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遗传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动物遗传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动物遗传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 遗传学是研究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遗传指有血统关系的个体之间的相似或类同,此血统关系包括直系或旁系;变异指有血统关系的个体间的不相似性。

2 1865年孟德尔发表《植物杂交试验》,1900年德国的C.Corers、荷兰的H.De.Vries和奥国的V on.Tschermak 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遗传理论,1920年摩尔根发现基因的连锁与互换规律,40年代比德尔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学说,1953年W atson和Crick提出DNA的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60年代提出中心法则,70年代的遗传工程。

3 丰富生物化学的内容,发育遗传学可深刻理解发育生物学,行为遗传同行为生物学之间、生态遗传学同生态学之间、遗传学和分类学之间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总之遗传学在揭示生生命本质的研究中具有突出的重要性,是整个生物学发展的焦点。

其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医学、制药、食品、发酵、军事等方面。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 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染色体,其中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它们在长度、直径、形状、着丝粒的位置以及染色粒的排列都相同。

联会:减数分裂前期偶线期同源染色体的配对。

双价体:所粗线期每对配偶染色体称为双价体,又由于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染色单体,所以又称为四分体。

染色单体:在粗线期中每条染色体含有由着丝粒相连的两个染色体,其中每一条称之为染色单体。

染色体的带型:用各种特殊的处理和染色方法使各条染色体显示出各自的横纹特征,包括Q带、G带、C带、R带等。

2 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亚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3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二倍体染色体复制一次而核分裂两次,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半,使得:①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交换导致基因的重组产生新的类型配子,为自然选择提供素材;②产生单倍体的配子,配子结合后以可恢复为二倍体,这有利于物种保持稳定。

前期较长且复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是体细胞染色体复制一次且核分裂一次,结果染色体数目恒定。

4 在细线期每一染色体上有两个染色单体,但其细长如线,分散在整个核内,相互间难以区分。

偶线期同源色体联会,初发生于两端,后扩展到染色体全长。

粗线期出现四分体(双价体)。

双线期配偶染色体开始分开,但分开不完全,发生交换,结果产生交叉现象。

终变期双价体向赤道板移动,纺锤体出现纺。

7 AB、Ab、aB、ab8 主要有DNA(48%)、蛋白质(48.5%)、还有RNA(1.2%)以及其它。

染色体的一级结构是染色质的核小体(DNA压缩7倍,d=10nm),其中核心由8个组蛋白分子,即H2A,H2B,H3,H4各两个分子组成,DNA双链在外绕1.75周,计140个核苷酸对,核体间有DNA连丝,计50-60个核苷酸对,连丝上有另一组蛋白分子H1。

二级结构是核小体的长链呈螺旋化的盘绕(进一步压缩6倍)形成螺线管(d=30nm,,内径10nm,螺旋间距11nm),三级结构是螺线管进一步螺旋化(压缩30倍)形成超螺线环(d=300nm)。

四级结构是超螺线环螺旋化形成染色体(5倍)59DNA,核糖体含有丰富的RNA。

第三章遗传的基本规律(一)1 基因型:个体或某一性状的基因组成。

表现型: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某一基因型在某一特定环境下表现出来的现象。

纯合子:某一位点两个基因相同的细胞或个体。

杂合子:某一位点两个基因不相同的细胞或个体。

显性现象:子一代全都表现为一种性状的现象。

分离现象:子二代中既出现显性性状,又出现隐性性状的现象。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染色体上同一位点,以不同方式影响同一性状的两个基因。

复等位基因:群体中占据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的两个以上的基因。

互补:位于不同染色体上两个位点的显性基因相互补充表现出另一种性状,这种作用就叫互补。

上位:一个位点上的某一对基因抑制另一位点上的另一对基因的作用。

修饰基因:影响其它基因表型效应的基因。

2 互交:F1代个体间的相互交配。

自交:同一个或同一无性繁殖系个体间的交配。

回交:子一代个体与其亲代个体之一的杂交。

测交:隐性纯合体与被测个体的交配,以检验被测个体基因型的方法。

3 ⑴ Rr红果皮;⑵ 1RR∶2Rr∶1rr 红果皮∶黄果皮=3∶1;⑶Rr∶rr=1∶1红果皮∶黄果皮=1∶1;⑷RR∶Rr=1∶1 红果皮;⑸rr 黄果皮4 ⑴WwDd 白色盘状;⑵1WwDd∶1Wwdd∶1wwDd∶1wwdd 1白色盘状∶1白色球状∶1黄色盘状∶1黄色球状;⑶与(2)同;⑷ 1WWDd∶1WWdd∶2WwDd∶2Wwdd∶1wwdd 3白色盘状∶3白色球状∶1黄色盘状5 ⑴1TtGGRr∶1TtGGrr∶2TtGgRr∶2TtGgrr∶1TtggRr∶1Ttggrr 3蔓茎绿豆荚圆形∶3蔓茎绿豆荚皱形∶1蔓茎黄豆荚圆形∶1蔓茎黄豆荚皱形;⑵1TtGGrr∶2TtGgrr∶1Ttggrr∶ttGGrr∶2ttGgrr∶1ttggrr 3蔓茎绿豆荚皱形∶1蔓茎黄豆荚皱形∶3矮茎绿豆荚皱形∶1矮茎黄豆荚皱形母6 基因型:红毛(ww)、沙毛(Ww)、白毛(WW),♂(Ww) ♀(Ww) F1代选留沙毛母牛再与沙毛公牛交配或红母牛与沙毛公牛交配,如此反复不断。

8 ⑴1I A I B ∶1I A i 1AB 型∶1A 型;⑵ 1I A I B ∶1I A i ∶1I B i ∶ii 1AB 型∶1A 型∶1B 型∶1O 型;⑶ 1I B I B ∶2I B i ∶1ii 3B 型∶1 O 型9 9抱窝∶7不抱窝,不抱窝的基因型为aaC_、A_cc 、aacc ,不抱窝与不抱窝的只有三种交配方式:aaC_ X A_cc aaC_ X aacc A_cc X aacc 。

只有第一种交配方式后代才会出现抱窝的鸡,这样两两交配,淘汰后代中产生抱窝的鸡,连续选择2-3代,直到选出能真实遗传的aacc 品系。

11 子二代中出现的(3:1)n 的表型比。

条件:①显性完全;②基因无互作;③不同对基因处于不同对染色体上。

12 不完全显性:1:2:1;互补:9:7(鸡的抱性)或9:3:3:1(鸡的冠形);隐性上位:9:3:4(家鼠毛色);显性上位:12:3:1(狗的毛色);重叠作用:15:113 显性致死基因:CC (死亡):2Cc (爬行鸡):1cc(正常);隐性致死基因:14 “一因多效”指一个基因影响多个性状;“多因一效”指一个性状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15 ⑴ 1死亡(A Y A Y ):2黄色(1A Y A:1A Y a ):1鼠色(Aa );⑵1黄色(A Y a ):1(aa );⑶1黄色(A Y A ):1(Aa);⑷ 2黄色(1A Y A:1A Y a ):1鼠色(1Aa ):1黑色(aa )第四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二)1 连锁遗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相互连锁的基因的遗传行为;三点测交:三杂合体abc /+++或ab+/++с与三隐性纯合体abc /abc 的测交;连锁群:一对等位基因与另一对等位基因所处的位点不同,因此叫“异位基因”,连锁在同源染色体上的全部“异位基因”属于同一连锁群,每个物种其数目等于该种生物染色体的单倍数;双交换:连锁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个不同位点基因所在区段发生的两次交换。

交换率:重组类型配子数占配子总数的百分数。

2 %100%100⨯⨯测交后代总数测交后代中重组型数=配子总数重组类型配子数交换率=不完全连锁的交换率的范围:[0,50%],完全连锁的交换率值是0,自由组合的交换率值是50%。

3 C -O 间无连锁(提示:子一代(Cc Oo )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C O 、C o 、c O 、c o 。

子二代中1有色(Cc O o ):3白色(1C c oo:1cc Oo:1ccoo ))4 连锁遗传子二代中的亲本类型占有绝大多数,而独立遗传在子二代中呈现有规律的比率(如9:3:3:1,或9:3:4或12:3:1)。

前者不同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而后者不同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

5 应用三点测交的方法,果蝇的X 染色体上有基因X (X :灰体;x :黄体)、Y (Y :白眼;y:红眼)和Z (Z :长翅;z:短翅),将雌性性纯合体⎪⎪⎭⎫ ⎝⎛xyz xyz 果蝇和雄性野生型⎪⎭⎫ ⎝⎛XYZ XYZ 果蝇杂交,将得到的雌性三杂合体⎪⎪⎭⎫ ⎝⎛xyz XYZ 果蝇再和雄性子代⎪⎪⎭⎫ ⎝⎛xyz xyz 杂交,得到子二代个体假设如下:X 和Y 间的重组频率:%3.11003216461517=⨯+++Y 和Z 间的重组频率:%8.32100321646502543=⨯+++X 和Z 间的重组频率:%1.341003216)46(25025431517=⨯+++++6 自由;组合定律是解释显性现象和分离现象重要理论依据,揭示了生物的任何性状都有其遗传基础,遗传基础是粒子性的,即遗传基础是一个个的遗传单位粒子(遗传因子),这对于指导育种实践,通过采用具有各种优良性状的不同品种或品系间的杂交创造新类型,进而培育新品种,对于有效地保留或消除某些有害或不良的性状具有很大意义。

连锁交换定律使人们认识到染色体上有很多基因,它在遗传上起着重要作用。

连锁基因间的交换以及基因的自由组合,造成了基因的重新组合,这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提供了新类型,这对于生物的发展和进化具有极大的意义,连锁定律对于确定连锁群和基因定位,开展遗传试验和育种试验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基因连锁造成某些性状间相关,这给育种实践中利用相关选择和间接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7 基因连锁引起性状间的相关可由于基因的而交换被打破而消失,而基因的多效性引起性状间的相关是恒定的。

第五章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1 性染色体:这对因性别不同而有差异的染色体;性转变:由于遗传或环境因素性别发生由雌性向雄性或雄性向雌性的转变;从性性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在雌性为显性在雄性为隐,或在雄性为显在雌性为隐的性状;两性畸形:一个个体同时具备雌雄全部或部分生殖器官的现象,以称为半雌雄体或间性,分为真两性畸形和假两性畸形,前者指同时具备雌雄性腺的个体,后者指具有一个性别性腺,而生殖道又具有另一性别的特征;伴性遗传:由位于性染色体上非同源部分基因的遗传方式;23 ⑴1WwVgvg:1WVgvg:1wwVgvg:1wVgvg:1Wwvgvg: 1Wvgvg:1wwvgvg:1wvgvg1红眼长翅:1白眼长翅:1红眼残翅:1白眼残翅⑵1WwVgVg:2WwVgvg:1Wwvgvg:1wVgVg:2wVgvg:1wvgvg3红眼长翅:1红眼残翅:3白眼长翅:1白眼残翅4 ∵♀X B X b⨯X B Y♂X B X B X B X b X B Y X b Y ∴这对配偶所生女儿全部正常,儿子一半正常,一半色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