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患者的护理查房
重症中暑高热,昏迷者,经有效降温措施,患者常在4h内脱离昏 迷状态,24h后恢复正常理性,如果患者对降温措施的反应甚微或 不稳定,始终昏迷不醒,提示脑的损伤已达到不可挽救的程度。
2. 心力衰竭。
3、呼吸衰竭。
4、急性肾功能衰竭重症中暑的肾脏损害,病理改变为肾脏充 血伴有囊下,肾盂,肾间质的出血。临床表现尿量少,尿常 规中有蛋白,透明管型和颗粒性管型,脓细胞和红细胞。休 克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休克对重症中暑患者预后的影响 极大,尤其是老年患者。中暑患者休克的发生与脑水肿,心 力衰竭,呼吸衰竭,感染及低血容量等多方面因素相关。相 反,休克亦加重各脏器功能的损伤及衰竭。
辐射散热
辐射指热由一个物体表面通 过电磁波的形式传至另一个 与它不接触物体表面的一种 方式。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处 于气温较低环境中约有60% 的热量是以此方式散热,是 主要的散热形式。
传导散热
传导是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 同它接触的温度较低的物体 的一种散热方式。传导散热 量取决于所接触物体的导热 性能。由于水的导热性能好, 临床上采用冰袋、冰帽、温 (凉)水湿敷为高热病人物 理降温,就是利用传导散热 的原理。在人体散热中,传 导散热大约占人体总散热量 的3%左右。
鲍继雪 2018.7.27
中暑(thermoplegia)是在暑热天气、湿度 大和无风的环境条件下,表现以体温调节
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
丧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根据发病机制和 I临床表现不同,通常将中暑分为热痉挛 (heat cramp)、热衰竭(heat exhaustion) 和热(日)射病(heatstroke,sun stroke)。 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
1.将患者置于通风阴凉的病室,室温22~25℃,松解衣扣。 2.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 3.建立静脉通道,准备抢救用药。 4.测量体温,根据体温的情况进行降温。体温低于38℃时终止 降温。 5.观察生命体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尿量等变化。 6.日射病人头部用冰袋或冰帽。 7.昏迷、躁动病人做好安全防护。 8.病情稳定后护送住院治疗。
2.肝、肾功能与电解质检测:严重病例常出现转氨酶升高、血 肌酐和尿素氮升高、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升 高、电解质紊乱、凝血机制异常。
3.心电图。
4.CT检查:方便、迅速而安全,尤其是对于急诊患者能较快做 出排除性诊断,对争取时间抢救患者起到重要作用。
5.血气分析:混合性酸碱平衡失调。
热痉挛的发生机制是高温环境中,人的散热方式主要依赖出 汗。一般认为一个工作日的最高生理限度的出汗量为6L,但 在高温中劳动者的出汗量可在10L以上。汗中含氯化钠约0。 3%~0、5%。因此大量出汗使水和盐过多丢失,肌肉痉挛, 并引起疼痛。
1.血、尿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蛋白尿和管型 尿。
对于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的治疗, 首先是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 选择阴凉、通风的环境休息,然 后喝含盐的清凉饮料,还可以涂 抹清凉油、风油精或服用十滴水、 藿香正气水等中药,对重度中暑 患者,应迅速用湿毛巾擦拭或将 冰袋放置于头部、腋下和大腿根 部腹股沟等处,为其进行物理降 温,然后针对不同的症状采取不 同的急救措施。
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 等症状。
患者对高温环境适应能力减退,体内产热和吸收热量超过散热量是 致病的主要原因。
1、气候和环境的原因: 夏天的7、 8、 9 月,我地区的气温是全 年气温最高的时期, 日平均气温达到32℃以上,湿度大于60%。
2、自身原因:平时运动量小,尤其在室外活动少,对疾病的抵抗 力和热耐受力较差。 特别对于新生来说是一个新的环境,饮食和 睡眠都不十分好。 针对中暑的原因,中暑的预防变为气态, 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一 种散热方式。每蒸发1g 水可散失2.4KJ热量。
热射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人体受外界环境中热原的作用和体内 热量不能通过正常的生理性散热以达到热平衡,致使体内热蓄 积,引起体温升高。
热衰竭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人体对热环境不适应引起周围血 管扩张、循环血量不足、发生虚脱;热衰竭亦可伴有过多的出汗、 失水和失盐。
1.脑水肿意识障碍,昏迷常是老年人中暑就诊时的主要症状之一, 重症中暑对脑的病理改变为充血,水肿和出血(融合的,弥散的或 为瘀点)。脑水肿在意识清或意识障碍浅的情况下,临床表现为颅 内高压征,头痛,常进行性加重,后期头痛剧烈,呕吐多与头痛伴 发,可呈喷射状,呕吐后头痛可暂减轻;视乳头水肿,眼底静脉瘀 血,搏动消失,视网膜水肿,渗出,出血等变化。另外复视,缓脉, 血压增高和意识障碍。生命体征的变化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 烦燥,嗜睡,甚至昏迷,昏迷愈深,预后愈差;呼吸困难,呼吸衰 竭:循环障碍,休克,心功能衰竭,持续高热,各种降温措施无效, 为中枢性高热。表明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害。
3、其他:有时气温虽未达到高温,但由于湿度较高和通风不良, 亦可发生中暑。老年、体弱、疲劳、肥胖、饮酒、饥饿、失水、失 盐、穿着紧身、不透风的衣裤以及发热、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 心血管病、广泛皮肤损害、先天性汗腺缺乏症和应用阿托品或其他 抗胆碱能神经药物而影响汗腺分泌等常为中暑的发病因素。如果机 体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则体内就有过量的热蓄积,引起器官 功能和组织的损害致中暑。
辐射散热
辐射散热量要受两方面因素 的影响:皮肤与环境间的温 度差一般体表温度高于环境 温度时,两者温差越大,辐 射散热量越多,有效辐射面 积有效辐射面积越大散热就 越多
对流散热
对流是指通过气体或液体的 流动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 方式,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 殊形式医学|教育网整理搜 集。对流散热量受气体或液 体流动速度的影响,它们之 间呈正比关系
体温过高 : 与机体热调节机制障碍有关 有效循环量不足 : 与出血,出汗和心功能不全有关 低效性呼吸形态: 与肺的顺应性降低,呼吸肌疲劳,气道阻 力增加,气体分泌物过多有关 出血 :与凝血功能障碍,应激性溃疡有关 感染的危险:与机体免疫力降低和天禄性操作有关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机体活动受限有关 有再出血的危险:与凝血功能障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