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

1.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并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2.生物入侵的模式有哪几类?1)自然入侵2)人类辅助入侵3)屏障去除后的入侵4)人类运输引起的意外入侵5)从动植物园或养殖场逃逸出去的入侵物种6)有意引入3.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最后能否成为入侵种的因素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1)进入新环境的外来物种的自身特点①生态适应能力强②繁殖能力特强③传播能力强;2)该环境是否可被这个物种入侵①具有可利用的资源条件②缺乏自然控制机制③人类进入的频率高4生物入侵的理论假说有那几点并解说其要点1)多样性阻抗假说要点:结构简单的群落更容易被入侵,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物入侵越难2)天敌逃避假说要点:①天敌是植物种群的重要调节者;②天敌对本地种比对外来种有更大的抑制作用;③植物可以利用天敌调节作用的降低提高种群的增长.3)空生态位假说要点:生物阻力小4)资源机遇假说要点:有可利用资源,入侵种与本地种不存在强烈竞争。

5)干扰假说要点:干扰后创造了空生态位6)生态位机遇假说要点:外来入侵种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是多种机遇的综合协同或拮抗所造成的。

5导致当代世界物种灭绝和濒危的主要因素三大因素:1)外来入侵物种2)生态环境破坏3)砍伐或捕获6外来入侵物种对中国的威胁:1)入侵种侵袭可使生物多样性丧失2)破坏景观生态的自然性与完整性3)竞争并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使本地物种失去生存空间4)危害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7入侵模型:公式E=IS式中E——给定区域中外来种的数量;I——外来种引入的数量;S——外来种的存活率。

I=Ia+Ii式中Ia——偶然引入的外来种数量,如因自然扩散或环境污染不慎引入;Ii——有意引入的外来种数量,如因农业生产或园艺观赏的需要而有目的地引入。

S=SvShScSm式中Sv——外来种同土著种竞争灭绝后的存活率;Sh——因草食动物和病原体而灭绝后的外来种存活率;Sc——定居过程中因意外事件(如干旱等)而灭绝后的外来种存活率;Sm——不适应环境而灭绝后的外来物种存活率(如热带种释放到温带中、陆地种释放到水环境中、潮湿地区种释放到干旱环境中等的不适应性)8影响群落可侵入性的五大关键要素1)进化历史2)群落结构3)繁殖体压力4)干扰5)胁迫9简述我国外来入侵种几乎无处不在的表现1)涉及的面广。

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均发现有入侵物种,即使是偏僻的山区或自然保护区也或多或少地能找到入侵物种。

2)涉及的生态系统多。

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湿地、水域、农业区、城市居民区等都可见到外来入侵物种,其中以低海拔地区及热带岛屿的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最为严重。

3)涉及的物种种类繁多。

有脊椎动物(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无脊椎动物(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高等和低等植物、细菌与病毒等。

入侵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

10.列出几个重要的新型病毒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1)马尔堡病毒2)SARS病毒3)拉沙病毒4)埃博拉病毒5)艾滋病毒6)第IV级病毒第IV级病毒的出现实质上是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恶果。

那些微小的第IV级病毒本来潜藏在森林生态深处的特殊黑暗角落里,在历史上它们未曾侵袭过人类,而是人类肆无忌惮的活动干扰了它们栖息的自然环境,扰乱了它们的安宁,于是它们才报复和侵袭人类。

不管表面现象如何,第IV级病毒是很少自动或主动“出现”的。

由此可知,自然生态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衰减与丧失使病原体失去了原有宿主,它们只好另寻生路,侵袭人文生态,威胁人类的健康与安全。

究其原因都是人类自己的无知、狂妄、无德、违背自然法则,背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局势所造成的。

“第IV级病毒”最先都是使最平穷的人受感染。

这些人由于砍伐原始森林或猎杀野兽而感染病毒,从而使疾病流行开来,引起连锁感染。

这是原始自然生态突然遭受到现代化的一种特殊不适应的报复型恶劣现象。

11防治生物入侵的基本任务有哪些方面1)从理念和意识上提升外来入侵种影响本地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观念,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要理解这是全球变化中的重大议题,在全球进程中生物入侵有可能更趋严重、更为复杂、更为广泛、更会棘手,绝不可掉以轻心。

2) 把鼓励防止引进外来入侵种当作国家和国际的优先行动,并作为有效防止生物入侵的核心工作。

3)积极动员公众参与,广泛传播相关信息,完善和强化监管机制(将无意的引进概率控制到最低限度,防止任何未经批准的外来物种的引进)。

4)确实保障并严格执行对任何物种的有意引进事先进行严谨的科学评估(包括那些为生物控制目的而进行引进的天敌,充分从生态学、生物学和遗传学等诸多方面考虑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特别是远期的危害与风险,高度重视不确定性因素和沉默因子可能带来的灾害与隐性陷阱)。

5)认真推动和加快制定以及履行清除与控制外来入侵物种的行动及方案,努力提高其效力,讲求效率、效果和效益,并从长远角度进行预测评估,在现实监测下实施行动。

6)鼓励制定国家法规和国际合作的综合性框架,从科学技术到法制管理上规范外来物种的引进程序,着眼于有效地全面清除或控制外来入侵种。

7)鼓励开展入侵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并将全球因生物入侵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相关事例予以归纳整理,建立内容充实的知识库,以利于信息共享,克服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可能引起的“逆向选择”,防止信息不全、不灵而可能出现的“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有助于科学合理地明智解决全球范围内外来入侵种的问题,)并可广泛而有效地借鉴世界各地发生的生物入侵案例与经验教训。

12简述防治生物入侵“黑名单”与“白名单”的含义黑名单:大多数国家限制外来物种入境的基本规则是依靠“黑名单”的制定。

只有当某一物种列入黑名单才会受到限制,然而只有当这一物种确实被证明会出现大问题才会被列入黑名单,而这时该国已受了大害。

简言之,“黑名单”很少有先见之明,而且覆盖面太小,潜在风险太多。

在思维模式上,这是沿用经验主义的习惯思维方式的产物,似乎很保守,实际风险很大。

白名单:只有确实被证明五风险的外来物种才有资格列上“白名单”。

任何外来物种,只要不在“白名单”上,就要被禁止出口。

“白名单”制定要全面考虑某外来物种会成为潜在威胁的可能风险。

“白名单”制反映出有远见的思维,是最有效的预防策略。

似乎保守,实为远见卓识。

大多数国家限制外来物种入境的基本规则是依靠“黑名单”的制定。

只有当某一物种列入了黑名单才会受到限制,然而只有当这一物种确实被证明会出现大问题才会被列入黑名单,而这时该国已受了大害。

“黑名单”很少会有先见之明,而且覆盖面太小,潜在风险太多。

在思维模式上,这是沿用经验主义的习惯思维方式的产物,似乎很保守,实际风险很大。

还有些国家(如新西兰)却是采取“白名单”制,只有确实被证明无风险的外来物种才有资格列上“白名单”。

任何外来物种,只要不在“白名单”上,就要被禁止进口。

“白名单”制定要全面考虑某外来物种会成为潜在威胁的可能风险。

“白名单”制反映出有远见的思维,是最有效的预防策略。

似乎保守你,实为远见卓识。

13简述外来物种入侵的七个风险指标及内容1)繁殖与扩散特征。

包括在自然界建立自我繁殖种群、繁殖世代、无性繁殖、自然传播性(水、风、昆虫、鸟等传播)、自然传播速度、无意传播、有意传播。

2)遗传特征。

包括物种遗传稳定性(经过10代以上)、当地野外是否有亲缘相关的物种(杂草、害虫)、当地野外亲缘种的生物多样性价值或种质资源价值、同当地农作物或野生物种交叉授粉或繁殖杂交的可能性。

3)有害特征。

包括外来物种(的种子、叶、茎、花、果、分泌物、排泄物等)对野生生物、家畜或人的有害作用,是否有几声生物种和潜在寄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土壤、水域、大气、地下水、小气候等),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能否高密度占领生态环境,当地物种中是否有在取食方法和食物资源上类似的物种,竞争生态位的物种。

4)适应性特征。

包括对有关气候的适应性、气候适应的广谱性、退化环境中的适应性、对不利环境的抗性和耐性。

5)物种类型。

包括水声物种、草本物种、飞行物种、为生物或病毒。

6)被控制特点。

包括人工方式能否根除、当地是否有有效天敌。

7)入侵历史。

指该外来吴爱红在其他地方的入侵历史或记录。

14、简答中国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呈现的特点表现:1)入侵植物的种类数量多,分别是入侵动物和入侵病原微生物的1.4倍和4.4倍。

2)入侵植物发生的时间最早,早在17世纪前入侵的种类就有50余种,20世纪初达到150多种。

3)20世纪后期入侵动物种类数增加的相对速度要比入侵植物和微生物的快。

4)入侵植物从传入到爆发成灾的时间相对较长,一般在50年左右。

而入侵昆虫和微生物扩展速度大多数种类在10年左右便可爆发成灾。

15为什么说外来物种入侵首先是人为因素①战争强化了外来物种入侵战争强化了外来物种的入侵和侵蚀,是历史上造成大规模外来物种入侵的强大推动力.战争有效地传播外来入侵物种,并为入侵物种开道,同时,军队传播新疾病②移民推动了外来物种入侵移民移入新的地区时,向该地区带入大量物种,推动了物种的大迁徙③经济目的促进了外来物种入侵人们也许是为了从农业生产中获利,也许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兴趣与好奇,或者是对本土物种失去信心,也有些人是无意引入,这些都促进了外来物种的入侵④国际贸易与旅游加剧了外来物种入侵是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通道,也是进行检验检疫的原因16、生物入侵负面效应①动物入侵种可通过捕食、食草、竞争和改变生态环境导致易受侵袭的土著种灭绝。

竞争并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使本地物种失去生存空间②植物入侵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土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从而导致养分循环、能量收支、气候水文、水土保持、火灾害虫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使土著生物群落结构功能的衰退或退化③在农业生产中,温带作物的主要有害种是外来种,控制其所需的综合费用构成了粮食、纤维和草料生产中繁重的“赋税”④当前用于控制因外来寄生物种所引起的动植物疾病消耗的费用无法估测⑤随着外来物种入侵而引起的人民健康安全的疾病问题可能是永远的遗患⑥入侵种侵袭可使生物多样性丧失⑦破坏景观生态的自然性与完整性⑧竞争并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使本地物种失去生存空间⑨危害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填空:16、生境:具体生物所处的具体环境17、生态位:生物在环境中所处的特定位置18、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原因:①人口的迅猛增加②生境的破碎化③生物入侵19、有害生物的4个阶段:引入和逃逸期、种群建立期、停滞或潜伏期、扩散期17统计发现,相邻两个阶段间的成功率约10% 。

但是,当人为有目的地引入群体时,其成功率要大得多。

18、生态幅:生物对温度等生态因子的适应幅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