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陆地水
再次为松辽平原、三江平原和西北的塔里木与准
噶尔盆地地区。
Cv值最小地区是常年处于西风带控制的新疆伊犁 河流域。
南方夏季风比较稳定的地区Cv值也较小,四川盆
地西部Cv为0.2左右,西南大部分地区为0.3—0.4。 而年降水量相对较少的四川盆地、南阳盆地和海 南岛西部地区,Cv则比较大,可达0.6。 处于南北过渡带的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为0.6—
东部季风气候区域,雨水补给占河川年径流总量的60— 80%,甚至80—90%以上。
西北地区,降水稀少,雨水补给仅占70—80%,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以及碳酸盐岩广布的黔桂地区,则地 下水补给的比率较大。
随着季风的进退,各地地表河川汛期的长短、汛 期出现的时间,河川汛、枯期径流量比率不同:
中国多年平均径流深图
径流深随纬度的变化
河川径流形成涉及降雨、植被截留、入渗、坡面漫 流、表层流、地下径流等一系列的过程,这些过程又直 接受到流域的气候、植被、土壤等地带性自然地理因子 的控制,因而中国的河川径流特征的空间变异表现出十 分鲜明的地带性。
径流深随经度的变化
中国径流深随经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 在东亚季风的影响下形成的。
第四章 陆地水
陆地水在自然景观形成演变中的作用与资源价值 水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泛和活跃的物质之一,水在循环过程中积极参与 自然地理景观的形成和演变;我国大范围内的水文现象,又明显地反 映了自然地理的区域特征。 1、蒸发与凝结。积极参与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
2、动力作用。冰川、径流作用于地表,进行着不断的侵蚀、搬运、 堆积作用,是我国地貌形成最重要的外动力之一。
地区春季季节性融雪形成春汛。
(2)西南地区,包括青藏高原和华中华南西部 地区,受高原季风环流影响,汛期7—9月,径流
量占年径流总量的60%上下。
(3)西北广大内陆干旱地区,汛期主要出现在气 温较高的7、8两个月,只有受西风环流控制,降 水季节分配比较匀称的额尔齐斯河与伊犁河等, 汛期可达3—4个月,径流量也只占年径流总量的
中国径流地带区划示意图
2、五个不同量级的径流带 划分依据:年径流深——衡量河川径流量
(1)丰水带
年降水量>1600mm,年径流深>900mm。 包括广东、福建、台湾的大部,江西、湖南的山地,云南 西南部和西藏的东南部。 相当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与季雨林地带。
(2)多水带
年降水量800—1600mm,年径流深200—900mm。 包括广西、云南、贵州、四川以及秦岭、淮河以南的长江 中下游地区。 相当于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地带。 (3)过渡带 年降水量400—800mm,年径流深50—200mm。
0.8。
年径量最大与最小值能反映年径流量多年变化的 幅度。 年径流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Km)与径流变差 系数(Cv)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Cv大的北方诸河
Km值也大,Cv值较小的南方诸河,Km值也比较
小;集水面积较大的河流,其Km值较集水面积较 小的河流为小;干流Km值比支流为小。
2、年径流的季节分配
– 两大流域:外流流域和内陆流域 – 四大水系:太平洋水系、印度洋水系、北冰洋水系以 及内陆水系
(一)内外流域的分异
外流流域占国土总面积64%,内陆流域占36%。
内外流域的分界线:北起大兴安岭西麓,经阴山、
贺兰山、祁连山、日月山、巴颜喀拉山,念青唐 古拉山和冈底斯山而止于西端的国境线。 大致和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相近。
3、化学淋溶作用。径流对母岩、风化壳和土壤,具有不同程度的化 学淋溶作用。我国河川径流的矿化度和化学类型,也反映了我国自然 地理地域分异的特点。 4、水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在灌溉、航运、发电、城市供水等 许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水资源也存在不利因素,如径流的 季节变化和年际变率较大,径流的区域分布不平衡。
1 617 268
689 649 9 417 4 640 2 507 5 853 1 159 27 110
1 303 199
496 569 8 656 4 130 2 097 5 380 1 091 25 490
909 130
296 470 7 610 3 380 1 611 4 711 1 000 23 590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河川径流 一、水系和流域
二、径流时空分布
三、河流泥沙与天然水质 第二节 其他陆地水 一、湖泊与沼泽 二、冰川 三、地下水 第三节 水资源评价 一、水资源的特点及评价 二、中国水资源开源潜力 三、21世纪中国水资源需求分析 第四节 主要河流(阅读)
第一节 河川径流
一、水系和流域
二、径流时空分布
包括黄淮海平原,山西、陕西大部,东北大部,四川西北 部和西藏东部
相当于暖温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森林草原地带。
(4)少水带
年降水量200—400mm,径流深10—50mm。 包括东北西部,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西部和北部,
西藏西部。
相当于荒漠草原和干草原地带。是我国主要牧区。 (5)缺水带 年降水量<200mm,径流深不足10mm。 包括内蒙古西部和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三大盆地,以
二、径流时空分布
(一) 径流空间分布
– 1、总体特征
– 2、五个不同量级的径流带
(二)径流的时程分配
– 1、径流量的年际变化
– 2、年径流的季节分配
(一)径流空间分布
1、总体分布特征:
我国河川年径流总量为27 115亿m3,折合径流深284mm。 径流分布地区差异很大。
和大气降水分布规律近似,径流量的分布亦由东南沿海向
1 653 288
74l 661 9 513 4 685 2 557 5 853 1 164 27 115
6.1 1.1
2.7 2.4 35.1 17.3 9.4 21.6 4.3 100
2 056 380
1 000 768 10 559 5 390 3 069 6 439 1 250 29 010
我国河川径流季节分配很不均衡,具体表现在汛
期出现的季节、延续时间以及汛期径流量集中的
程度等方面。这些因素决定着径流资源可利用的 程度和效益,也是进行径流调节的依据。
影响径流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补给条件 在我国,大气降水是引起径流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 其次是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也引起季节变化。因为地 下水的变化仍间接受制于大气降水,高山冰雪融水受制于 气温,而气温又是有季节变化。
中国河川径流分布不均
中国河川径流分布
流域名称 平均年 径流深 /mm 平均年径 流量 /108m3 占全国百 分比/% 20% 不同频率年径流量/108m3 50% 75% 95%
东北诸河 海 河
淮河及山东半岛诸河
132.4 90.5
25.1 83.2 526.0 806.9 1 066.3 687.5 34.5 284.1
(三)外流区河源带——三大阶梯隆起带
1、第一河源带:青藏高原的东南。发源于此的是亚洲大 陆的巨川大河,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 江等。 澜沧江进入中南半岛后称湄公河,注入南海。 怒江流入中南半岛称萨尔温江,注入印度洋。 雅鲁藏布江进入印度半岛后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是恒河的 重要支流。
印度河的两条主要支流森格藏布(狮泉河)和朗钦藏布(象泉 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西南。
及阿拉善沙漠区。
相当于荒漠地带。
(二)径流时程分配
我国河川径流丰富和比较丰富的地区,主要是受
夏季风影响的地区。
受季风环流影响,我国大气降水和河川径流在时
程分配上具有很大的不均衡性和不稳定性,年际
和年内季节变化很大。
径流的时程分配: 具有很大的不均衡性和不稳定性,年际和年内季节变化很大
表2-6 中国河川径流年际与年内分配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珠江流域 海滦河流域 淮河流域 东北诸河 东南沿海诸河 西南国际诸河 西藏诸河 内陆及新疆诸河
1、径流量的年际变化
年际变化通常用径流变差系数(Cv)、最大与最小
年平均径流的比值(Km)来表示。
(1)我国径流变差系数最大的地区是华北一带。 华北平原的Cv值一般都大于1,最大可超过1.3。 次高区为内蒙古中部、阴山北部地区,其Cv值一 般也大于1,最大的亦可超过1.2。
黄 河 长 江 华南诸河 东南诸河 西南诸河 内陆诸河 全 国
• 全国划分为五个不同地带 Ⅰ丰水带:年降水量大于1 600 mm, 径流深大于900 mm。 Ⅱ多水带:年降水量800~1 600 mm,径流深200~900 mm。 Ⅲ过渡带:年降水量400~800 mm, 径流深50~200 mm。 Ⅳ少水带:年降水量200~400 mm, 径流深10~50 mm。 Ⅴ缺水带:年降水量小于200 mm, 径流深不足10 mm。
分 区 Km值 2~5 3~6 2~3 5~7 4~6 3~5 2~3 2~4 2~3 1~2 Cv值 0.15~0.45 0.25~0.50 0.13~0.40 0.50~0.70 0.50~0.60 0.20~0.30 0.27~0.30 0.15~0.30 0.13~0.3 0.4~0.6 雨 季 /月 4~7、6~9 5~8、6~9 3~6、4~7 6~9 5~8 6~9 3~6 3~6 6~9 7~10 雨季4个月占全年/% 50~60 60~70 50~60 80~90 80~90 60~70 50~60 50~60 80~90 70~80
2、第二河源带:第二阶梯边缘隆起带,即大兴安岭,冀、 晋山地和云贵高原一带。发源于此的河流有黑龙江、辽河、
海河、淮河、西江等,也都是我国主要河流。
3、第三河源带:长白山地、山东丘陵和东南沿海丘陵。 发源于此的河流主要有图们江、鸭绿江、钱塘江、瓯江、
闽江、九龙江、赣江以及珠江的另两条支流东江和北江。 这些河流迫近海岸,流程短、落差大,水力资源比较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