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是国家开放大学法学专业本科的统设必修课。
本学科为法学专业学科体系中的应用性学科,培养具备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律规范以及能够运用到实际中的专业人才。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运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法律规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深入理解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基础理论。
基础理论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条件,没有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就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学根底。
基础理论包括有关的概念、调整对象、基本原则等等。
2.准确掌握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中所有的基本概念。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各个章节中有大量的基本概念、涵义,准确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有利于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
3.努力学习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中的基本知识和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4.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要注意运用基础知识和法律规定解决实际问题。
5.熟悉我国主要劳动法规、劳动政策以及社会保障的法律规定,正确分析劳动纠纷和社会保障中的新问题、新情况、案例分析等等。
随时注意新颁布的重要法规,作为教材的补充内容。
在教学中逐步加强案例教学份量,运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案例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理解与掌握,并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教学要求按说出、描述、写出、运用四个层次进行教与学。
1.说出即能简单地、有条理地说出大致内容框架,例如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立法概况、历史发展的有关情况等等;2.描述即能较系统地描绘叙述课程主要内容,例如熟悉主要的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对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能够融会贯通;3.写出即能准确写出各个重要的知识点,例如准确掌握劳动法学基本概念和含义、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主要法律重点条款;4.运用是指在上述三个层次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结合基本制度,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四、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本课程课内学时数为54学时,3学分。
一学期开设。
五、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与国家开放大学法学专业其他课程的衔接是:前有经济法学、民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课程,后有合同法、商法等课程。
第二部分多种媒体教材一体化设计初步方案一、文字教材本课程文字教材采取合一式,由基本教材与辅助教材两部分组成。
基本教材系统阐述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它是本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复习、考试的基本依据。
基本教材同时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
辅助教材编入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建议、案例分析和思考与练习等内容,加深学生对基本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另有《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法规汇编》,收编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主要的法律法规。
二、音像教材本课程录像教材为17个课时的录像课。
它对文字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重点阐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字教材的内容。
三、网上教学资源本课程建有核心网络课程,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快速性、便利性、容量大的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虚拟课堂和学习的便利以及丰富的资料。
除此之外还提供有网上考试试题库、网上教学辅导若干课次。
上述各种媒体可相互配合使用。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的建议1.指导学生全面系统通读文字基本教材、主要法规及参考资料。
2.核心网络课程、录像课、网上答疑和讨论等教学形式及面授辅导主要讲解重点、难点,并通过网络课程的学科动态介绍本学科的热点问题和前沿理论问题。
3.案例分析教学主要训练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及熟练掌握劳动法律规范的程度。
可以将疑难案例作为作业或考题。
五、学时分配本课程录像课17学时。
课内学时分配如下:章序号教学内容课内学时学习指南0.51 劳动法概述 42 劳动就业 33 劳动合同 64 工会与集体合同 45 工资和工资保障 36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47 职业安全卫生 48 特殊群体的劳动保护 39 劳动法的监督检查 310 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 411 社会保障法概论 212 社会保险法 613 社会救助法 314 社会优抚法 215 社会福利法 2总复习0.5合计54六、教学环节(一)自学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保证足够的时间在听课基础上,全面系统认真阅读教材和指定参考书及主要法规,收看录像辅导课。
(二)面授辅导面授辅导是教学的重要方式,辅导教师要全面系统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通过讲解重点、难点,辅导学生自学,解答疑难点和分析问题;组织案例分析讨论;向学生提供新颁布的重要劳动法规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三)作业及案例分析适当选择疑难案例,由辅导教师作为课上讨论或课下作业。
(四)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激发学习动机的能力,形成性考核又能够培养学生自我计划能力,有计划有目标的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保障。
形成性考核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参与讨论、通过测验等手段来培养学生自我监督控制能力,培养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针对自我情况调整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习者互相之间的协作精神,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本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形式有:1.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讨论)2.记分作业形成性考核的成绩占每门课总成绩的30%,即30分,以上两种形式所占比例为:课堂讨论占25%(即7.5分),记分作业占75%(22.5分)。
(五)考试要求1.考核学生全面系统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着重掌握重点、难点及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分析解决劳动关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题量要适当并且难易搭配。
按照不同层次大致可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
各种题型中均可能有说出、描述、写出、运用四个层次的要求。
考试范围要求覆盖全教材内容。
新颁布6个月以上的重要法规,在考题中占一定比例。
3.考题类型:在一份试卷中,包括客观性试题,如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主观性试题,如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等题型。
七、教学媒体使用信息表教学媒体主要内容主要作用时间安排文字教材系统介绍全部教学内容系统传授知识共16周,自学为主录像教材重点讲授重点阐述,必要补充通过录像带发行网络课程教学大纲、考核说明、辅导答疑、案例分析讨论、综合测试教学过程辅导、重点提示、习题解析、布置记分作业、检查学习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共16周,小组和自学网上教学活动讲授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最新立法动态、期末复习指导信息沟通、反馈、教学交流每年3、4、6、9、11、12月安排网上教学活动一次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上编第一章劳动法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1.能说出劳动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和什么是广义上的劳动法和狭义上的劳动法。
2.能描述劳动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
3.能写出狭义上的国际劳动立法、广义上的劳动法、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法律关系内容、劳动法律关系客体、劳动法律事实、劳动法律关系变更、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写出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与联系;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劳动法地位;劳动法与其他相关法律部门的区别的主要内容;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律关系和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4.能运用劳动法的调整对象、适用范围的理论分析案例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节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一、劳动法的产生二、外国劳动法的发展三、中国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四、国际劳动立法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一、劳动法的概念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三、劳动法律关系第三节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和地位一、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二、劳动法的地位第四节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第二章劳动就业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1.能说出政府对劳动就业的职责和我国公平就业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2.能描述现行主要法律规定。
3.能写出劳动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就业困难人员、公平就业、劳动法上的就业歧视、残疾人、就业服务、职业中介机构、公共就业服务、职业教育、职业技能鉴定的概念;写出劳动就业的特征;国家和政府促进劳动就业的职责;促进就业的政策支持;就业歧视的主要类型;设立职业中介机构的条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联系与区别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劳动就业概述一、劳动就业的概念和特征二、政府对劳动就业的职责三、劳动就业方针和促进劳动就业的政策支持四、就业援助制度第二节公平就业一、公平就业的概念二、就业歧视的主要类型和法律规定第三节就业服务一、就业服务的概念和内容二、职业中介三、公共就业服务第四节职业教育一、职业教育的概念和特征二、职业教育的分类和形式三、职业技能鉴定第三章劳动合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1.能说出劳动合同的分类、劳动合同的形式、内容、订立、生效、无效、履行、变更、解除、终止和劳动合同的特殊规定等内容。
2.能描述劳动合同的作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和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3.能写出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商业秘密、竞业限制、补充保险、劳动合同订立、无效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履行、劳动合同的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经济性裁员、劳动派遣、非全日制用工的概念;劳动合同特征;劳动合同的作用;非全日制用工与全日制用工的区别;劳动合同必备条款和约定条款的主要内容;劳动合同成立和劳动合同生效的联系与区别;无效劳动合同的情形;经济性裁员的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得预告解除劳动合同和经济性裁员的情形;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劳务派遣与一般劳动关系的区别的主要内容。
4.能运用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分析案例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节劳动合同概述一、劳动合同的概念和特征二、劳动合同的作用三、劳动合同的分类第二节劳动合同的内容一、必备条款二、约定条款第三节劳动合同的订立一、劳动合同订立的概念和原则二、劳动合同的形式三、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四、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订立五、劳动合同的生效和无效第四节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一、劳动合同的履行二、劳动合同的变更第五节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一、劳动合同的解除二、劳动合同的终止三、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四、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五、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义务第六节劳动合同的特殊规定一、劳务派遣二、非全日制用工第四章工会与集体合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1.能说出集体协商代表的职责;集体合同的种类;在履行集体合同中用人单位和工会的职责。
2.能描述工会的性质;工会的法律地位;工会的权利与义务;职工民主管理的形式;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的内容、程序的主要内容;职工代表大会的其他形式;集体协商代表的确定和保护;集体合同订立的形式;集体合同终止和续签的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