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证与思辨

实证与思辨

①哲学上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②思考辨析:~能力。

思辨,首先是说它是一种思考方式,但不是与外界相关的,甚至可以不符合逻辑。

这是因为思辨方法在其它方法之前,以欧氏几何为例,首先是定义其次是公设公理,那么这些内容就是先于经验也先于逻辑。

从定义、公设、公理再推出定理、继而得到每一个现象的解释就需要逻辑了。

所以思辨方法在一段时间很受推崇,哲学家认为通过思辨,人可以为自然立法,也就是为自然界建立规则。

但是近代科学的发展将思辨方法逐渐从主流的地位赶下来,而把实验方法推上王座②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

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

思辨能力首先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能区分鸡蛋和鸭蛋,这不能算有思辨能力,因为仅凭经验观察就能够区分鸡蛋和鸭蛋;但是,若要搞清楚“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只靠经验观察是不够的,必须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才行。

在日常思维中,对于“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以下三个层面的分析:第一,如果我们在经验的层面上进行辨析,这个问题就简单了。

就某一个鸡蛋所孵化出的小鸡而言,当然是先有蛋,后有鸡;就这只小鸡长大后所生的蛋而言,当然是先有鸡,后有蛋。

如果在这个经验的层面上,仍然有人质问:你说先有蛋后有鸡,那鸡蛋又是从何而来?这显然是在玩弄混淆概念的把戏,因为孵化出鸡的那只蛋,与由孵化出的鸡所生的那只蛋,两者辈分不同。

第二,如果我们从追根问底这个根本的层面上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就成了一个不恰当的问题。

凭什么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呢?因为提出这一问题,并准备对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做进一步质询的人,他必须假定“蛋是由鸡生的”和“鸡是由蛋孵的”这两件事实。

可是,根据生物进化的常识,无论是鸡还是蛋,都是从非鸡非蛋的其他物种遗传、变异而来,如同人是由类人猿演变而来的一样。

也就是说,在根源这个意义上,“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必须依靠两个不真实的假设才能提出来,所以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

第三,如果我们从逻辑思维这个层面上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通常是指称“恶性循环”这种思维错误的代名词。

什么是“恶性循环”?比如,有这样一段议论:“许多人并不了解自己,却试图去了解别人,那是不会成功的。

因为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是不可能了解别人的。

可是,话又说回来,要了解自己也确实困难,因为不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又怎么能做到自我了解呢?可见,了解别人是了解自我的一面镜子。

”这段议论就是“恶性循环”,前一半说“了解自我”是“了解别人”的前提;后一半又说“了解别人”是“了解自我”的前提,这让人听了就会产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惑。

下面让我们结合这个例子,概括一下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见到: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同一个问题展开有条理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分析问题首先要把思考的层面区分开,因为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同一个问题所做出的分析,得出的认识或结论常常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比如“鸡和蛋谁先谁后”的问题,在经验的层面上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它是一个容易解决和不大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在理论或者科学的层面上,它变成了一个不恰当的问题;在逻辑的层面上,它不再是个问题,而是一个指称“恶性循环”这种思维错误的代名词。

其次,要注意在同一个层面上分析问题的条理性。

这是分析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说,分析要讲究层次和条理。

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说理。

说理就是对所做出的分析进行解释和论证,比如,为什么说它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为什么说它不再是一个问题?解释和论证要明白、有力,比如,概念的使用、语言的表达要清楚、准确,理由的陈述、结论的导出要明白、有力。

简要地说,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分析,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就是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

如果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时能做到条理清楚,说理明白,我们就说他具有较好的思辨能力。

实证哲学原理实证哲学原理(一)实证主义的要素和原则实证(Positiv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ositivus,原意是肯定、清晰、确切的意思。

19世纪人们使用“实证”一词,主要是指16世纪以来的实验自然科学。

16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强调观察、实验,要求知识具有确定性和实证性,与空洞、荒诞的经院哲学形成鲜明的对比。

圣西门曾经说:过去是“神学的时代”,现在是“实证的时代”。

孔德把实证作为他哲学的主导性概念,并对其作了六点规定:一是“现实的”,与空想、玄想相对立;二是“有用的”,与空洞、无用、脱离生活实践相对立;三是“确实的”,与虚构、抽象相对立;四是“正确的”,与错误、暧昧、模糊相对立;五是“积极的”或建设的,与消极、否定、静止、孤立相对立;六是“相对的”,与绝对相对立。

孔德推崇实证,其目的在于表明他的实证主义具有科学性,是一种“科学的哲学”。

孔德到了晚年,又对实证的含义补充了一点,即“感情的”,以加进他人道教的内容。

他对“实证”一词的规定和解释,标志哲学转换了一个方向,为科学主义思潮奠定了基础。

孔德不仅规定了实证概念的含义,而且阐发了实证主义原则。

他认为一切科学知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是来自观察实验的经验事实。

他说:“除了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的知识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知识”。

[②]这种看法具有一定唯物主义倾向,但孔德却做了错误引申:第一,认识只能停留在感觉经验范围以内;第二,经验之外的本质和原因是永远不可认识的;第三,世界本原等超出经验界限的问题是形而上学和神学残余。

这就是孔德哲学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旨在给科学和实证哲学划界,把神学和形而上学从知识领域清除出去。

孔德致力于哲学与科学的结合,为哲学发展带来新的转机,但他的经验主义立场却给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敞开了大门。

孔德把自己的实证主义说成是科学的哲学,因而并不否定规律的存在。

他经常谈到“自然规律”、“不变的规律”、“必然规律”等等,再三强调每一门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该门科学范围内的规律,并且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域也有象自然界的规律一样的规律。

但是,孔德对于规律的理解却是令人失望的。

他否定规律的客观性,把规律看作经验现象中的某种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

如摩擦生热是先后关系;两木磨擦生热和两手磨擦生热是相似关系。

这样,孔德就把规律限制在现象的范围内而与本质无关了。

自近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哲学虽然侧重于认识论、方法论的研究,但尚无拒绝对本体论的回答,孔德则拒绝一切对本体论的探讨,即拒斥形而上学。

他认为,以往一切哲学,不是神学就是形而上学,它们都企图寻求世界一切现象的“最初起源”、“终极原因”、“终极本质”。

神学的特点是企图凭借主观幻想,用人们的眼睛看不到的所谓“神”这种“超自然的观念”来作为一切现象的终极原因。

形而上学用所谓实在的概念来代替神性的概念,减少了超自然原因的介入。

但是,实在概念逐渐成为它所相应的现象的纯粹名称以外的东西,即成为一切现象之后的“人格化”了的“终极”之物。

所以,也是毫无意义的。

由此可见,孔德既反对把“神”的观念作为世界的本源,也反对把“实在”的概念当作世界的本源。

前者是反对神学唯心主义,后者是反对唯物主义。

他不理解唯物主义说的物质实在是对外界无数具体事物的最普遍的共性--外在性、客观实在性的概括,而是把“物质实在”这个概念理解成万事万物的本源或终极原因。

这说明了孔德对唯物主义的曲解。

孔德之所以拒斥形而上学,是因为他看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尖锐对立,于是就从反对本体论入手,企图走既反对唯物主义又反对唯心主义的第三条路线。

他明确地说过:本体论的争论进行了两千多年,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

虽然一切理论都会涉及到世界存在的本质、本源问题,但一切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都必然落空,毫无所得。

因此,本体论不仅是无用的、空想的,而且对真正科学的基础是有害的。

于是他宣布:实证哲学应该把本体论的争论一扫而光,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全部甩掉,从而“消灭二者”。

孔德的这个观点在他的认识论中得到了进一步贯彻。

(二)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孔德认识论的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但是,他作为一个从自然科学讲哲学的哲学家,深受培根和上一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影响,自发地接受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前提,承认客观的外在事物是人们认识的对象,只是在进一步论及认识的内容和结果时,走进了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泥坑。

孔德在他的《实证精神论》中一再指出:“外界事物”是人们“思维的外在对象”,是人类不断探求的对象。

他在《社会静态学与社会动态学》中又明确肯定:人的思维活动只不过“是人类大脑的主要属性”。

这说明他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两个方面都肯定了物质世界对于人的意识的第一性。

他还说过:“外间世界”是人们的思想、感情、行为的“客观基础”。

人们的思想、感情、行为之所以能有发展,就在于它们“一开始就顺从自然”,以“认识自然秩序为基础”。

这些都说明,孔德不是象贝克莱那样仅仅从主观感觉出发,而是从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实验即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前提出发的。

但是,当孔德进一步论述经验和科学知识时,就转向了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

他认为,既然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那么一切科学知识就必须局限在经验的范围之内,不能超越主观经验之外。

主观经验是认识能力和科学知识的界限,人的认识无法超越这个界限,科学知识只能禁锢在这个界限之内。

否则认识就没有可能,知识就失去了根据,理论就没有意义。

人们的认识内容只能是通过感觉经验得来的具体事物的现象,至于事物的“内在本性”、“现象的起源和目的之类的问题”则是我们的能力根本无法把握的。

实证哲学的“根本特点正是认为人的理性必然不能说明一切高不可攀的玄妙奇迹”。

[③]如果企图凭借“抽象思维”去探求事物的内在本质或现象的终极原因,不但毫无意义,而且必然会陷入传统的本体论。

又因为实证科学研究的是现象,并且只是主观经验范围之内的东西,所以实证知识只是相对的。

也只有相对的知识才是科学知识,所谓绝对知识,不过是神学和形而上学的幻想。

科学的任务就是对与主观经验相联系的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联系进行描述、记录,而不作解释。

他自以为找到了一个最好的例子--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该定律说明,一切分子之间的固定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这是宇宙中的普遍规律,千变万化的天文现象只不过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观点去看同一事实。

人们知道这个规律就行了,至于引力究竟是什么,重力到底是什么,不必管它。

这类问题不属于实证科学研究的范围,让那些神学家去想象,让那些形而上学家去论证吧。

实证哲学只记述事实,不说明事实;只问是什么,不问为什么;只管其然,不管其所以然。

所以,这种知识只具有相对性,不具有绝对性。

由此可见,孔德用与经验相联系的主观的现象界代替客观世界,否认客观世界的实在性和绝对性,就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