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服饰文化的思考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蒿草树叶可成衣;玉石金缕可成衣;铁甲兽皮可成衣;棉、麻、丝、毛皆可成衣。
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在现代潮流中却遗落乃至失去了很多属于自己的文化瑰宝,服饰,就属其中之一。
自然,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很多少数民族至今仍完善地保留着自己的民族服饰,这些都是我们不多或缺也无可替代的传统财富。
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隐含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深刻意蕴。
一部中国服饰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文化发展史。
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服饰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服饰文化愈加意味无穷。
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文化品格。
按说服装,对人类来说,蔽体御寒是它的首要功能。
但是人类服装文明,自走出了唯一实用目的时代以後,它的功能就复杂了。
尤其在中国,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
因此,自古,服装制度就是君王施政的重要制度之一。
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
所以,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
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
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尚在奴隶制社会的商周时期,已经形成上衣下裳分明的中国服装基本形制。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丝绸之路”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历经魏、晋、隋、唐,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使中华服饰文化传于世界。
隋唐时期的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经济、文化的繁荣使服饰发展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
那时候女子最时兴的衣着是“襦裙”,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到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飘飘欲仙的感觉。
还流行“长巾子”,是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
唐时最典型的一种时尚就是女装男性化,中国民间传说里女扮男装的浪漫故事,估计得有一多半是从那个时候流传开来的。
想想我们的先祖们还是很开放的吧?
说到这里似乎已经不能不说一说旗袍了。
清末满族旗女所穿的旗袍是宽大、平直、衣长至足,在旗袍的领、襟、袖的边缘处都用宽边镶滚。
20年代旗袍普及的十年里,袖口渐渐小了,滚边也渐渐窄了。
此时的旗袍比以前更称身合体,也更能衬托出女性的曲线美。
三、四十年代旗袍达到一个盛行顶峰,以简练而优美的线条,质朴而不失大方华贵的造型,在全世界赢得一定影响力,使之成为中国服饰中一道不朽的经典风景。
现在不是有很多女人十分向往自己有好身材穿上旗袍吗?
作为男人,孙中山先生绝对是个奇才,这个都不晓得会不会自己缝扣子的大男人提出:“礼服在所必更,常赐听民自便。
”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款式。
于是中山先生经过很多很多不容易的刻苦钻研,终于创制出一套既可以作为礼服,又可以作为日常使服,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装——中山装!
中国的服饰文化犹如瀚海浩空,博大精深,或许看到一个小小的“中国结”也能使国人心底生起一股亲切的暖意,因为它是我们中国的,它结在我们心里。
然而现代的中国人,又有多少人听说过、见识过中国盘扣艺术中精美绝伦的“龙凤扣”?“龙凤扣”最初是盘在新娘嫁衣上的,它取的是“龙凤成祥”的寓意,现如今,它是不是更应该盘在我们每一个中
国人的心里呢?真可谓是一项极高的艺术啊!
中国传统服饰本质上并不属于纯艺术,但它与纯艺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言之,艺术的蕴藉对中国服饰文化的演化起着促进作用。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不同民族之间的服饰文化,不断相互吸收,使服饰文化充满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中国服饰文化具有开放性的优良传统,汉族在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中,服饰文化既有“吸取”,也有“输出”,如唐朝服饰传到日本,被日本改良,成为和服;风行于20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及至近代,外国衣料因价廉而渐为人欢迎,费工费时、工艺考究的滚、镶、嵌、绣等传统手工艺渐渐地衰落,西方缝纫方式开始流行起来。
尤其是女性的时装,由于缝纫精致、掀式合乎时代潮流,影响尤大。
但是作为相对工艺落后的中国,并没有因此而退步。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自我意识和角色意识的萌发与成长,使中国进人了一个良序社会,并初步实现了现代化社会的转型。
中国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改进,最终跟上世界潮流。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要勇于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学习追赶,可是这些不等于可以泯灭掉自己的民族文化。
我们也不是要大家每天都“褒衣大裙”风格的装束,那
样干起活来不方便,不利于我们赶超世界潮流,可是我们却可以在祭祖、婚庆等隆重的日子和盛大民族节日的时候穿一穿我们的汉服唐装,庄重地感受一下油然而生的民族情怀。
又或者我们可以像中山先生那样,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地去研究、制作出具有时代感与民族风格的新服装,将来不远的某一天,我们大家都穿着我们的新“龙装”,使世界人民远远地看到我们所穿的民族服装,都会尊敬地说:“哦,那是中国人。
”
民族文化就好像是船头高高挂起的帆,无论潮流中的浪头有多么凶猛,她都应该飘扬着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