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建筑史简答题答案

中外建筑史简答题答案

1、木架建筑的优势与缺憾答:优势:⑴. 取材方便;⑵. 适应性强,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⑶. 抗震性能好;⑷. 施工速度快;⑸. 便于维修、搬迁;⑹. 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⑺. 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缺憾:⑴. 木材越来越少,造成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⑵. 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⑶. 采用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空间的需求;2、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组合的特点。

答: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擅长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⑴.建筑群以中轴组织群体,规则、有序、主次分明。

⑵.园林则自然而无拘束,有构图重心而无程式布局。

3、中国古代建筑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的特点答:儒家和道家——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长出一般的气质。

历史上处理建筑与环境的手法主要有:⑴. 善择基址——注重对建造地点的选择;⑵. 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和结合地形设计建筑;⑶. 整治环境——不一味顺从环境,而是能动的改造;⑷. 心理补偿——采用风水、文学的手法进行补偿;唐长安的规划对其后都城规划的影响很大。

唐长安城特点是什么?需画示意图。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特点。

简述罗马建筑对古希腊柱式的发展。

举例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与成就。

4、中国古代主要建筑设计著作答:1.早在春秋时期的《考工记》一书中就论述了城市规划建与筑设计的原理2.五代,喻皓的《木经》3.宋朝,李诫的《营造法式》4.元朝,薛景石的《梓人遗制》5.明代,《鲁班经》、计成的《园冶》6.清代,工部《工程做法》5.木构架建筑特点答:1.).木构架是梁架框架体系,不同于承重墙体系.因此具有广泛性,即"墙倒屋不塌".①可以适用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②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③可以搭配使用各种地方材料.④可以适应不同的造型可轻巧也可雄厚.2).构架系统有严格的模数制.①有斗拱的以材分制(宋),斗口制(清)为模数.②没有斗拱的建筑用檐柱的柱径作为模数单位.柱径d=6寸,面阔s=16.6d=一丈,③柱高h=12.5d.优点:易设计,易备料雇工,水平有保证,易建造,易普及.缺点:卡得太死,由程式化走向僵化,不利于创新,中国建筑发展迟缓.3).达到了高度成熟水平(体系的衰老症).优点:体现了功能,技术,造型(审美)的三结合的理性精神,二者高度统一.缺点:当发展成熟的时候,没有跳到另一个体系里去.木构建筑中的好多构件都失去了原来的结构意义(如斗拱,雀替).由成熟期继续发展到烂熟期,其间除了延续建筑文脉以外,已没有结构意义了――当从结构意义转化为文脉语义时,中国建筑开始走向衰落.4).费工费料.如铺作中的转角斗拱构件有170多个.5).木构架的技术局限.没有形成三角杆件体系,梁架之间和榀与榀之间缺乏联系,梁架和基础结合的不密切,梁的断面后期不合理.6).耐久性差.怕火,怕水.6.中国古代建筑为什么以木构为主?答:可从文化取向、建筑目的、建筑理念上来分析中国古代建筑何以形成木结的主流其一是建筑目的方面。

其二是文化取向方面。

其三是建筑理念方面。

1)和平时间长,疆域大。

也就是说中国核心地区,城市防备战争的需求不迫切,有一道石制的城墙可以满足一般需要。

2)城市规划和防火技术。

唐以前大城市似乎只是政治、军事中心,城内按里坊制度划分区域。

而木结构建筑本身,也通过使用砖瓦、山墙、在木制表面涂抹放火材料(泥巴?)3)处于统一状态的时间长。

木结构防火,应该是大城市才需要的技术。

中国很早便有大城市(汉朝时洛阳地区据说人口百万),相关技术自然积累的更多;而有这些技术在,后人建房子自然不会用找取材难、加工不容易的石头之类。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总是要焚毁一些宫殿,重新建筑自己的宫殿。

不仅要建造自己的皇宫,还得建好陵园和其它行宫之类的建筑。

这么繁重的工作只有木质结构在短暂的执政时期才能完成,况且,除了皇帝,还有多少人在迫切地需要这样的政绩。

7中国古建筑大木结构的基本构成方式及构件是什么?各起什么作用?答;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

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

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

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

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

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

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方式即对称齐整,主次分明。

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

唯园林建筑与此迥异,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

当是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屋顶的形式丰富多彩,有方形的、长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圆形的、半圆形的、日形的、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圆形、菱形相套的等等。

屋顶的形式有平顶、坡顶、圆拱顶、尖顶等等。

坡顶中又分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十字交叉等种类。

还有的把几种不同的屋顶形式组合成复杂曲折、变化多端的新样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

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雅。

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

大凡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物多使用对比强烈,色调鲜明的色彩:红墙黄瓦(或其他颜色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画,使整个古建筑显得分外绚丽。

在表现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特征中,琉璃瓦和彩画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

9.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答:主要是指中国汉族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

⒈建筑造形:由屋顶、墙柱、台基三部分组成。

⒉中国建筑的间:是两榀屋架所围合的空间,以“间”为基本单元,不同的间组成一栋建筑,直到一座城市;这就是由间—栋—院—群—组群—街坊—城市的形式。

还可增加“又次间”“又梢间”,而成为九间、十一间殿宇。

⒊用材:木为主,土、竹、砖、石为补充⒋结构:抬梁式、穿逗式、井干式、砖石拱⒌屋顶形式:抚殿、歇山、悬山、重檐、赞尖、单坡、双坡、平顶、硬山、风火山墙、囤顶、穹顶等等。

⒍布局: ⑴.建筑以中轴组织群体,规则、有序、主次分明。

⑵.园林则自然而无拘束,有构图重心而无程式布局。

)10.中国古典木构建筑的优缺点:答:⑴.取材方便,加工容易;⑵.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⑶.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⑷.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⑸.抗震性能好;⑹.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

11.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原始社会:建筑的低级阶段,建筑体系萌芽.1 两种代表建筑类型: (1) 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建筑(2) 长江流域的干阑式建筑2 著名建筑遗址: (1) 浙江余姚河母渡建筑遗址(2) 西安半坡村文化遗址二奴隶社会 1 夏商时期(1) 建筑体系逐渐成长:出现夯土台宫殿,城市.陵墓均有发展,夯土技术成熟.(2) 著名建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和二号宫殿遗址2 西周(1) 出现等级制度(2) 建筑技术发展:瓦的发明(3) 著名建筑遗址:陕西歧山凤雏村遗址3 春秋时期: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高。

贵族们的私田大量出现,随之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发展,相传著名木匠公输般(鲁班),就是在春秋时期涌现的匠师。

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砖的应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

三封建社会 1 战国时期:战国时,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那时手工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高潮,如齐的临淄、赵的邯郸,魏的大梁,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大城市,又是诸侯统治的据点。

农业和手工业进步的同时,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铁制工具——斧、锯、锥、凿等的应用,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

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应用,并有在瓦上涂上朱色的做法。

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

尤其突出的是在地下所筑墓室中,用长1米,宽约三、四十厘米的大块空心砖作墓壁与墓底,墓顶仍用木料作盖。

可见当时制砖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2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前221年),大力改革政治、经济、文化,统一法令,统一货币与度量衡,统一文字,修驰道通达全国,并筑长城以御匈奴。

这些措施对巩固国家政权起了一定作用。

而由于国家统一,便可以集全国之人力物力与六国成就,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

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至今遗迹犹存。

整个汉代(前206—公元220年)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期。

它的突出表现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而砖石建筑利于保存的特点,使许多遗址存在至今。

我国的石建筑主要是在两汉——尤其是东汉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贵族官僚们除了用砖拱做规模巨大的墓室外,还在岩石上开岩墓,或利用石材砌筑梁板式墓或拱券式墓。

3 三国.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不稳定、战争破坏严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一个阶段。

在这300多年间,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

但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另外,在秦汉时期兴起的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也有很大发展。

同时,由于西北少数民族大量移入中原,带来了不同生活习惯,使建筑室内高度得以提高。

4 隋:隋朝(581~618)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战乱和南北分裂的局面,为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但由于隋炀帝的骄奢淫逸、穷兵黩武,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建筑上主要是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以及大规模的宫殿和苑囿,并开凿南北大运河、修长城等。

大兴城是隋文帝时所建,洛阳城是隋炀帝时所建,这两座城均被唐朝所继承,进一步充实发展为东西二京,也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系统城市规划的范例。

其中大兴城又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隋代留下的建筑物有著名的河北赵县安济桥(又称赵州桥)。

它是世界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称空腹拱桥),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米。

这种空腹拱桥不仅可减轻桥的自重,而且能减少山洪对桥身的冲击力,在技术上、在造型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瑰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