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MRI诊断
直肠的正常解剖
直肠约长15cm,分3段:下段7~10cm,中段4~ 5cm,上段4~5cm。 肛管底端被肛提肌插入直肠肌层,了解直肠底端 非常重要,因为可评估肿块与肛提肌的距离,肛 提肌形成了坐骨直肠窝的顶部,是重要的手术标 志。直肠周围充满脂肪组织形成直肠系膜。在直 肠系膜内含有淋巴结、血管和几个纤维隔,由直 肠 系 膜 带 保 绕 , 称 为 圆 周 切 除 区 域 (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 (CRM),当进 行TME手术时,CRM非常重要的标记。
T2期 MRI示肌层模糊不清,肿瘤似乎进入 周围脂肪 大体标本示肿瘤(*)似乎进入脂肪 病理示肿瘤腺体(箭)侵犯肌层,但脂 肪结构完整
肿瘤分期-T4期
肿瘤的信号侵犯到周围结构,如其他器官、盆 壁的肌肉结构。
T4期-肿瘤侵犯精囊 可见直肠筋膜中断,并侵犯左侧精囊
MRI评估直肠癌分期中的限制与价值
直肠癌的MRI诊断
总论
直肠癌是发达国家最常见的肿瘤之一(40/10 万),也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男性发病略高,在50岁后发病率逐渐升高。其 中腺癌占绝大多数(98%)。其他肿瘤罕见, 包括类癌(carcinoid tumor)(0.1%),淋巴瘤 (1.3%),间质瘤(小于1%)。
检查方法:
常用序列: 1) FSE或快速恢复FSE序列T2WI: 2)稳态采集快速成像(FIESTA)序列;优点-高信 噪比的图像;软组织与液体之间具有最佳的对比度; 减少重复时间,使运动伪影降至最低;血液流动伪影 最小化。 3)SE- T1WI:主要用于显示解剖结构。 4)增强扫描(LAVA技术):可显示正常直肠与病变 的血供及其相互间关系,同时对于病变的检出和性质 的判定有一定帮助。
直肠癌(T3N2Mx)
(直肠)腺癌,Ⅱ-Ⅲ级,大体分型:溃疡型, 肿瘤大小3.5*2.5*1.2cm,肿块侵及肌层外纤 维脂肪结缔组织。脉管内见癌栓,神经见癌侵 犯。 上、下切缘均未见癌残留,环周切缘未见癌累 及。 肠周淋巴结见癌转移(10/18),并见癌结节8 枚。 pTNM分期:T3N2bMx
直肠的正常MRI表现:
MRI可区分直肠壁的3层结构,T2WI在显示直 肠壁结构时尤为重要。 最内层为高信号影,代表黏膜层和黏膜下层 (不能鉴别这两层),中等信号层代表固有肌 层(muscularis propria); 和外层高信号代表 直肠周围脂肪。 直肠腔内线圈能清楚显示直肠壁五层不同信号 强度结构,由内到外分别为 : 黏液界面 ( 高信 号) ,黏膜(低信号) ,黏膜下层(高信号) ,固有肌 层(低信号) ,肠周脂肪(高信号) 。
冠状面图:直肠肿瘤通过直肠壁进入系膜脂肪和周 围淋巴结。TME沿直肠系膜边缘切除达到施行肿 瘤的根治。肛门边缘 (蓝色箭头)。
影像学在直肠癌术前的评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常包括双对比钡剂造影、直肠镜和组织学检查。但 这些检查不能反映肿瘤侵犯的深度以及淋巴结的情况, 而后二者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 随着MRI新技术不断的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功能MRI (包括病变局部扩散加权成像与全身扩散加权成像) 得到初步应用,目前用来客观评价直肠的检出和治疗 疗效,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术前分期应确定:1)TNM分期:2)为临床详述肿瘤 是否侵犯括约肌-是否适合括约肌保留(sphinctersparing)手术治疗。
直肠癌MRI分期-N分期
最近有学者认为以淋巴结的影像表现和信号来 评估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更高,认为淋巴结边 缘毛糙或模糊,信号花斑样不均匀为可疑转移 性淋巴结。 阳性率最高的为超小铁颗粒对比剂(ultrasmall iron-based particle),但目前的临床研究 尚无广泛开展。
肿瘤的位置:是低位还是高位直肠癌; 肿瘤的大小; 肿瘤周围生长情况; T-分期: T1/T2, T3还是 T4; 直肠环周筋膜; N-分期:系膜内有无淋巴结或者是否超出直肠系 膜。
直肠癌的TNM分期-T分期
肿瘤分期-T1期
T1期的肿瘤定义为肿瘤侵犯黏膜下层而没有侵 及固有肌层, 但有时区分T1与T2期非常困难,是由于低的 空间分辨率。 内镜微创手术可安全有效地全层切除腺样息肉、 原位癌和T1期的直肠肿瘤。
MRI表现与病理的关系
MRI对直肠癌的确认和分期主要依赖于在T2WI上肿瘤、黏膜和黏膜下层、 肌层、直肠周围脂肪和直肠系膜带的信号强度的不同。直肠系膜在T2WI 为高信号,围绕低信号的固有肌层。肿瘤为中等信号, 直肠筋膜表现为薄的线样低信号,包绕高信号的直肠系膜。
MRI 检查目的
周一早读片
解俊 /刘希胜 2017-11-13
CASE 1
2403457 0937107 男,68 因“便血半年余”入院。 查肠镜:距肛门6cm可见一环四周的肿块
本院诊断
直肠癌(T3N1Mx)
病理
送检直肠癌扩大根治术切除标本: (直肠)腺癌,Ⅱ级,溃疡型,肿块大小 6.5cm*4.0cm*1.0cm,癌组织浸润至肠壁浆膜 下纤维结缔组织。 上、下切缘及另送(吻合圈)均未见癌残留。 肠周淋巴结及另送(252组)淋巴结均未见癌 转移(0/23、0/1)。 pTNM分期:T3N0Mx。
N-分期
一般而言,若直肠周边、盆壁和腹膜后局部淋巴 结肿大,其最大直径超过15mm,同时结合轮廓 不规则、信号变化和边缘环形强化等,其转移性 淋巴结的准确性〉95%;实际工作中,当肿大淋 巴结直径5-15mm时,转移性淋巴结的准确性不 高,差异很大;若肿大淋巴结直径〈5mm时,则 其准确性更低。
直肠癌 MRI示在直肠周围间隙可见2个增大的淋巴结, 病理示,只有1个增大的淋巴结可见瘤细胞浸润
CASE 2
2375490 0931385 M,69 因“右下腹隐痛半年,加重伴大便不成形2月 ” 入院 肠镜示:距肛门口约5—10厘米直肠见扁平型 粘膜不规则隆起,表面结节样改变。
本院诊断
肿瘤分期-T2期
T2期定义为肿瘤侵犯肌层,肌层与黏膜下层的 界限消失。肌层厚度部分消失,而固有肌层和 直肠周围脂肪的外缘完整。 T2 与 T3 期的鉴别的关键是直肠周围脂肪是否 有侵犯-表现为肌层与直肠周围脂肪的分界不 清,可见圆形或结节样边界。 在T3期,固有肌层完全中断,与直肠周围脂肪 没有明确分界。
T3期-直肠筋膜受侵犯 MRI示肿瘤侵犯直肠系膜脂肪和直肠系膜带(箭头),后者 增厚,直肠筋膜代表手术范围,该类肿瘤术前辅助治疗可 降低术后复发率。
T3 CRM-
T2 CRM-
肿瘤周围浸润 T3 CRM-
肿瘤限于肠壁,即T2 期肿瘤——直肠周围 筋膜是促纤维增生性 反应。
只有当直肠旁脂肪内的肿瘤信号以广基与直肠 壁内的肿瘤相连时,才能认为是T3期;直肠肌 层短的不连续样改变和肌层外缘不规则改变或 毛刺样改变均不能作为T3期的诊断标准。纤维 成形性反应也会强化。
63y/m with rectal ca Lymphatic node, mesorectal fascia is well.
各期鉴别
T1与T2鉴别: 肿瘤是否侵犯肌层 T2与T3鉴别: 直肠旁脂肪内肿瘤信号是否以宽基底与 直肠壁内的肿瘤相连. T3与T4鉴别: 标准为肿瘤与周围器官间脂肪层消失
Coronal-T2WI
肿瘤突入肠腔,直肠肌层完整,白箭头= 直肠筋膜; 病理:肌层完整(*),黑箭=肿瘤腺体。
Axial T2WI
coronal T2WI
很难鉴别T1还是T2期 肌层是受压变薄或受侵犯
正常腺体(黑箭)与癌腺体(弯箭)有明确分界(*) 肌层(M)与脂肪(*)完整,且中间分界清晰(箭)
MRI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N分期)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 No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 有1-3枚淋巴结转移 N1a 有1枚区域淋巴结转移 N1b 有2-3枚区域淋巴结转移 N1c 浆膜下、肠系膜、无腹膜覆盖结肠/直肠周围组织内有肿瘤 种植,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2 有4枚以上区域淋巴结转移 N2a 4-6枚区域淋巴结转移 N2b 7枚及更多区域淋巴结转移 影像学在诊断淋巴结转移缺乏特征,单凭淋巴结直径大小很难 判断其是否受累。转移性淋巴结可能正常大小,而反应性淋巴 结也可能增大。
Coronal T2WI
MRI示肿瘤侵犯黏膜、黏膜下层和肌层。 病理示肌层(M)完全被肿瘤(箭)浸润
实际工作中由于T1期和T2期直肠癌在MRI上很 难分辨,且两期的治疗方案相似,故常将两期 合并为T2期;即肿瘤信号局限于肠壁,与周围 脂肪交界面完好则判断为T2期。 大多数情况下,这类肿瘤被认为都属于TME手 术范畴内,因此不需要作出区分。 直肠内超声检查可对这类浅表肿瘤做出准确的 分期。 预后良好
在T2与T3分期中,肿瘤外围的类肿瘤的毛刺 状低信号影可能为纤维组织。 但是,对于治疗方案的确定,T2期可单纯 TME手术。 T3期可行术前辅助治疗。
MRI评估直肠癌分期中的限制与价值
在手术方案的制定中,肿瘤下缘与肛门括约肌 的距离是应该考虑的因素。冠状位MRI可客观 地反映该段的距离。 直肠系膜带代表CRM,一旦CRM受累,术后 复发率很高,因此,术前辅助治疗是必须的。 因此,MRI评估直肠癌的目的在于CRM受累与 否。
肿瘤分期-T3期
T3期中,肿瘤与直肠筋膜的最短距离非常重要。 这对评估TME手术后是否有复发的风险很重要。 若可疑直肠筋膜受累,辅助治疗可以降低术后 的复发率 预测CRM是否被侵的标准是肿瘤与直肠筋膜 之间的距离为6mm。该标准由Beets-Tan et al 在2001年创立。但该标准也有一定的限制:1) 瘦弱的患者缺乏直肠周围脂肪,2)由于直肠 系膜脂肪缺乏,直肠前壁的肿瘤很难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