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模式实践论文

语文教学模式实践论文

语文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在一浪高过一浪的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大潮中,本着“适合于学生实际,服务于学生就业”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原则,我们开始实践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模式——分组合作语文教学。

【关键词】能力培养组织思想
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分组合作语文教学的载体——校本教材
为配合分组合作语文教学模式的实施,我们编写了一套语文能力训练教程。

这套教程着眼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适应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精神的需要,适应了我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适应了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尤其适应了“自主合作实践一体化”课堂教学新模式的需要。

《语文能力训练教程》是以职业学校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用”等能力为主线,以语文能力训练为中心进行编写的,主要包括话语能力训练(阅读能力训练、听说男女能力训练)和写作能力训练(基础写作能力训练、应用写作能力训练)、写字能力训练和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训练等4个部分。

例如,阅读能力训练内容有三部分:正确认读、流畅朗读和艺术赏读。

写作能力训练学习预案分了“用信交流、叙述事件、标明观点、介绍物品、精彩描绘”五个能力训练模块。

每一能力模块结构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知识导航,二是能力训练,三是拓展训练。

知识导航主要为能力训练和拓展训练提供一
些必要的基础知识。

能力训练是学习预案的主体,包括了训练热身、训练过程等环节。

拓展训练则是课堂能力训练的延伸和深化。

我们还将着手筹划《语文能力训练教程》中的“听说能力训练教程、应用写作能力训练教程和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训练教程”,从而形成语文能力训练的完整体系,以满足我们职业学校语文教改实践的需要。

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分组合作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一)民主的思想。

在课堂上我们要发扬民主,通俗地讲,就是不再搞我说了算,不再以我为标准,不再搞“一言堂”,而要激发学生个性,搞“群言堂”,让知识与技能乃至物质世界的普遍真理在民主与集中的生动活泼的动态过程中流入学生的心灵,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健康的积极的丰富的情感。

(二)平等的思想。

在学习中,我们要平等的对待每一名学生,无论是学习上无障碍的,还是暂时有障碍的,他们都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发言机会要平等,表现机会要平等,教师要采取措施帮助那些学习上有障碍的学生享受自己的一份平等学习交流的权力。

(三)公平的思想。

一方面,一个课堂“多杆秤”。

对待学习无障碍的学生,我们要有高要求,高标准;对待有障碍的学生我们可以降低标准,降低要求,让每一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教师的评价过程中都能够
享受到一份“同等重量”的成功的喜悦,使我们的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不断进步。

另一方面,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下,对待实力相对均衡的小组,要一秤称到底,秤出小组之间的积极的竞争状态。

(四)合作共赢的思想。

我们在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要立足语文教学的开放性、生活化,坚定合作教学的思想,根据学生信息多源性和智能多元性,突出合作学习的思想,把知识技能问题化、情景化,生活化,小组内信息共享,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小组内不能够解决,小组之间合作交流解决。

三、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分组合作语文教学的组织基本环节
(一)预习环节。

主要包括课前预习、课上预习两个环节。

1、课前预习。

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编写以基础知识为主、指导性强的学习预案,课前发给学生,作为学生个体自学的提纲。

预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预习目标、学习提纲、重难点问题解决方案等,帮助学生明确课文学习目的、学习思路;二是针对学生资料缺乏的实际情况,附上相关预习参考资料,方便学生预习;三是提供一套预习题,在阅读中答题,在答题中了解课文内容,形成对课文的整体认知,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知识点。

(教学目标单一的课,三份材料可以合成一份材料。


2、课上预习。

课上预习是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初步达成目标的过程。

一般做法是先
由教师简单导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然后在小组内合作讨论解答预习题目,教师巡视检查,然后学生展示不能解答的题目,班级范围内解难答疑,如果班级范围内不能解决,教师适当点拨讲解。

在此基础上,根据学习预案,进一步明确学习的要求,该了解的知识信息要了解,应该掌握的知识要夯实,该背的背过,该写的写好,可以根据情况跟上反馈检查(展示)课文学习情况。

(二)展示环节。

展示活动阶段可分准备阶段、交流阶段。

1、准备阶段,课前准备无论从时间,还是精力上应占80—90%的比例。

课上准备阶段,占准备阶段的10—20%,主要是小组长进一步组织协调,积极动员小组成员参与展示活动,明确小组成员的任务目标,明确展示方式。

2、交流阶段,各小组根据承担的任务,有秩序地分别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其他小组可以补充质疑,教师也要积极投入展示活动,注意动向,适时纠偏答疑、补充明确、检查反馈。

(三)反馈环节。

一方面,反馈可以不作为一种课型,可以作为预习、展示阶段中的密不可分的环节,渗透到预习、展示中去,称之为“小反馈”。

另一方面,反馈也可以作为某些课文教学和预习、展示并列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我们可以暂且称之为“大反馈”。

小反馈,可以是随机的,同学间的,师生间的,可以说,可以读,但要用普通话;可以写字,可以写文,但要写规范字,可以听,要善于扑捉有效信
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