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针刺麻醉复合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用于甲状腺手术临床观察杨德志
针刺麻醉复合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用于甲状腺手术临床观察杨德志
与本组麻醉开始前比较,*P < 0.05;与同时段Ⅰ组比较,△P < 0.05。
2.2 呼吸抑制、体 动反应、苏醒 情况及不良 反应情况 对照组有两例患者因术中追加氟芬合剂出现短暂性呼 吸抑制,经加压给氧 10 min 左右改善,术中 3 例 患 者 因疼痛或镇静不完全而出现躁动反应,1 例出现 苏 醒 延迟现象;实验组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镇痛镇静效果 确切,呼吸抑制轻微,不良反应少,所选病例术毕停药
各时点的 MAP、HR、SPO2、CSI 变化;观察呼吸抑制、体 动反应、苏醒情况及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11.0 统计软件。 计量资 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 验 ,不 同 时 点 比 较 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 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传统的甲状腺手术通常采用颈丛阻滞麻醉辅助给 予一定量的镇静镇痛药, 常因操作不当造成阻滞不完 善,镇痛镇静效果不确切,患者出现术中疼痛、躁动,造 成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 过量的辅助用药还可导致 呼吸抑制,严重者局麻药过量引发中毒反应。本研究采 用针刺麻醉复合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用于甲状腺 手术,以评价其临床效果及可行性。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麻醉复合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用于甲状腺手术临床镇痛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 影响。 方法 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颈丛阻滞麻醉成功后给予氟芬合剂,实 验 组 采 用 针 刺 麻 醉 20 min 后给予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 结果 对照组各时点 MAP、HR 与 T0 比较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各 时点 MAP、HR、SPO2 与 T0 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针刺麻醉复合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 用 于 甲 状 腺 手 术镇痛效果好,血流动力学稳定,并发症少。 【关键词】 针刺麻醉 靶控输注 丙泊酚 瑞芬太尼 甲状腺 手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 2009 年 5 月至 2011 年 10 月本 院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 86 例,年龄 35~65 岁,ASAⅠ~ Ⅱ级,心功能Ⅰ~Ⅱ级,患者均无高血压病史,肝肾功能 均 未 见 异 常 ,语 言 听 力 无 障 碍 ;其 中 男 性 34 例 ,女 性 46 例;体质量 50~75 kg。 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 43 例, 男 性 18 例 ,女 性 25 例 ;年 龄 (43.20±3.20)岁 ,体 质 量 (55.60±8.10) kg。 对照组 43 例, 男性 16 例, 女性 27 例;年龄(44.10±2.60)岁,体质量(57.30±7.40) kg。 两组 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麻醉方法 所选患者术前 30 min 常规肌注长托 宁 0.5 mg,苯巴比妥 0.1 g,患者入室后面罩吸氧,开放 静 脉 通 路 , 监 测 平 均 动 脉 压 (MAP)、 心 率 (HR)、 呼 吸 频 率 (RR)、 血 氧 饱 和 度 (SPO2)、 心 电 图 (EEG)、 麻 醉 深 度 指数(CSI)。 阻滞成功后,术中追加氟哌利多芬太尼合 剂; 实验组患者选双侧合谷穴、 内关穴行实施针刺麻 醉,针刺入穴后捻转至患者有酸胀、沉重感后,连接电 针麻仪(脉冲波),逐步调整 2~8 Hz 递增刺激强度,直 至患者能耐受最大量,以 2/15 Hz 疏密波效果最佳,麻 醉诱导 20 min 后,应用 CP600TCI(北京思路高医疗科 技有限公司)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起始血浆靶控 输注浓度分别为 2 μg/mL、1 μg/mL,术中根据 CSI 变化 (维持在 40~60)调整血浆靶控输注浓度,维持至手术 结束。 记录麻醉开始前 T0、手术切皮即刻 T1、分离甲状 腺 腺 瘤 是 时 T2、切 除 甲 状 腺 腺 瘤 时 T3、缝 合 皮 肤 时 月第 22 卷第 2 期 JETCM. Feb. 2013,Vol. 22,No.2
针刺麻醉复合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用于 甲状腺手术临床观察
杨德志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 邢台市第一医院,河北 邢台 054000)
中图分类号:R65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4-745X(2013)02-0296-02
中国中医急症 2013 年 2 月第 22 卷第 2 期 JETCM. Feb. 2013,Vol. 22,No.2
·297·
3~8 min 苏醒。
表 1 两组麻醉手术前后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情况比较(x±s)
组别 实验组 麻醉开始前 T0 (n=43) 切皮即刻 T1
分离腺瘤时 T2 切除腺瘤时 T3 缝合皮肤时 T4 对照组 麻醉开始前 T0 (n=43) 切皮即刻 T1 分离腺瘤时 T2 切除腺瘤时 T3 缝合皮肤时 T4
MAP(mmg) HR(次/min) 89.2±2.4 75.8±2.6 90.5±4.2△ 77.8±2.1△ 88.9±4.8△ 70.6±2.0△ 90.3±3.3△ 80.1±3.2△ 88.3±2.0△ 79.5±3.8△ 88.1±2.6 74.5±3.7 97.5±3.2* 90.5±3.2*
105.1±5.2* 101.8±4.2* 108.2±4.5* 105.3±4.1* 103.2±3.4* 112.0±3.9*
SPO2(%) 98.4±1.4 97.6±2.8 98.1±1.8 97.3±2.4 97.1±3.2 98.6±1.3 96.4±3.1* 97.5±2.8* 96.5±1.4* 96.4±3.5*
2结果 2.1 各时点监测指标 见表 1。 实验组各时点 MAP、 HR、SPO2 与 T0 比 较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P > 0.05), 对 照 组 各时点 MAP、HR 与 T0 比较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除去 T0 时刻)各时间点 MAP、HR 比较有 统计学意义(P <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