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入侵DDT六六粉

生物入侵DDT六六粉


PM2.5

定义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 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 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 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 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 量的影响更大。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 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
DDT
又作滴滴涕,学名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 (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化学式: (ClC6H4)2CH(CCl3)。白色晶体,不溶 于水,溶于煤油,可制成乳剂,对人类 毒性低,曾经是最著名的合成农药和杀 虫剂。后来人们发现DDT不易降解,积 累下来对鱼类和鸟类生存繁殖不利,破 坏生态平衡,因此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已 经停止使用DDT,只有少数地区继续使 用以对抗疟疾。
六六粉

六氯环己烷,是环己烷每个碳原子上的一个氢原子 被氯原子取代形成的饱和化合物。英文简称HCH。 分子式C6H6Cl6 。分子的结构式中含碳、氢、氯原 子各6个,因此它可以看作是苯的六个氯原子加成 产物。白色晶体,有8种同分异构体。666对昆虫有 触杀、熏杀和胃毒作用,其中γ异构体(又称林丹) 杀虫效力最高,α异构体次之 ,δ异构体又次之, β异构体效率极低。六氯化苯对酸稳定,在碱性溶 液中或锌、铁 、锡等存在下易分解,长期受潮或 日晒会失效。本品对环境有危害作用,有毒性。
性质 工业品DDT为白色或微黄固体,组成一般为 70%的p,p'DDT及20%的o,p'- DDT ,后者杀虫活性较弱,是主要的副产 物。 DDT 是高度疏水的无色结晶固体,有微弱的特征气味。 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多数有机溶剂和油脂中。它对空气、 光和酸均稳定,但在碱存在下,可以消除分子氯化氢,得到 1,1-双(对氯苯基)-2,2-二氯乙烯(DDE),在强烈水解条件 下还可以生成邻-(4-氯苯基)-4-氯苯乙酸(DDA)。 DDT 是用氯苯和三氯乙醛于酸性条件下高温缩合而成的。 反应需要在硫酸或发烟硫酸的存在下进行, DDT的产率几乎 是定量的。


代谢
DDT的主要代谢产物是上文所提到的消除产物DDE,其代谢最终产物则为亲水性 的DDA,它可以随尿排出动物体外。此外在昆虫和其他动物组织中,还可以发 现进一步代谢的产物——2,2-双(对氯苯基)-1,1-二氯乙烷(DDD)。


毒性
DDT具有中等的急性毒性,从半数致死量的角度来看DDT对温血动物的毒性是相 当低的。但是问题在于,DDT以及其主要代谢产物DDE,由于具有较高的亲脂性, 因此容易在动物脂肪中积累,造成长期毒性。此外,DDT还具有潜在的基因毒 性、内分泌干扰作用和致癌性,也可能造成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多种疾病。DDT 的代谢物DDE并且是一种抗雄激素。

成因
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 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 金属等有毒物质。一般而言,粒径 2.5 微米至 10微米的粗颗 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 ;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 (PM2.5) 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 有机物等。 可查资料显示,煤炭燃烧排放的烟尘中有许多无法 去除的超细颗粒是无法去除的超细颗粒,是PM2.5 细颗粒的 主要来源。而煤炭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空气中其 他污染物进行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形成硫酸盐、硝酸盐二 次颗粒,由气体污染物转化成固体污染物,成为 PM2.5升高 的最主要原因。

斑马贻贝
是一种贝壳上具有斑马花纹形条纹的水生软体动物,原 产于黑海地区,而现在这种软体动物已经遍布英国、西欧、 加拿大和美国的水系。斑马贻贝以浮游生物为食,由于繁殖 很快可以影响整个水体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目前,人们在超过 230 个湖泊里发现了斑马贻贝,其踪迹遍 布美国东部各州和加拿大南部,尤以五大湖区最为严重。它 们堵塞管道,污染水源,排挤当地物种,对水力发电、居民 饮水、船舶航运、水产养殖、水上旅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比如,1988年夏季,门罗水力发电厂进水管道减少了25%的 进水量;当年12月,由于斑马贻贝的影响,电厂停止进水两 天,附近的部分工厂及学校也停止供水,花费了25万美元清 理才重新启动,之后电厂花费了 600 多万美元设计新的取水 系统,以防止斑马贻贝的影响。
4.给生物入侵者“画个像”

二、生物入侵——一个古老而又全新的问题
1.卧榻之畔,入侵者已“酣睡良久”
2.外来物种与生物入侵种良莠有别
3.“生物恐怖分子”名录

三、生物入侵路径——一曲人类自己奏响的悲歌
1.无意引入——魔盒初启 2.有意引入——都是无知惹的祸 3.自然入侵——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

狐狸
鲤鱼
鲤鱼在中国是喜庆的东西,但在澳大利亚,它们被视为 一大害。自100多年前从欧洲引进后,这种鲤鱼大量繁殖。 这东西十分皮实,水温高低不在乎,含盐量接近海水的水也 抗得住,扔在地上两三个小时,放回水里照样游得欢。它们 数量多,肚子大,吃光了水草,把本地鱼种推到了灭绝的边 缘。澳大利亚人把它们称作“水兔”,与坏了名声的兔子相 提并论。 那么,吃了它不行吗?澳大利亚人不吃,连喂猫的资格 都没有,商店里自有各种猫食出售。一般人捕到了,如果在 荒郊野外,一扔了之,如果在城里,则必须埋掉。谁如果把 它放回水里,就犯了法了,就要上法庭。为了消灭鲤鱼,各 州没有少想办法,但都和灭兔类似,效果不理想。

兔子
兔子
兔子是随第一艘殖民船落户澳大利亚的,它们以每年1 00多公里的速度向四面八方扩散,许多地方简直是漫山遍 野。偏偏澳大利亚极为干旱,尤其是内陆,一棵草都是宝贵 的。兔子所过之处,像蝗虫一样,风卷残云般地吃光了仅有 的一点绿色。这就给这个“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带来了大麻 烦。一场历时一个多世纪的灭兔行动开始了。各州都开始筑 木栅栏。栅栏动辄上千公里,甚至数千公里。但兔子会打洞, 栅栏挡不住。其他办法诸如挖沟、烟熏、投毒、设夹子和驱 狗追杀等,效果也都不理想。最后想出一条“毒计”,投放 病毒,用蚊子作媒体,兔子感染后,慢慢病死。这一招相当 成功,兔子数量大减。然而,兔子渐渐地获得免疫力,不怕 这种病毒了。下一步用什么武器,目前还不清楚。



历史
1874年,奥地利实验室一位大学化学系学生奥特马·蔡德勒合成了DDT, 但人们没有发现它的用处 1939年,瑞士化学家保罗·米勒(Paul Hermann Müller)发现DDT可 以能迅速杀死蚊子、虱子和农作物害虫,并比其他杀虫剂安全。随后 于1940年他获得了第一个瑞士专利。1942年,商品DDT面市,用于植物 保护和卫生方面。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时期,世界很多地方传 染病流行,DDT的使用令疟蚊、苍蝇和虱子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使疟疾、 伤寒和霍乱等疾病的发病率急剧下降。由于在防止传染病方面的重要 贡献,米勒于1948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DDT在环境中非常难分解,并可在动物脂肪内 蓄积,甚至在南极企鹅的血液中也检测出DDT。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 尔·卡森(Rachel Louise Carson)所著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在唤起公众意识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据估计,DDT在生 物体内的代谢半衰期为8年;鸟类体内含DDT会导致产软壳蛋而不能孵 化,尤其是处于食物链顶极的食肉鸟如美国国鸟白头海雕几乎因此而 灭绝。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方式
1,对森林和草原植被的砍伐与开垦
2,污染物的排放 3,采集(药用,食用)
4,采樵
5,狩猎和捕捞


特点
广泛性,多变性,潜在性,协同性,累积和放大等特征和性质
生物入侵

科普读物 目录
《外来生物入侵—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一、掀起生物入侵者的“盖头"来 1.生物入侵——一条的故事 3.美国——斑马贻贝的故事


危害
六六六稳定性强,不易分解,大量使用直接造成对农作物的污染,同 时农药残留在水和土中,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而人体又不能通过新 陈代谢把它排出体外。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使人中毒。人体中毒 时,对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多汗、无力、震颤、上下肢 呈癫痫状抽搐、站立不稳、运动失调、意识迟钝甚至昏迷,并可因呼 吸中枢抑制而呼吸衰竭。对消化系统造成流涎、恶心、呕吐、上腹不 适疼痛而腹泻等症状。呼吸及循环系统可以造成咽、喉、鼻粘膜充血, 喉部有异物感,吐出泡沫痰、带血丝、呼吸困难,肺部有水,血压下 降,心律不齐、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
1788年以前,澳大利亚还是一个不为外界所知的孤 岛,岛上动植物自成一体,没有豺狼虎豹,食肉动物只有一 种小型的有袋类动物和数量不多的野狗。1845年,英国 殖民者引进了狐狸,为的是有个打猎的对象。因为没有天敌, 狐狸在这块乐土上迅速繁衍,只用了50年的时间,就发展 到全大陆。这里的狐狸头大嘴壮,少了几分妩媚,多了几分 凶猛,很快就消灭了20种本地的动物,并威胁到另外40 多种的生存。今年7月1日起,维多利亚州采取了为期3个 月的灭狐行动,猎人交一条狐狸尾巴,奖励一点钱。日前, 州政府已收到2.5万条尾巴。


制取
工业品六氯环己烷是通过在光照下将氯气通入纯苯中而制备的。这个 过程得到的是六氯环己烷各种异构体的混合物,可以通过利用各异构 体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而将高含量的γ-异构体提取出来。


用途
该品是作用于昆虫神经的广谱杀虫剂,兼有胃毒、触杀、熏蒸作用, 一般加工成粉剂或可湿性粉剂使用。由于用途广;制造六六六的工艺 较简单,50-60年代在全世界广泛生产和应用,曾是我国产量最大的杀 虫剂,对于消除蝗灾;防治家林害虫和家庭卫生害虫起过积极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