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计算专题1、关于区时计算知识回顾:区时划分时区和区时的计算类型1)即已知某地的经度求该地所在时区(某地的经度+7.5°)÷15°所得的整数商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或某地经度÷15°所得的商若大于7.5,商进1,若小于7.5,商不变,商为该地所在的时区。
2)求时区差区时差的求法有两种情况。
A. 两地都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区时差=(大时区数-小时区数)×1小时;B. 两地中一地在东时区,一地在西时区,则:区时差=(东时区数+西时区数)×1小时(不过日界线,不超过12个时区)或区时差=[(12-东时区数)+(12-西时区数)]×1小时(过日界线,即两地在日界线两侧即过日界线的时差);3)求区时区时的计算可以分两种情况:过日界线或不经过日界线。
不过日界线:A.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B.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过日界线:A.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B.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
所求区时=己知区时士时差(正负号的取选原则是:东加西减。
)注意:在区时的计算过程中,计时采用全天24小时制,区时计算结果如果大于24小时,则为第二天,该数值减去24小时,即为所求时刻;如果区时计算结果小于0,则为前一天,用24小时减去所得值的绝对值,即为所求区时。
这种计算方法是避开跨越日界线计算区时,因为日界线西侧的日期比日界线东侧的日期早一天,不然就涉及到加一天与减一天的问题。
如果有飞行时间(即路程时间),则要加上路程时间。
由此可见,利用公式计算,不必绘制时区图,但学生要理解并掌握公式的使用情况。
即根据题干的信息,确定应该用哪一个公式。
当然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更为简便的公式。
这个公式不用管两地在哪一个时区。
只需要先假设东一区、东二区……东十二区分别用代号+1、+2、……+12表示;西一区、西二区……西十二区分别用代号-1、-2、……-12表示,中时区用“0”表示。
就可以根据题意求区时,其公式是: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未知时区代号-已知时区代号)×1小时+路程时间利用此公式计算时,需要对所求结果进行判断,因为结果可能出现负数。
如果出现负数,就要再用24小时换算。
4)求中央经线度数所求时区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零时区外),东时区为东经度,西时区为西经度。
(某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分别加减7.5所得和和差就是该时区的范围)2、有关地方时计算地方时的判读:将昼半球等分的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12点;与其相对的经线,地方时为0(或24)点。
在赤道上,与晨线相交的经线其地方时为6点,与其相对的经线(昏线)的地方时为18点。
赤道上日出时刻是6点、日落时刻是18点。
其它纬度地区,与晨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出时刻,与昏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落时刻。
(1)已知一地地方时,求另外一地地方时所求地方时=已知某地地方时±两地经度差数×4分钟(以上计算均不越过日界线)(2)已知一地经度,求另一地的经度所求经度=已知经度±经度差(经度差——地方时时差<以小时为单位>×15)3、日期的计算1)全球处于不同日期的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固定的,属于人文界线,那就是国际日期变更线,这条线大致是180°经线。
为避免把一个国家分成两个日期,这条线在必要的地方发生弯曲,但在计算时,一般把它认为就是180°经线。
一般来说,日界线以西比日界线以东日期要早一天。
自日界线西侧向东侧跨越时日期要减一天,反之,要加一天。
另一条分界线是随时间不断移动的,属于自然界线,那就是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这条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不断西移,这样新的一天所占范围不断扩大,旧的一天将不断缩小,直至与180°经线重合,太阳直射 0度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全球是同一日期。
2)全球总是被两条经线分割为两个日期,分割日期的经线分别是日界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这两条经线可以重合,当二者重合的一瞬间,全球只有一个日期。
注意真实的情况下,日界线和180度经线并非完全重合,在俄罗斯、阿留申群岛、南太平洋等地有明显弯曲。
今天范围的计算,采用的多为地方时。
180度时间如果为T,那么地球上新的一天范围为T/124,旧的一天范围为(24-T)/24。
也可以把T转化为北京时间Q,即Q=T-4。
如果使用的区时,那么新的一天范围可用时区数表示,时区数为180度经线的区时T +0.5个时区。
注意一般情况下没有24点,它可表示第二天的0点。
一、已知某日期所占全球范围,求某点的地方时(日期)例1:如下图所示,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阴影部分为9月30日,非阴影部分为10月1日,判断1. 甲地的时间为A.12时B.6时C.9时D.3时2. 北京时间是A.30日20时B.1日8时C.30日11时D.1日11时分析:1. 由箭头所示方向,据“北逆南顺”,可推知该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
再由题干知两区域分别表示两个日期,可据以上分析得出结论;OA、OB必定是两条日期分界线,且据“日界线以西比日界线以东日期要早一天”,OB必定为180°经线,OA的地方时定为0时或24时。
由图知甲所在经线与OA相差90°,又知甲在A的东侧,可知甲地地方时为:0时+90°/15°=6时。
2. 由OB为180°经线,再加上东、西经度的划分原理,可以得出甲地所在经线为45°E,而由第1题知甲地地方时为6时,且在非阴影部分,故甲地为10月1日6时,而北京时间是指120°E的地方时,据地方时换算,可以得出北京时间是10月1日11时。
例2:当北京时间为10月1日什么时间时,全球各地的日期皆为10月1日?A.8时B.12时C.20时D.24时分析:先作一个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标出0°、180°、120°E、北京的大致位置(如下图)。
由“规律”知:日界线以西比日界线以东日期要早一天,但是题干中已经告知“全球各地的日期皆为10月1日”,这说明东西两侧日期相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只有使180°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即人文界线、自然界线重合才能满足。
再据地方时的换算,可以得到:北京时间为10月1日20时时,全球各地的日期皆为10月1日。
二、已知某地某一时刻,求某一日期占全球范围例3:当北京时间为2003年5月7日15时时,全球属于5月6日的范围A.少于1/3B.多于1/3C.多于1/2D.多于2/3分析:该题也可作图:图中人文界线(日界线,一般认为是180°经线)已经画出,只要找出另一界线:自然界线即可。
而自然界线是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据地方时换算:105°W是自然界线。
105°W向东到日界线为5月7日的范围;自105°W向西到日界线为5月6日的范围。
从而可以判断全球2003年5月6日的范围少于1/3,答案为A项。
关于日期比例的问题:确定“昨天”和“今天”范围,关键是求算0点对应经线。
解题思路:(1)确定地球中心是南极或北极(2)按照北逆南顺的原则画出地球自转方向(3)根据箭头所指方向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日期应减1天来确定出180º经线(4)相对的另一条经线为地方时为0点或24点的经线4、地方时和区时的解题技巧一、寻找时间计算的切入点在计算时间时,能够迅速、准确地找到一个切入点,既可提高做题速度,又能提高做题的准确率。
方法如下:1.依据晨昏线确定地方时:由于赤道地区全年昼夜平分,所以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2.依据太阳直射点确定地方时: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与之相对的另一条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24时)。
依据晨昏线确定日期如果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即晨昏线经过南北极点,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春分日)前后或9月23日(秋分日)前后,而且全球尽夜平分,晨线上各点的地方时均为6时,昏线上各点的地方时均为18时。
当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如果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全部为极昼时,这一天为6月22日(夏至日)前后;如果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全部为极夜时,则这一天为12月22日(冬至日)前后。
第二部分昼夜长短计算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对昼夜长短情况的影响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昼夜长短情况日出时刻北半球南北球北极圈内南极圈内春、秋分日赤道昼夜等长6时夏至日(北半球)北回归线昼最长、夜最短夜最长、昼最短极昼极夜北北球早于6时,南半球晚于6时冬至日(北半球)南回归线昼最短、夜最长夜最短、昼最长极夜极昼北半球晚于6时,南半球早于6时春分日至秋分日(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0°~23°26′N)昼长夜短昼短夜长极昼极夜北半球早于6时,南半球晚于6时越往北昼越长越往南昼越短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北半球冬半年)南半球(0°~23°26′S)昼短夜长昼长夜短极夜极昼北半球晚于6时,南半球早于6时越往南昼越长越往北昼越短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见图1)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日期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情况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和晨昏线移动轨迹北半球南半球春分日至夏至日,冬至日至次年春分日向北移动昼越来越长昼越来越短见图2夏至日至冬至日向南移动昼越来越短昼越来越长见图3图1 图2 图33. 结论(1)同一纬线上各地昼夜长短相同,日出、日落时刻相同。
(2)南北纬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其中一条的昼长(夜长)等于另一条的夜长(昼长)。
(3)同一地点,一年中有两天昼长(夜长)相同、日出(日落)时刻相同,这两天就是与夏至日或冬至日相距天数相等的两个日期。
(4)全球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由赤道(为0)向南北两侧递增(最大为24小时)。
(5)极昼、极夜天数由极圈(一天)向极点递增(半年)。
二、昼夜长短的计算归纳昼夜长短变化的地理原理是:晨昏线分割的昼弧、夜弧的比例变化。
1.、比例法(1)可以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方法是在日照图上某条纬度与晨昏线有两上交点,两点之间在昼半球的部分即是白昼的时间。
在光照图上,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平分,白天12小时,夜晚12小时;当晨昏线与经线斜交,计算昼长时,公式:昼(夜)长=昼弧的度数/15°=昼(夜)弧经度数×4(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