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八个环节
发表时间:2011-04-01T16:11:17.310Z 来源:《学园》2011年02月上旬供稿作者:丁春临
[导读] 所谓“看”,即“观察和了解”
丁春临浙江省嵊州市嵊州中学
初中科学课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科学知识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
科学课实验既有客观、生动、形象的特征,又具有科学研究的缩影。
所以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获得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发展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初中科学教师应意识到做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充分发挥科学实验的多重作用,让实验教学为科学教学服务,达到促进科学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就几年来的教学实验经验积累,我认为,一堂完整的科学实验课,应做好以下八个环节:
一看
所谓“看”,即“观察和了解”。
它是所有实验的第一环节,包括对实验器材的选取、器材的使用规则、器材的使用范围,以及器材的精确度等,要有一个详尽的了解。
例如测量教室的长度,我们是选用米尺还是选用皮尺呢?因为测量工具米尺和皮尺,最显著的特点是它们测量范围——量程不同。
如果用米尺就必须采用重复测量的方法,即使方法和操作都正确,但仍加大了实验的误差,而皮尺可以一次性测量,有效地减小了误差。
使用前,我们还应“看”其零刻度的位置,零刻度是否磨损,以及它的分度值,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我们操作是否恰当、读数是否准确的问题。
在体温计的使用上,体温计作为一种特殊的温度计,它有着与其他温度计显著的不同点:(1)量程不同。
其他温度计量程一般是从-100℃至100℃甚至更大,而体温计的量程只是从35℃到42℃。
(2)构造不同。
体温计有一纤细的缩口,而其他温度计没有,构造不同导致使用上的不同,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被测物,而其他温度计不允许。
更应值得注意的是:每次使用体温计之前,要“看”水银柱是否退回玻璃泡,如果没有,需甩几下,否则使用时可能导致数据的不真实。
如:已知甲、乙两人的体温分别为38℃和37.5℃,测量完甲的体温后医生忘了甩几下,又直接去测量乙的体温,这时体温计上显示的数据将不会是37.5℃而是38℃。
又如看水在低压下的沸腾实验:仅用酒精灯加热烧瓶内的水至沸腾,停止加热后,用塞子塞紧瓶口,将瓶倒转过来,用冷水浇烧瓶底部,这时学生是难以想象实验结果的,但当他们“看”到瓶内的水重新沸腾的现象时,再次唤起了好奇心。
不教会学生观察的科学方法,他们就不容易抓住主要现象(瓶内水再次沸腾),而往往只注意到烧瓶底部浇水这一外部现象。
如,在讲“气体扩散”中,用一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上盖一块玻璃片,取一个空的广口瓶倒扣在玻璃上,抽掉玻璃后,观察两个瓶中气体颜色变化,也可以去闻由于分子扩散导致的气味。
直观现象中并不明显的科学知识,促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促进有效的观察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从而使在“看”的过程中不断深化,使“看”的结果得以升华。
二调
即“调整或调节”,它是进行实验的一个准备阶段,调整或调节的正确与否对实验的成功有决定性的作用。
对部分需要“调”的实验仪器,应注重怎样正确地“调”,最好当学生的面示范一次或几次。
例如,托盘天平的调平衡,首要条件是要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才能调平。
在调平的过程中,双眼应垂直分度盘,轻轻旋动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间(如不能达到目的,则需移动游码,并记下游码的位置)。
在此过程中不能用力太猛,否则易于损坏刀刃,减少托盘天平的灵敏度,加大实验的误差,而且每次进一步的调节,都应在天平静止后才能进行。
在电流表或电压表的机械调零上,由于电流表或电压表长期的使用、运输等因素,使指针不能准确地指回零刻度处,一般我们都采取机械调零的办法:先找到刻度盘中下部的调零螺丝,用平字起慢慢旋动调零螺丝,使指针指回零刻度处,操作的过程中,眼睛应始终盯住刻度盘,旋动的手腕要用力均匀。
三做
“做”即做实验,它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
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我们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
特别是在做一些带危险性的或易损坏性的实验时,应先通过教师的检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坏和意外。
在用电流表测量电路电流的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电流表应与被测部分串联,要保证电流必须从电流表的正极流入负极流出,并保证被测电流不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点触或试触的方法),不能将电流表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接在电源的两端。
当然,我们可以事先将电路图画好,然后按电路图连接,达到操作时降低难度的目的。
这个过程必须得到教师的检查同意后,方可闭合开关进行实验。
否则,一旦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或电路中发生了短路现象,很容易烧坏电流表。
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应特别注意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酒精灯作为一种加热工具,它的构造限定了它的使用方法,不允许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使用完以后,不能用嘴去吹灭酒精灯,而应用灯帽盖灭,操作过程如果不当或不慎,使洒出的酒精燃烧,不可用水浇(因为酒精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燃烧着的酒精易漂浮在水面上,随水流动,容易发生火灾),而应用湿抹布盖灭或其他隔绝空气的办法。
四想
即在实验中展开想象。
初中科学实验大多是动态过程,考虑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抓住实验中动态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去引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例如:在“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要求可提出以下问题:(1)实验中需要测定哪些物理量?(2)需要哪些实验器材?(3)为了达到调节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还需要什么实验仪器?(4)该实验仪器如何接进电路中。
学生经过想象,回答完上述问题后开始连接电路。
实验过程中当调节滑动变阻器时,电流表数、电压表数以及灯泡亮暗程度都在发生变化,整个过程处于动态变化中,此时再提出下列问题:(1)当调节小灯泡两端电压等于额定电压或高于额定电压或低于额定的三种状态时,小灯泡亮度为什么不同?(2)为什么不可再调高或调低小灯泡两端电压?(3)联系自己家庭照明灯再想一想刚才的答案是否正确,让学生充分地深入想象、讨论中。
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了解和解答问题的思路。
五说
即对实验过程、注意点、结果等用语言表述。
语言是思维的表象,对学生进行科学语言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科学教
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初中生一般都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大多用俗语表达,而很少使用科学语言。
课本中的各个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学语言上“说”的极好训练方法。
例如,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平衡的杠杆,再按下列程序说理:(1)杠杆处于什么状态?(2)杠杆受到哪些力的作用?(3)什么叫支点、动力、阻力?(4)什么叫动力臂、阻力臂?(5)什么叫力臂?这样使学生不但做好了实验,也提高了学生科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六记
即在实验中正确的读取和记录数据,它包括:读取的姿势(例如:刻度尺数值的读取时,眼睛应水平垂直或竖直垂直刻度)、读取的方法(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准确的记录(数字与单位要准确)。
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错误的读取姿势或方法,加深学生对错误和误差的了解,加强学生对动手操作的掌握。
同时,也应注重实验的事实,而不能任意加大或减小实验数据,有意迎合实验的真实结果,应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七析
对于记录的数据由于操作者不同、实验器材的不同、操作方法的不同等因素,可能导致同一实验结果的不同。
我们应及时加以总结和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错误导致的结果,哪些是误差造成的原因,与学生共同探求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的改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思维。
例如,做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实验过程中,实验的结果与理论的数值存在偏大的现象,我们应帮助学生指出,这并不是实验错误的原因,而是由于摩擦力存在导致的结果,为了使实验结果更趋于理想,我们应想办法,减少摩擦(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加以归纳和总结)。
八理
实验器材的适当选取;实验过程的正确操作;实验数据的准确读取、记录和分析,并不意味着实验的完整结束。
实验后器材的归类、整理是各类实验的扫尾工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它是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培养学生有始有终的科学态度的重要内容。
总而言之,要上好一堂生动的、成功的科学实验课,“看、调、做、想、说、记、析、理”这八个环节缺一不可。
只有掌握了这八个环节,才能使自己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也才能使学生所做实验及相关知识熟练掌握。
〔责任编辑: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