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文化历程笔记.

中华文化历程笔记.

中华文化历程第一章上古: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第一节“人猿相揖别”一、盘古与女娲的传说二、中国人起源第二节草莽开辟一、“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中华文化的曙光从旧石器时代升起,中华先民以石器的研磨敲打,演出中华文化史诗的前奏。

二、生命之火三、艰难创物第三节质朴的精神之花一、原始艺术1.原始艺术品主要有陶塑、陶绘和木雕、骨雕、石雕。

原始雕刻艺术以平面线为多。

2.原始歌舞先民用形象的语言、富于韵律的曲调,配合节奏感强烈的动作来表达劳动的愉快,丰收的喜悦,祈祷的虔诚和不幸的忧伤,这便是原始歌舞的诞生具有较强的模拟特征二、原始宗教“万物有灵论是宗教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梦幻诱发了先民的“灵魂”观念。

这种观念扩而大之,他们便认为举凡世上不受人的身体直接控制、不受人的意愿随意支配万事万物,都是受某种神灵驱使。

原始宗教由此发端。

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1.自然崇拜中华先民最先感受到的是自然的存在及其巨大威力,自然物、自然力因而成为最古老的崇拜对象。

如:太阳、土地2.生殖——祖先崇拜先民对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

为了人口的繁殖,氏族的兴旺,先民虔诚的奉行女阴崇拜。

与此相连,将祖先作为崇拜对象。

母系氏族:供奉女性祖先。

父系氏族,男性祖先取而代之。

3.图腾崇拜“图腾”:新石器时代的中华先民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的崇拜对象和标志。

这就是图腾。

现成的自然图腾:鸟、鱼、熊抽象、概括出的非实有图腾:龙、凤(这种图腾的诞生,是原始宗教走向成熟的起点)随着氏族、部落之间的相互融合,作为氏族标志的各种图腾形象也产生了拼和,飞禽走兽游鱼,各取其外型特点鲜明的部位,拼和而出一种综合性的,虚拟的动物,以之作为打破了血缘关系而按地域划分人群的文明时代中华先民共同存在的全民族的保护神。

第四节“群之可聚,相与利之”一、群:人的社会化特征人聚成群,结成社会,方能以超出一般动物的水平顺应自然,利用自然,驾御自然,方能“裁万物、制禽兽、服蛟龙”。

社会建构因此也成为上古时代中华先民文化活动的一项核心内容。

二、从母系氏族到父系家庭人的社会性,具体体现为规范化、制度化的人际关系及其组织形式。

食物的获取、分配方式和性要求的满足方式直接联系在一起,成为上古时代中华先民社会建构的互相依存的两大基石。

母系氏族社会从旧石器晚期开始形成,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

从原始杂交到血缘群婚、族外婚,由于性关系的紊乱,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

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男子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

婚姻制度方面,不固定的男女结合的对偶婚逐渐过度为一男一女结为牢固的夫妻关系的单偶婚。

这是人类性关系史上的一次革命。

最终改变了“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状况。

以父系血缘计算世系成为可能。

三、私有制与国家起源私有制开始了社会不公的进程。

私有制改变了社会权利的性质,使之成为令人垂涎的东西。

即使是半人半神的氏族领袖也不免为此大动干戈。

禹的时代开始了今天已初显轮廓但尚存争议的“夏文化”的进程。

夏禹时代,血缘亲族因素在共同体内部依然顽强存在,单毕竟已不再是划分人群的首要依据。

更重要的是,超越于氏族民主之上的公共权利已经出现。

部落首领领袖的温文尔雅分明被绝对君主的权势威严所取代。

第五节华文化的多元发生中一、满天星斗:考古学依据苏秉琦提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决非局限在黄河中游的狭小地区,而是散布在数百万公里的辽阔版图上,有如满天星斗。

二、混血的龙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氏族部落的不断迁移和相互交往的扩大,各个部落之间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形成了相反的利益,而在另一些时候和另一些地方又形成了相同的利益,由此形成了各个部落的分化和组合、战争和联盟,逐渐成为不同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

华夏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

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

即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分布区。

分为两支,一支称黄帝,一支称炎帝。

东夷集团:活动区域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

即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及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

苗蛮集团:主要活动于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如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河姆渡文化、良诛文化等。

在三大集团的斗争中,华夏集团连续胜利。

巩固了自己在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多元发生中的主流地位,华夏,也进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称号。

在中华文化多元发生并相互融合的曲折历程中,随着各个氏族部落的分解组合,图腾崇拜的偶像也渐生变异,超越、综合各个氏族现成生物崇拜对象特征的想象化神灵——龙,最终定型了。

第二章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第一节巫史勃兴一、中华民族的第一代文化人二、巫史文化的影响第二节文字创制一、陶符:文字起源二、甲骨文与“六书”三、钟鼎文第三节青铜时代一、技艺与器用二、从制式纹样看时代精神第四节宗天、尚鬼、嗜酒一、神鬼震慑下的殷人二、嗜酒风习第五节“天命靡常”,敬德保民一、殷鉴之下二、“宜民宜人”之为“德”三、宗法建构第六节神奇的八卦与《周易》一、占筮与八卦二、《周易》——“神秘的殿堂”第三章春秋战国:“轴心时代”第一节士的崛起一、时代的孕育二、众星璀璨三、群体品格第二节学的转移一、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二、私学繁荣的象征——稷下学官第三节民本思想一、“天道远,人道迩”二、“民为贵,君为轻”第四节百家争鸣一、儒的醇厚二、墨的谨严三、道的超逸四、法的冷峻五、阴阳的流转六、“和而不同”第五节区域文化格局的形成一、齐鲁文化二、楚文化三、吴越文化四、巴蜀文化五、秦文化六、三晋文化第四章秦汉:一统的帝国和统一的文化第一节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形成一、“达其志,通其欲”的漫长历程二、统治思想与思想统治三、统一的文化第二节从崇尚黄老到独尊儒术一、新的抉择二、黄老学说的盛衰三、尊儒兴学,制度教化四、独尊与独创第三节礼文化的完善一、“礼”文化理论二、“礼”文化制度第四节经学与谶纬一、儒学的经学化二、经学的谶纬化三、“疾虚妄”的清新之风四、“无可奈何花落去”第五节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形成一、佛陀东来二、佛教创立第六节闳阔的文化精神一、气势恢弘的建筑与雕塑二、壁画与帛画三、“铺采缡文”、“夸丽文骇”的汉赋四、“史家之绝唱”五、文化典籍的整理六、农、医、天、算传统科技的成熟七、全方位的对外文化交流第五章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第一节动乱时代第二节分化中的生长一、儒的裂变二、仙道丕显三、佛光流照四、多元激荡第三节胡汉文化的碰撞一、文化类型冲突二、无法抗拒的化合第四节文化的自觉一、文学的自我发现二、经与史的分途三、科技的非实用趋向第六章隋唐:隆盛时代第一节壮阔舞台一、帝国规模二、宽松氛围三、科举实行与寒士崛起第二节有容乃大一、胡气氤氲二、外域撷英第三节社会风采一、帝都的万千气象二、诗的精彩绝艳三、书法的极妍尽美四、画的灿烂求备五、乐舞的盛大欢腾六、文的酣放茂郁第四节文化辐射一、中华文化圈二、泽被远西第七章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第一节变更的土壤第二节从儒学变更到理学建构一、沉寂后的复兴二、禅悦之风三、两宋理学第三节宗族共同体的建立一、新的形态二、多元社会文化功能第四节文人天地一、主意主礼的宋诗和以婉约含蓄为主格调的宋词二、品味高雅的宋画三、声气相投的文人书院四、精雅脱俗的文人清玩第五节市民口味一、京都风采二、热闹的世界第六节科技华光一、社会温床二、绚烂之花第七节文化中心的南移一、兵祸逼迫二、南迁征象第八章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第一节朔方冲击波一、家国忧患二、异族情调第二节征服者的被征服一、契丹、女真、党项羌族的汉化二、忽必烈与“汉法”三、用夏变夷第三节大哉乾元一、儒学的重振二、少数民族文化的迅速发展三、科技的传承与进步四、中外文化的相激相荡第九章明:沉暮与开新明中叶以后,中国封建所有制的内部结构发生了缓慢而又重大的变化,中国封建社会越过它的高峰期,进入后期阶段。

陈旧的经济生命的衰退,使封建文化不再拥有前期和中期那般蓬勃朝气和雍容大度,而是祭起回避四伏危机的文化禁忌。

然而,新的经济因素的诞生,不可避免的引发新的文化因素在封建文化母胎内躁动,力图切开业已板结的文化土壤,实行自我伸张。

于是初生的新文化精神与方死的旧文化传统展开反复较量,在短短百余年中急剧发展起来的西方文化的切入,使这场新与旧的文化冲突具有更为令人眼花缭乱的色彩。

第一节沉暮品格沉暮品格:指文化生命衰落期的一种征象。

由于肌体的衰老,封建文化已不再具有年富力强时从容应付万千挑战和巨大压力的能力,它恐惧自身生命的行将终结,畏惧异己生命的新生,它竭力维护一种僵化的,百般禁忌的文化氛围,以此回避任何对自己生理或心理的挑战,延续文化的代谢。

一、多忌讳的明代文网朱元璋及起后继者迭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明代因文字杀人,直接施重典于大臣,并大量使用特务手段。

二、灭异端的文化一统明代推正统,灭异端,制造出一种“有质行之士,而无同异之说;有共学之方,而无专门之学”的僵化的一统文学。

三、复古与拟今第二节别开生面一、越礼逾制的社会风尚二、悖离礼教的社会观念三、主体意识的觉醒第三节西学流播一、耶稣会士来华二、西学的输入三、晚明中西文化冲突第四节古典科学技术的总结与创新一、走出经学传统的樊篱二、对外来文化的汲取三、数学语言与实证手段第十章清:烂熟与式威第一节明亡之思一、君主制度批判二、实学精神弘扬三、难以挣脱的怪圈第二节博大与鼎盛一、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高潮二、盛大的图书事业三、学术文化的大规模总结四、盛世西学五、中学西渐第三节人文思潮的潜动一、对封建禁欲主义的抗诘二、对“圣学”的怀疑批评三、热衷“治生”的经济伦理观第四节垂暮气象一、钳制异端二、宗法制的强化三、国门的关闭四、山雨欲来第十一章近代:蜕变与新生(上)第一节商品、炮舰与西学一、书院改制与新学堂开办二、近代报刊的发行及出版机构的建立三、近代图书馆的设置四、近代博物馆的出现五、新知识分子群的形成第二节道、咸间经世实学一、开“过度时代”风气之先二、经世实学的内容三、通往近代新学的桥梁第三节太平天国的文化透视一、皇上帝:中国版的耶稣二、“从番”与“复古”第四节中华文化肌体中的新质细胞一、书院改制与新学堂开办二、近代报刊的发行及出版机构的建立三、近代图书馆的设置四、近代博物馆的出现五、新知识分子群的形成第五节洋务运动的文化意义及体用之辩一、洋务派“种豆得瓜”二、“中体西用”说的提出三、体用平议第六节启蒙时代一、从潜流到洪涛二、旗手与健将三、启蒙大师第七节跨入新世纪一、义和团:对西方文化的剧烈反应二、“国魂”陶铸三、风暴洗礼与习俗之变四、文坛新潮五、近代民族文化的开拓者第八节先行者的追求一、“发扬吾固有之文化,切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二、三民主义第十二章近代:蜕变与新生(下)第一节“五四”狂飙一、《新青年》与“德、赛两先生”二、“打倒孔家庙”三、文学革命四、科学精神的苏醒五、“北方吹来十月的风”第二节古今中西大交会一、东西方文化之争二、科学与玄学之争三、社会性质问题大论战四、国民性:思考与批判五、现代新儒家第三节毛泽东思想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典型”二、文化内涵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指向第四节生机盎然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一、在论战中前进的哲学社会科学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三、面向民众、服务社会的教育科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