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症状得以缓解。
按:该例冠心病患者,患病日久,阴阳两虚是病机根本,瘀血和痰饮则是虚损失运变生的病理产物,故临床治疗上,应以扶阳和阴为主,兼祛痰瘀,通心脉。
故用桂枝汤中桂枝、芍药与甘草,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育心阴,扶心阳,丹参、川芎,活血化瘀,以通心脉,黄芪、党参、大枣健脾益气,助陈皮、半夏涤化痰湿。
药证合拍,疗效满意。
4 慢性支气管炎 赵某,男,57岁,农民。
2001年12月5日初诊。
患慢性支气管炎7年余,大多以感冒后或冬季急性发作。
近3年来,冬季急性发作后,用抗菌、消炎、止咳、化痰药物治疗后缓解,但午后潮热,上半身汗出,恶风寒要持续2个月余,结核菌素试验,痰涂阳性试验均阴性,多次测体温,都在正常范围。
该次症状再现,西药无效,求治中医,按脾肾虚进补益之剂,服药5剂,无效,且服药即吐,疑药不对症,遂来求治。
刻诊:面部及上身多汗,纳差,咽干,偶咳少量粘痰,舌质红,苔薄白腻,脉弦滑。
证属痰热蕴肺,营卫不和。
宜清热化痰,调和营卫。
方以桂枝汤加味:桂枝、冬花、知母、黄芩各10g,白芍、鱼腥草各20g,杏仁12g,胆南星6g,玄参15g,生姜3片,大枣3枚,甘草6g,服药2剂,潮热汗出大减,共服6剂,诸症除。
按:该例慢支患者,用西药抗菌消炎后好转,但潮热汗出恶风寒等症状不去,中医辨证属痰热蕴肺日久,未能彻底清除,肺气宣肃功能不复,所主腠理不密,营卫不和,营阴外泄,故有汗出,非风邪所致也。
阴虚痰热交结,故有潮热。
用桂枝汤化气滋阴和阳,调和营卫,助肺气之宣肃,除上半身多汗之苦。
加知母、玄参,助芍药滋阴清热,杏仁、冬花、胆南星化痰止咳,黄芩、鱼腥草清肺热,痰热清,肺气肃,腠理臻密,营卫调和而病愈。
5 人工荨麻疹 王某,女,48岁,教师。
1999年11月初诊。
患者3年多来反复发作皮肤瘙痒症,搔抓后出现大小不一的风团,开始发作时间短,可自行缓解,多由风寒诱发。
以后渐发作频繁,持续时间延长,必服抗组胺药方退,但不久又起。
亦曾延中医治疗(服药不详)效不佳。
观其患者,畏寒怕风,舌淡,苔白,脉弦细,遍身散布红白相间大小不等之风团。
证属邪郁肌表,营卫不和。
治以桂枝汤加味:桂枝10g,白芍、白芷各15g,甘草6g,黄芪、当归、白藓皮各20g,防风12g,水煎服,1d1剂。
共服6剂,搔痒缓解,效不更方,继服10剂,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人体肌表,营卫司职,风寒湿邪侵袭肌表,不得透发,营卫被郁,滞而不和,而致皮肤瘙痒,搔抓后风团涌现之象,即人工荨麻疹。
此亦宣解和表,开郁滞。
该案例反复发作,且常以风寒诱发,宜显见肺气虚,肌表不固,宜兼补肺气,实腠理。
故用桂枝汤化气调营卫,透邪外达开郁闭,加黄芪、当归益气活血,固肌表,谐营卫,合防风、白芷、白藓皮祛风寒,病邪去、营卫调而搔痒除。
体 会 以上病案,虽病症异,同主用桂枝汤加减施治,均获佳效,究其病机均为阴阳失和所致。
笔者认为,桂枝汤用于调和人体阴阳不调之病证,治疗范围广泛,只要辨证准确,随症加减,就会获得良效。
(收稿2004201220;修回2004202202) 二仙汤临床应用经验谢小兰 中国化建巨石九江工厂职工医院(332000)汪 波 江西省九江市中医院内科(332000) 二仙汤为著名的方剂之一,为内分泌科、妇科所常用。
其方中主药仙茅、仙灵脾刚柔相济,具补肾壮阳,强筋健骨功效。
多用于治疗阳痿、风湿疼痛等症。
笔者以此方加减治疗各科诸病,每获良效,现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多发性骨髓瘤 陈某,男,63岁。
患者半年前起渐感头昏乏力,心悸,动则气促,畏寒,腰膝酸软,腰背疼痛不适,晨起时有少量鼻衄。
在当地就诊,查血象示三系减少,W BC2.5×109 L,H b 53g L,PL T70×109 L。
初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经治疗疗效欠佳。
故转某市人民医院就医。
经全面检查并行骨髓穿刺、骨髓象提示多发性骨髓瘤(轻链病)(临床 期)。
予顺铂、环磷酰胺、表阿霉素、地塞米松联合化疗1疗程。
病情稍有好转。
因肾功能不全(BU N15.3mm o l L,C r342umm o l L)停止化疗,来院求诊。
入院时,查血象示W BC2.6×109 L,H b35g L,PL T60×109 L。
症见面色苍白,低热,少气懒言,夜难入眠,骨骼疼痛,畏寒纳呆,夜尿频,舌质淡、苔白厚、边见齿痕,脉细数。
方以二仙汤加减。
仙茅9g,熟地、黄柏、补骨脂、银花、自然铜、独活各10g,知母、丹皮各12g,丹参、芙蓉叶、仙灵脾、制首乌、车前子各15g,天龙2条。
水煎服,1d1剂早晚各1次。
服药半月后感纳增,精神转佳,低热已除。
唯仍感恶寒,腹稍胀。
守原方仙灵脾易30g,加以大腹皮15g,白豆蔻6g。
后以此方为基础加减服用3月。
复查血象示,W BL3.7×109 L,H b73g L,PL T90×109 L,肾功能无进行性加重,病情好转出院。
至今仍定期随诊,以巩固疗效。
按:多发性骨髓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虚损有关。
其中以肾虚为主。
因肾主骨生髓,由于肾气不足,骨无所养,骨枯髓虚,易招外邪,而成本病。
肾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因肝肾同源,肾病及肝,而致肝脏阴血不足而成肝肾两虚。
总之,本病的病变过程中可因外邪入侵,而成本虚标实、错综复杂的病症,总体治疗以补肾祛邪为治则。
2 慢性乙肝 李某,34岁,自幼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
肝功能多次检查正常,无不适。
1年前因过度劳累“感冒”一次,后感乏力,纳呆。
症状进行性加重,巩膜微黄,小便茶色,往医院就诊,查乙肝三对示大三阳,肝功能异常,总胆红素45umm o l L,AL T176u L,A ST142u L,GGT85u L,诊为黄疸性肝炎。
经护肝抗病毒治疗后黄疸消退,唯转氨酶长期波动,来院求诊,症见乏力,纳呆,畏寒,低热,双下肢沉重,舌质暗、苔白腻,中央略黄,边是齿痕,脉弦细。
方药如下:柴胡、郁金、羌活、黄柏、仙茅各9g,苍术、猪苓、田基黄各10g,太子参、炒白术各12g,仙灵脾、生山楂各15g,茯苓、鸡骨草各30g,服用10余日,感双下脚沉重感减轻,夜尿改善,纳增,饮食知味,守上方加以鸡血藤20g,车前子15g。
去羌活10g,服药1月后,复查肝功能已正常。
嘱其守原方续服巩固疗效。
近期多次查肝功能正常,服药9月后乙肝三对已转为HB s A G+、HB c A b+、HBV—DNA阴转。
按:黄疸型肝炎中医辨证多为湿热症型,当属正邪相争之时。
至疾病后期,黄疸消退,多见乏力,纳呆,苔腻等正虚湿恋之象。
故迁延期当以扶正祛邪。
仙茅、仙灵脾能提高人体免疫力,诱导人体内干扰素产生,茯苓、猪苓含多糖类物质,有很好的护肝作用。
持之以恒,必获良效。
3 更年期综合证 赵某,女性,50岁,绝经已近1年。
近期感头晕乏力,心悸易怒,手足心热,夜有汗出。
腰酸膝软,测B P20 12kPa,诊为更年期综合症。
服安定,谷维素症状无改善。
外院中药多以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加减,症状缓解,但停药后症状又起。
就诊时见头晕,心悸易怒,腰酸手足心热,舌质苔薄。
予二仙汤加减:生甘草6g,仙茅9g,柴胡、枸杞子、菊花、淡豆豉、山栀各10g,淮小麦、知母各12g,仙灵脾、黄柏、当归各15g,生龙骨30g,10剂后复诊,诸症减轻。
唯夜间稍感燥热,去仙茅易仙灵脾30g。
续服半月病愈。
按:妇女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冲任二脉虚衰。
天癸渐竭。
如不能适应,阴阳不得平衡,脏腑之气不相协调,因而出现一系列症候。
本病以肾虚为主,若命门大衰,不能温煦脾阳,或劳倦过度,耗损脾阳,也可出现脾肾阳虚证候。
4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黄某,32岁。
患有胃病史数年。
近2年来病情稳定。
1周前因饮食无度,加之夜半方卧,胃痛较剧,进食后稍可缓解,喜温喜按,面色淡,舌淡苔白,二便平。
脉沉细。
查胃镜回报十二指肠球部前壁见1.5×2c m大小溃疡,上覆白苔,边缘粘膜充血水肿,自服硫糖铝丙谷胺无良效。
改投中药诊治。
症属脾肾阳虚。
药如下:制附片、藿苏梗、广木香各6g,乌贼骨8g,乌药、仙茅各9g,炒白术、芙蓉叶、黄柏、煅瓦楞、当归10g,太子参、蒲公英、仙灵脾、白芨各15g,服用7剂,感胃痛大减,纳增,饮食知味,腹中顺畅。
以此方加减服用2月。
复查胃镜示,溃疡面已消失,见红色瘢痕。
病全愈。
溃疡病现代医学研究多认为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在中医属脾胃病。
脾与胃有不同病理生理特点。
脾为阴脏,喜温恶湿,虚在太阴,宜温则健。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当为太阴脾病。
其特点多为饥饿感,得食痛缓,喜温喜按,遇凉易发,喜食辛辣,且可伴见畏寒,舌淡胖,苔腻,脉缓等。
故治疗当以温脾为治则。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阳根于肾阳”,所以只有同时温补脾肾阳气,佐以活血生肌解毒之品,方获良效。
(收稿2003212210;修回2004202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