3.07亿吨,四大成 品油产量为1.82亿吨,国内成品油供应基本平衡,燃料油进口约2700万吨,其中汽油基本不用进口就可 以满足国内需求。我国从1995年到2005年炼厂加工能力、加工量、四大油品产量发展对比见图2。 2007年我国炼厂新建及扩充的原油加工能力并不多,仅有中石化燕山石化在6月份新增800万吨 (净增55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以及年底将新增300万吨左右原油加工能力的武汉石化,除此之外便没 有大型新增炼油投产。而在2008年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共有7个新建及扩建炼厂项目 可以完成,见表1,预计新增原油加工能力5450万吨左右,增量将是2007年底全国原油加工能力的14.
阼 I
地点 江西九江 山东青岛 福建泉州 新疆独山子 辽宁抚顺 广西钦州 广司 中石化 炼厂 九江石化 青岛石化 福建联合石化 独山子石化 中石化 抚顺石化 钦州石化 中海油 合计 惠州炼厂 2008年炼厂新建殛扩能完成情况 原油能力
500 0 400 600 l100 O O
图j艘?鬻蒜麓巨龉靴
新增能力
250 IooO 800 400 800 1000 1200 5450
2008年3月 2008年3月 2008年8月 2008年三季度 2008年底 2008年底
现在,国内炼油行业呈现以下特点:价格持续攀升。2015年以前一直会处在一个上涨的趋势,这与国 际行情相同。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增加我国的原油进口成本。国内原油开采增长速度缓慢,远低于消费 需求增长速度,对外进口依存虚逐年提高,原油和成品油储备进入初步发展阶段。企业及产品竞争力尚需
加强、企业规模、生产水平及油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产地与消费市场布局分割,呈现北油南
运的局面,造成了物流风险和运输成本的增加。原油来源更广泛.品种差异加大,对现有炼r提出r改造 的新课题。 预计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增原油加工能力约为9000万吨/年,到2010年原油总加工能力将达到
4 0~4
催化裂化活性剂、脱硫剂、重金属脱除剂等则总量不足,造成整个行业产品结构不合理。③以企业为中心
的技术创新体系仅处于初级阶段,相当数量中小型炼油助剂企业受制于自身实力,研发投入不大,技术创 新能力很弱,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技术研发机构。据调查,目前在炼油助剂生产企业中有独立研发机构 和专职研发人员的单位很少,而具有省级技术中心资格的研究机构则更少,因此,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
工业发展方向,对炼油助剂生产企业影响深远。 我国未来炼油工业发展提倡一体化经营、炼油能力向大型石化企业,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集中,为 提高炼油效率,明确炼油规模800万吨/年为炼油企业达标线。到2010年通过产业整合,淘汰低效能炼油 厂2000万吨/年左右,这意味着以中小炼厂为主要客户的炼油助剂企业若不提升自身竞争力,将面临严峻
我国炼油助剂的现状及发展
王鹏翔葛圣才尹佳子王春柱 (南京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47)
摘要介绍了近年来我国炼油行业及炼油助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对炼油助剂进行 了评述,介绍了部分产品工业应用效果,对今后该领域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炼油助剂发展
The Current:8ta.0cras and DeVeⅡ①pⅡⅡⅡeⅡⅡ位①茁pe建r①Ⅱe皿m Ⅱ匙e师ⅡⅡing Wang
一41 0—
7%左右.其中2250万吨是通过对现有炼厂进行扩能而得,另有3250万吨是新建炼厂而增加Ⅲ。 从2008年新增炼油的地区分布看。除抚顺石化和独山子石化以外.均分布在华东及华南沿海地区,而 这些地区也是我国石油消费量最大的地区。
!…三尊∞
一L——一
m啪蛐啪蛐m蜘
j斥
单位:万砘 完成时间 2008年底
目前,炼油助剂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生产技术水平较低,部分炼油助剂生产企业在单元操作、工
艺路线、复配和调合技术方面还停留在较低水平,许多新技术的运用在行业内的企业之间差距很大,有些
还是空白,导致炼油助剂差别化生产能力较低,分析评价手段不全,部分产品性能不稳定。②产品结构不
合理,低端产品竞争较为激烈,对于部分企业而言,由于生产助剂品种少,产品缺乏系列化和精细化,无法 满足客户的差异化要求,同时技术含量较低的助剂出现产能过剩、竞争趋于激烈,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如
are
of.some of the products
are
described.Some suggestions concerning petroleum refining additives development
provided.
Keywords:petroleum refining additives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petroleum refining ind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