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
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旧石器时代文化特征不明显。
1.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是河南省滢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
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
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三大文(明)化成就: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
2. 多元的文化发生(1)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遗址○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2) 长江流域○长江上游○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二、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
“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他们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羲和敬顺昊天:传说尧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
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
然而正式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着把握农时的努力。
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三、夏、商、周的年代1.尚忠的夏文化夏,时间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历时近五百年。
夏文化的重要特征是“遵命”、“近人”而“远鬼神”。
2. 商代文化的宗教特征商朝始建于公元前17世纪初至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共历17世31王。
商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尊神”、“事鬼”,“先鬼后礼”。
3. 西周:统一文化历程的开始周朝,公元前11世纪的中叶——(1)分封制与统一化的文明进程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在一个广大的地域上,在众多的人群中,粘平了他们各自的族姓界限,在相互融合中“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仰仗这一基础。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生存的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然而,农耕作为一种政道,还有它更深刻的内涵。
所以,与周公的重农相应,《诗经》的《周颂》、《大雅》、《小雅》中,保存了大量农事典礼的诗篇,体现着西周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四、春秋战国: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百家争鸣的特点: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
(春秋时的思想家,老子像学者,孔子、墨子像老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
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争辩的论说。
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
重要几家的代表人物和各家思想的特征: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仁政”,他们提倡积极入世的观点。
“上下五千年”之“孔子”、“孟子”道家:重要人物有老子、庄子。
老子的“无为”、“道法自然”和庄子的“齐物”,他们提倡追求个体精神解放的观点。
“上下五千年”之“老子”、“庄子”法家:在先秦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
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下约民,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治理国家。
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墨家: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墨子的“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
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
它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了思想的代言人。
阴阳家:战国时期的邹衍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五德终始”说。
他以此解释朝代的变更,对当时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
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
邓析的“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和公孙龙、惠施的“离坚白”、“合同异”的争辩,都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
它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一实际(即“名”和“实”)的关系问题。
第二节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一、边疆的开拓与文明的同步发展1.经略南方2. 对匈奴的战争及开通西域汉武帝时打击匈奴的几次战争:在汉武帝数十年对匈奴战争中,大的战役有三次—元朔二年收复河套地区的河南战役,元狩二年争夺河西走廊的河西战役,及规模最大的漠北战役。
西域:分狭义的西域和广义的西域两种。
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汉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
广义的西域,除新疆外,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
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
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录象资料3. 边地民族的内附打击匈奴的后果:长期大规模的战争和战后对内附异族的大量赏赐,使王朝经济不堪重负,从而引起内政的变化和内在矛盾的激发,甚至导致王朝的颠覆。
两汉边地民族持续内附,终于导致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
二、王朝政治的新格局1. 郡县制的确立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年里,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反复。
汉景帝时以吴国为首的“七国之乱”的爆发及其平定,标志分封诸侯的做法彻底过时。
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
政治大一统的格局2、中央集权制“三公九卿”“外朝官”、“内朝官”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三条:(1)实行“强干弱枝”政策,将家财在躲闪万以上的郡国豪富和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之家迁往长安附近的皇陵地区;(2)任用酷吏,惩治那些地方的豪侠;(3)“内朝官”地位逐渐取代“外朝官”,皇帝剥夺了丞相的权力。
3、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它有许多科目,其中以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重学问。
像汉代的晁错、董仲舒、公孙宏等皆出于此。
其他科目还有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
三、重农主义的基本国策1、小农的黄金时代“文景之治”2、重本抑末的内涵四、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功能1、汉武帝的“独尊儒术”2、经学与王莽新政两汉经学的作用及变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实行的是内法外儒,安抚与镇压并用的政策。
他利用儒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
而到汉元帝上台后,提拔了一大批名儒来主政,使得西汉儒生一套宽政减刑、不与民争利的言论不顾实际地得到实行。
建国二百年的王朝腐败已十分严重,现在全用“宽政”使得王朝政治如脱缰之马般向更腐败的地步堕落。
本来汉代儒学就是杂着阴阳灾异的混合物,它的宇宙论模式是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历史层面的是“五德终始”之说。
政治的腐败透顶,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汉家的“失德”该有新王朝代汉的说法渐渐传开来。
于是王莽利用这种说法,代汉建立新朝。
但王莽是一个食古不化的书呆子,他完全按照《周礼》治理国家,所行的大政没有一样切合实际。
当时由于天灾人祸,人民无法生存,开始造反,他还只顾和大臣们议制度,以为礼制一定,天下自然太平。
所以王莽的失败,是一场经学的失败。
东汉建立后,像“尧舜禅让”一类的经论被皇帝“受命于天”的论调代替了,以后再也没有见谁敢提起过。
3、士族阶层的养成两汉独尊儒术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士族阶层的养成。
从汉武帝开始儒学之士被提拔任用,特别是元帝以后,经学兴盛,儒学起家的士人开始分享国家的权力和利益。
在这个阶层身上,有中国的学术思想、文化艺术,有中国的政治,作为社会的清流显要,又对时代风尚施以重要影响。
许多重大的文化现象,都与这个阶层有关。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此期的文化大势:第一,民族的大融合。
第二,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
第三,佛教的传播,三教鼎立与玄学。
一、西晋灭亡引起的变动1、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统一西晋王朝的旋生旋灭,是大一统帝制文化阶段性走到尽头的结果。
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实际上是曹魏以来皇权建立不合法理的恶果。
八王之乱争夺皇权,弄到家族内部骨肉相残的地步,实在是在政权的“继统”一事上失去了道德的表现。
但继统问题的道德沦丧只是结果和表象,深层的原因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的势力膨胀,根本妨碍着统一王朝的稳固。
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奢侈腐朽。
所以,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就是:从西汉重儒术起,几百年培育起的一个对维系社会政治有重要职责的阶层,到汉晋之际,已经被权力腐蚀,负不起它应负的政治责任,因此,西晋的灭亡是必然的2、永嘉之乱引发的历史变动永嘉之乱:八王之乱时,成都王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作外援助战,刘渊就以“赴国难”的美名。
长驱直入,攻城掠地,蹂躏中原。
晋永嘉二年(308年),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
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最大的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
“五胡”之说十六国:西晋之后,初期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互相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3、南朝士族的文化作为东晋是世家大族势力获得更大发展的时期,高门大族完全掌握了政权。
东汉以后,是士族操纵地方权力,经西晋到东晋,中央权力几乎都操纵在大族手里。
大族在政治及其他方面的得势更助长了他们的门阀观念,士庶之别,判若云泥。
高傲的世家大族有一个心理依据,即他们是书香门第。
士族起家于两汉经学,而国家需要经学之士的原因在于平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