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服饰的变化与发展摘要: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服饰发展变化多样,各个时期,各个地区,各个阶层的服饰都有着各自的特色。
关键词:中国古代服饰服饰与社会服饰等级差别服饰发展变化郭沫若同志说过:“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
”①这把服饰与文化的关系说得十分透彻。
事实证明,世界各名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衣着打扮,是这个民族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尺,也是这个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以及民族历史意识和民族世代意识的体现。
因此,服饰问题具有突出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受这种等级制度“礼”的影响,古代服饰文化作为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外化是“礼”的重要内容,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
上古时代上古传说把衣服的发明归功于黄帝。
《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早得多。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知缝衣,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文化遗存中曾发掘出骨针。
以发型为例,大地湾文化中有剪短的披发,马家窑文化中有后垂的编发,大汶口文化中有用猪獠牙制成的发箍,龙山文化中则用骨笄束发,陕西龙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玉人头像,头顶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发的反映。
骨笄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类型与东下冯类型诸遗址中均曾出土,形制与商代的同类器物相同。
因此得知束发为髻在远古时已是华夏族服装的特征②。
夏商时代夏商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确立与发展时期。
阶级对立、等级制度在此时已经基本形成,这在服饰穿戴上也有一定程度的表现。
西周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大大发展和提高了,物质明显丰富起来,社会秩序也走向条理化,并有了规章制度。
服饰形制也由于尊卑等级的存在、礼仪的需要而进一步规范化,被纳入"礼治"范围,尊卑贵贱,各有分别。
这时候服饰的专用界限等级标志开始清晰,品种类别也相应地增加,像宫室中拜天地、敬鬼神时专有祭礼服,上朝大典时有朝会服,军事之中专有从戎服,婚嫁之仪专用婚礼服,吊丧时又有丧服。
衣裳虽然还是采用上衣玄下裳黄,但在官职服饰中增加了裳前襟的大带(大带是用丝织或缂制成,宽四寸)、玉(以玉为原料,以丝带连系在腰间的挂饰)。
另外在服色上也开始有了等级差别。
西周的服式除宽衣长带的特有风格以外,还吸收了北方鲜卑族(今锡伯族)以带钩束腰的服饰花色(在丝带的接头处,以金、银、铜或铁等金属制成的精细的勾或扣)。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诸侯坐大,礼崩乐坏。
战国之时,七国崛起,各自独立。
服饰文化呈现出一派绚丽多彩的景象。
如春申君的三千食客中的上客皆着珠履;平原君后宫百数,婢妾均被绮披纱;卫王宫的卫士穿黑色戎衣;鲁国的儒者孺服长裙、褒袖方履等等。
其中以胡服最为著名,胡服主要指衣裤式的服装,尤以着长裤为特点,是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服装。
为骑马方便,他们多穿较窄的上衣、长裤和靴。
山西长治分水岭所出铜武士像,上身穿矩领直襟上衣,下身着长裤,腰系绦带,佩剑,正是采用胡服的赵国战士的形象。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服装风格也趋于一致。
秦朝崇尚黑色,以黑为贵。
他们穿的半长衣所交掩之曲裾虽较浅,但仍为深衣之属,其下身着长裤,腰系施钩之革带。
而秦朝的铠甲战服颇有特色,在陕西临潼出土的陶俑所着铠甲是普通战士的装束,铠甲胸部的甲片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是下片压上片,便于活动。
,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不超过六枚。
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下摆一般多为圆形。
中国完整的服装制度是在汉朝确立的,汉代服饰上承先秦时代,人们喜欢把深服当做衣服,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缝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缘黑色边,作为朝服的中衣,需缘红色边,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
服饰总称“禅衣”。
禅衣是单层的外衣。
禅衣里面有中衣、深衣,其形与禅衣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
官员在上朝时都要穿黑色禅衣。
除此之外,汉代朝服的服色还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季夏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魏晋时期魏晋时期,波斯图案花纹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对当时的纺织、服装以及其他装饰物,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这一点在敦煌壁画上多有反映。
他们的服式以襦、裙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
妇女装饰比较考究,有金环、银约指和绕腕的跳脱等。
此外,魏晋时期还规定了宫中朝服用红色,常服用紫色;白色为平民百姓服色。
南北朝代南朝服式基本继承魏晋,由于战乱和国度的频繁更替,服饰方面也发生了变化:江南衣式比北方短小,但当时却流行戴小帽穿大衣的风气,有时将一只袖分成两只,一条裙截成两裙,有的款式大领大带,有的衣窄袖小,有的裙长曳地,有的衣长蔽脚。
南朝的朝服仍是玄衣。
且服饰用料有规定,三品官以下的不得穿用杂色绮做的衣服,六品官以下者只能穿七彩绮,不可使用罗绡。
到了北朝,官宦正式场合要穿着朱色单衣,便服和军服为主。
穿红色袍就佩带金带,穿小袖长身袍则用金玉带。
平民妇女以襦袄为常服,这与南朝并无两样。
北朝时期着装衣料中绫锦最为华贵。
隋朝隋朝统一了全国,一方面推行汉族已经形成的的服饰制度,另一方面也难以摆脱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
隋炀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将相各服其服。
下令不准百姓服黄色衣裳,从此黄色也了皇帝专用的服色。
唐代唐代衣冠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唐朝初期,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加上经济繁荣、社会开放,服饰也日趋丰富华丽。
开元盛世以前女装以窄袖为时尚,胡服尤其盛行,妇女多喜欢戴胡帽,穿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着软靴、系蹀躞带。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
加之唐代社会思想较开放,常有妇女穿着男装,还流行袒胸的低领衣服,喜欢在襦衫外面罩一件对襟短袖衣,叫做半臂或半袖,肩部搭一条披帛。
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唐高宗以后,以紫色为三品官的服色;浅绯色为五品官服色,深绿色为六品官服色,浅绿色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为八品官服色,浅青色为九品官服色,黄色为宫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
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采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
宋代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渐趋繁缛,也曾经多次修改。
但与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创新,色调趋于单一,有向质朴、洁净、自然方向倾斜的趋势。
宋代女子服式分为三种,一为自皇后、贵妃至各级命妇所用的“公服”,一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称“礼服”;一为日常所用的常服。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袭前代,分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丧服和时服。
朝服是红衣红裳,内穿白色罗质中单,外系罗料大带,并有绯色罗料蔽膝,身挂锦绶、玉、玉钏,下着白绫袜黑皮履。
除这种朝服是统一样式外,官职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来区别的。
主要是在有无禅衣(中单)和锦绶上的图案上作级别变化。
公服以曲领大袖,腰间束革带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样也。
这种服式以色区别等级。
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
时服是按季节赐发给官臣的衣物。
上至将相皇帝大将下至侍卫步军,赐发的品种有袍、袄、衫、袍肚、裤等。
所赐之服大部分是织有鸟兽的锦纹。
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
裙子是颇具风格的,其质地多见罗纱,颜色中以石榴花的红色最注目。
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也叫“私服”。
宋官与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没有太大区别。
只是在用色上有较为明显的规定和限制。
辽、金、元朝建立辽、金、元朝的都是少数民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
他们的服饰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契丹族的服装,不论男女,都穿左衽、圆领、窄袖的长袍,袍里面衬衫袄,下身穿套裤,裤腿塞在靴中。
妇女在袍里穿裙,也穿皮靴。
女真族的服饰和契丹族相似,由于北方气候寒冷,衣服以毛皮为主。
元朝初建,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纺织业、手工业遭到很大破坏。
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
直到l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
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
元代女服分贵族和平民两种样式。
贵族多为蒙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貂鼠和羊皮制衣较为广泛,式样多为宽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宽肥,由于衣长曳地,贵夫人外出行乐时,必须有女奴牵拉。
这种袍式在肩部做有一云肩,即所谓“金绣云肩翠玉缨”,十分华美。
作为礼服的袍,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大红色织金、锦、蒙茸和很长的毡类织物。
当时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红、黄、绿、褐、玫红、紫、金等为主。
元代平民妇女穿汉族的襦裙,半臂也颇为通行,汉装的样子常在宫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现,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
此外受邻国高丽的影响,都城的贵族后妃们也有模仿高丽女装的习俗。
明朝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胡服,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
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饰、内臣服饰,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样制、等级、穿着礼仪真可谓繁缛。
明代官员的袍服为团领衫,系革带,带上镶有玉片,这就是所谓的玉带。
职官的服色和花纹按品级高低而异。
前胸和后背各织一块方形的纹饰,叫做补子。
文官的补子绣飞禽,武官的补子绣走兽,纹样按品级各不相同。
儒生都穿镶黑边的蓝色直身,戴有黑色垂带的软巾,又称儒巾。
皂隶穿青色布衣,市井富民商人虽然能穿绫罗绸缎,但是只许用青色或黑色。
万历以后禁令松弛,艳衣丽服才遍及黎庶。
朝廷命妇的礼服为凤冠、霞帔和大袖衫,常服为袄衫和裙,很少穿裤。
背子穿得更加广泛,合领大袖的背子可以作为礼服,直领小袖的背子则为便装。
还有一种无领、无袖、长至膝盖对襟的马甲,叫做比甲,深受青年妇女喜爱。
明式服装的另一个特色是襟上佩佳饰物,并且十分醒目。
都是些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种饰物。
其中垂挂在胸前的叫“坠领”;系在前襟的叫“七事”;走起路来有响声的叫“禁步”,这些佩饰统称“杂佩”。
另有一种特别的佩饰,是在一条金链上,以环相连挂着四件小物件:即镊子、牙签、耳挖子和小刀,是些妇女的生活实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