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光周期现象:指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吸收CO2与呼吸作用放出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光饱和点:光合速率达到光饱和时的光照强度。
生理干旱:或早春土壤冻结时,树木根系不活动。
这时如果气温过暖,地上部分进行蒸腾,不断失水,而根系又不能吸水加以补充,时间长了就会引起枝叶干枯和死亡。
大气污染:大气中的烟尘微粒、SO2、CO、CO2、碳氢化合物和碳氧化合物等有害物质排入大气,达到一定浓度和持续一定时间后,破坏了大气原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平衡体系,使生物受害的现象。
温室气体: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如CO2、水蒸气、CH4、O3、N2O、CFC等。
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大气中的CO2、CH4、O3、氟里昂(CFC)等气体的含量的增加而引起地面升温的现象。
根瘤:是一种根瘤细菌,从根毛侵入后发育成瘤状物。
它可固定气态氮,为寄主提供可利用的氮素(氨态氮)。
菌根:是土壤中真菌与树木根系的共生体,即菌丝侵入树木根的表层细胞壁或细胞腔内形成一种特殊结构的共生体称菌根。
森林群落的防风效应:植物能减弱风力。
降低风速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植物的体型大小、枝叶繁茂程度。
防风能力一般为:乔木>灌木>草,阔叶树>针叶树,常绿阔叶树>落叶阔叶树。
土壤肥力系: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
它是林木速生丰产的基础,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综合表现。
土壤结构: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或状况),团粒结构最理想,可协调土壤水分、空气、养分关系,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对林木的生长影响: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或还原者,它们使有机物质腐烂,释放出养分,促成养分的循环。
种群: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集合群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改生物种群不断扩大。
分布区逐渐稳定的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物入侵。
种群的重要群体特征:1、种群密度2、种群的空间结构3、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4、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5、生命表6、种群增长率r和内禀增长率rm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有哪些类型: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共生的基本类型:偏利共生、互利共生(连体互利共生、非连体互利共生、防御性互利共生)树种的耐阴性:是指树种能够忍耐庇荫的能力,或树种在浓密林冠下更新和生存的能力。
更具树种耐阴的程度,可把树种分为:喜光树种、耐阴树种和中性树种。
影响耐阴性的因素:树种(或遗传性)、生理状态(或年龄)和生境条件有关。
低温危害:1、寒害2、冻害3、冻拔4、冻裂5、生理干旱高温危害:1、皮烧2、根颈灼烧根据植物对水分的依赖程度,可把植物分为:1、水生植物(1)沉水植物(2)浮水植物(3)挺水植物2、陆生植物(1)湿生植物(2)中生植物(3)旱生植物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交错区:当两个不同群落相邻存在时,群落之间可能有一个过渡带,这个过渡带是相邻生物群落的生态张力区,称为群落交错区森林群落发生的进程和各特点:迁移——定居——竞争——反应旱生演替的阶段:地衣植物群落阶段——苔藓植物群落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阶段——木本植物群落阶段水生演替的阶段:沉水植物群落阶段——漂浮植物群落阶段——苇塘阶段——苔草草甸阶段——疏林阶段——中生森林阶段生态恢复一般过程的步骤:本底调查——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水、土、气候、可利用的条件等)综合分析——恢复目标的制定——恢复规划——恢复技术体系组培——生态恢复实施——生态管理——生态系统的综合利用——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形成生态系统的主要是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它们是如何构成生态系统的?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食物链:生产者所固有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是食物网。
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的所有生物的总和生态锥体的形成:能流是单向的,能量通过营养级逐级减少,从低到高形成椎体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指化学元素及其组成的各种化合物在自然界中迁移和转化的过程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种类:1、地球循环:气态循环、沉积循环(气象途径、生物途径、地质水文途径)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生物化学循环不同养分循环类型中养分的循环途径或机制是怎样的?影响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因素:分解者——土壤生物、物理环境、凋零物的化学性质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的取决因素:带分解资源的能量、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分解师理化环境条件景观生态学的特点:整体观和系统观、异质性和尺度性、综合性和宏观性、目的性和实践性斑块根据起源的分类: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入斑块景观异质性: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的基本属性,是景观尺度上景观要素组成和空间结构上的变异性和复杂性。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各样的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防治外来物种的入侵的方法:物理防治法、化学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生物多样性消失的原因:1、栖息地的改变、丧失和破碎化2、生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3、环境污染4、农林产品的单一化5、外来物种的入侵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广义上包括环境污染的补偿和生态功能的补偿。
狭义上,则专指对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的补偿,包括对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及其功能而付出代价、做出牺牲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经济补偿;对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而损害生态功能或导致生态价值丧失的单位和个人收取补偿费用。
森林生物多样性目前面临的威胁:森林多度砍伐、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森林的净化效应:1、吸收有毒气体2、滞尘作用3、杀菌作用4、吸收CO2,放出O25、减弱噪音森林经营活动会对土壤产生的影响:1、破坏土壤2、影响土壤稳定性3、土壤有机物、养分的损失和化学物质的变化4、土壤温度的变化5、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生物群落的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3、具有一定的外貌4、形成群落环境5、不同物种间存在相互影响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8、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廊道的主要类型及其功能:功能:纵向的通道功能、横向的屏障功能、过滤功能按起源:人工廊道、自然廊道按功能:河流廊道、输水廊道、物流廊道、能流廊道按宽度:线状廊道、带状廊道负反馈调节对维护生态平衡的指导意义:1、对已退化的生态系统,经人为修复使其负反馈系统恢复正常,生态系统就能能到恢复2、在生态系统的利用中,不能超过其生态阈值,否则负反馈作用下降,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3、生物多样性越高,结构越复杂,负反馈功能就越强,生态平衡就越稳定。
森林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和地位:1、森林光合和呼吸作用与大气之间的年碳交换量高达陆地生态系统总量的90%,控制着全球碳循环的动态2、与其他陆地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相对较高的碳储存量密度3、森林植被具有较强的生存持续性以及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与海洋是大气中CO2的两个重要调节器森林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森林管理对策:1、对现有森林进行保护式管理2、通过管理扩大碳存量3、替代式管理经营4、发展为适应未来全球气候增暖的经营管理策略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1、收获量测定法:(1)皆伐实测法(2)平均木法(3)随机抽样法(4)相关曲线法2、氧气测定法3、CO2测定法4、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5、叶绿素测定法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1、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4、对景观的影响热带雨林群落的生态学特征:1、种类组成及其丰富2、群落结构复杂3、与植物根共生的真菌发挥了作用4、乔木构造特殊5、无明显季相交替6、高位芽植物数量占绝对优势7、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能流与物流的熟虑都很高,但是呼吸消耗量也很大常绿阔叶林的特征:1、终年常绿、全年生长2、种类组成丰富,建群种明显3、常有常绿裸子植物伴生4、对环境适应形成特殊构造5、群落结构较复杂6、地上部分生物量和生产力仅次于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的特征:1、群落外貌呈明显季节更替2、乔木组成单纯3、森林成层现象明显4、落叶阔叶林的生物资源丰富5、落叶阔叶林的更新和演替北方针叶林群落的特点:1、种类组成以松科植物占优势2、群落分布中北美和东亚包括的种属相对较多3、针叶适应寒冷天气4、群落结构简单5、生物量与生产力相对较低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内容:1、个体生态——研究构成森林各种林木与环境的生态关系2、种群生态——研究森林生物种群的形成与变化规律3、群落生态——研究群落的形成和变化与环境的关系4、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与转化什么是森林生态学?其研究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中乔木树种之间、乔木树种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与其所处的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内容:1、个体生态——研究构成森林各种林木与环境的生态关系2、种群生态——研究森林生物种群的形成与变化规律3、群落生态——研究群落的形成和变化与环境的关系4、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与转化森林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有哪些?1、森林是生态平衡的主要调节器,是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
2、森林能够有效控制污染和酸沉降,改善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3、森林能够有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4、森林能够有效防治土壤流失和退化5、森林可以涵养水源6、森林可以有效防治土地荒漠化7、森林能够有效缓解温室效应,维护全球碳循环8、森林能够防灾减灾,保护农业稳产高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应采取的行动:1、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解决贫困问题。
2、改善增长的质量,改变以破坏环境与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模式。
3、尽最大可能地满足人民对就业、粮食、能源、住房、水、卫生保健等方面的需要。
4、将人口增长控制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5、保护与加强资源基础。
6、技术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适应。
7、将环境与发展问题落实到政策、法令和政府决策之中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与经济的整体性。
2、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综合性。
3、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利用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