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外阅读(2005-9)一.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①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②。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③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④成教⑤也。
”遂烹⑥彘也。
(选自《韩非了》)【注释】①之:到②彘(zhì):猪③特:只④以:用来……的方法⑤成教:成功的教育⑥烹:煮【译文】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她的孩子哭着要跟着。
她哄孩子说:“如果你回去(乖乖地呆在家里),(妈妈)回来就给你杀猪煮肉吃。
”妻子从集市上回来,(看见)曾子正要逮猪准备杀掉。
她上前阻止说:“(我)只不过是同孩子开个玩笑罢了。
”曾子说:“和小孩不能开这样的玩笑。
孩子还小,不懂道理,把父母当作学习的榜样,听从父母的教导。
今天如果欺骗了他,那就是教他学欺骗。
母亲要是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说完这话,曾子就(把猪杀掉)给孩子煮肉吃。
【解读】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举一动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表面上看,曾子为了妻子的一句戏言而杀掉猪,好像有点小题大做,但实际上却是十分有必要的。
区区一头猪,怎能和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相提并论?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如果小时候就不能做好,又怎能期待将来能够做好呢?二.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人简介】骆宾王(约630-684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初唐四杰”之一。
【赏析】蝉,居高枝,饮风露,与世无争,因此历来被视为高洁的象征。
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因事入狱,狱中他写出了这首诗,诉说自己的冤屈。
在这首诗中,用真挚而充沛的感情,抒写了自己含冤莫辩的深切哀痛。
在狱中,诗人触景生情借蝉明志,既向知己朋友诉说自己的冤屈,又表明了自己高洁、无私的品质。
诗的首联,是个工整的对偶句。
上句中“西陆”点明时令已是秋天,“蝉声唱”指蝉的鸣叫。
在狱中,诗人失去了自由,听了寒蝉时断时续的鸣叫,深感凄楚。
下句“南冠”是个典故,见于《左传》:“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系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在这里,既点明“在狱”,又点出了自己是南方人。
一个“唱”字,诉说了诗人心中无限惆怅与悲戚。
一个“深”字,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思乡情。
颔联紧承上联,诗人像是在对蝉倾诉,又像是自言自语:黑发对白头诉苦,痛苦更难以忍受!当然这里的“玄鬓”与“白头”不一定是写实,但却是诗人内心痛苦的真实写照。
犹言即使阵阵凄鸣寒蝉也比自己此时更有生机,为什么偏偏它还来对自己苦苦吟唱!颈联写得无比沉重。
表面是写蝉,实际是描写自己的境况。
露水凝重,打湿了蝉的翅膀,它才难以飞行;秋风频吹,蝉的声音就传不到远方。
这不正是诗人此时此地的处境么?“重”、“多”二字不仅是秋蝉所面对的现实,更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困顿和无以言说的痛苦现状的真实写照。
尾联以无奈的慨叹结束全诗,在无人看重“高洁”的现实中,又能向谁表白自己纯洁的内心呢?总之,这首咏蝉诗,明白如话,处处以蝉自譬,贴切自然,对仗工整,深沉而富有抗争性,使这首咏蝉诗在历代同类题材的诗作中一直被人推崇,备受人们的喜爱。
三.鲁侯养鸟昔者海鸟止①于鲁郊,鲁侯御而觞②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③,具太牢④以为膳。
鸟眩视⑤忧悲,不敢食一脔⑥,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⑦,非以鸟养养鸟也。
(《庄子·至乐》)【注释】①止:停②觞:献上好酒③乐:取乐④太牢:太牢之礼,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指丰盛的宴席⑤眩视:眼花瞭乱⑥脔:(luán)肉⑦也:表示判断语气【译文】从前,有一只海鸟飞到鲁国的城郊,鲁国的国君恭恭敬敬地将它迎进了庙堂,献上好酒请它喝,演奏动听的《九韶》为它取乐,摆下丰盛的宴席作为它的膳食。
海鸟却被搞得眼花瞭乱,失魂落魄,一块肉也不敢吃,一杯酒也不敢喝,三天后就死了。
这是在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养鸟,而不是用养鸟的方法去养鸟。
【解读】鲁国的国君对海鸟的照料可谓细致入微,对海鸟的用心可谓良苦,但是最终却把海鸟弄死了。
是啊,这鲁侯地在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养鸟,而不是用养鸟的方法养鸟。
这个故事意在告诉人们:主观愿望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否则,即使你的愿望再好,也会事与愿违的。
四.高山流水伯牙①善鼓琴,钟子期②善听。
伯牙鼓琴,志③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④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列子·汤问》)【注释】①伯牙:俞伯牙,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楚国人,在晋国当上大夫。
②钟子期:楚国的樵夫,精通音乐。
曾与伯牙结为兄弟,后来,钟子期早死,伯牙悲痛至极,在他的墓前弹了最后一曲,然后将瑶琴摔碎,发誓不再弹琴了。
③志:心中④兮:助词,相当于“啊”【译文】俞伯牙善于弹奏瑶琴,钟子期很会欣赏。
伯牙弹琴赞美高山。
钟子期听后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雄伟壮观的泰山!。
”伯牙弹琴赞美流水。
钟子期接着说:“妙啊!浩浩荡荡,真像奔腾澎湃的江河!”只要是伯牙通过琴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钟子期都会准确领会其意。
【解读】春秋时期,伯牙是音乐大师,钟子期是一位深知音乐奥秘的音乐欣赏家,两个人的友情是典型的“义”气相投。
当时,伯牙是晋国上大夫,而钟子期只是山间一樵夫,他们成为莫逆之交,毫无功利成分可言。
伯牙鼓琴,心里无论是想着高山还是流水,钟子期总会从其弹出的琴声中听出来。
就在伯牙回国专门探寻钟子期时,得知他已经离开人世,于是伯牙便将瑶琴在好友墓前摔得粉碎,并发誓从今以后不再弹琴。
义至如此,不禁令人叹为观止了。
“高山流水谢知音”的典故也由此盛传不衰,不仅成了高雅音乐的代名词,而且也形容好朋友相识、相知的最恰当的比喻。
五.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赏析】这首七言绝句是杜甫流寓巴蜀时写的。
诗写夜泊之景,每句一景,共四景。
头句写月“江月去人只数尺”,这里的“江月”指水中月影;“去”,距离。
全句的意思是:水中的月影距离船上的人只有几尺远。
江中月影近人,表明江中无风无浪,写出了江水清明、月夜宁静安谧的美景。
次句写灯“风灯照夜欲三更”,这里的“风灯”,指用纸罩住的桅杆上的“灯”,可避风。
全2句的意思是:船中的桅杆上悬挂着照夜的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冷淡而柔和。
写出了当时的宁静夜景。
三句写鹭 “沙头宿鹭联拳静”,这里的“沙头”,指沙滩、江岸;“拳”,弯曲、屈曲。
全句的意思是:沙滩上成群的白鹭弯曲着身子,在夜晚睡得那样恬静。
诗人对“沙头白鹭”的描写,表现了夜的“静”美。
末句写鱼 “船尾跳鱼拨刺鸣”,这里的“拨刺”是象声词,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
全句的意思是:(忽然)船尾传来“拨刺”的声响,原来是一条大鱼跃出那波光粼粼的水面。
这里以动写静、以声破静,俞见其静。
作者运用衬托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全诗四句,分别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不相联属,确实是“一句一绝”。
然而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结合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中陆地、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然一体,构成一幅“夜泊图”。
读之如身临其境,由境会意,给人以静美的享受,令人回味无穷。
六.小善不为君子不谓①小善不足②为也而舍之,小善积③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④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是故积羽沉⑤舟,群轻⑥折轴,故君子禁⑦于微。
(《淮南子·缪称训》) 【注释】①谓:认为 ②不足:不值得 ③积:积累 ④伤:妨害 ⑤沉:使……沉没 ⑥轻:重量小 ⑦禁:制止【译文】君子不认为小的好事不值得去做而舍弃它,小的好事积累起来便成为大的好事;不认为小的坏事没有什么妨害而去做,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是大的坏事。
所以,羽毛虽轻,积累多了可以使船沉没;物体虽轻,数量大了,可以压断车轴。
因此,君子在坏事刚露头的时候,就要加以制止。
【解读】三国时期,刘备在给后主刘禅的遗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这才是真正的君子所为。
为人处事,就应该于小处不可随便。
我们所说“防微杜渐”,也就是这个道理。
……………………………………………………………………………………………………………(一)破釜沉舟项羽已杀卿子冠军(楚将),威震楚,名闻诸候。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楚将)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县名)。
战少利,除余复清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f ǔz ēn ɡ),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国王离(秦将),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秦将),虏王离。
涉间(秦将)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候。
诸候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乃楚击秦,诸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十当,楚兵呼声动天,诸候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候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候上将军,诸候皆属焉。
1.解释下列句中的“绝”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以为绝妙( ) ②群响毕绝( )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④绝其甬道( ) 2. 解释下列句中的“属”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 )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④诸候皆属焉( ) 3.翻译“项羽乃悉引兵渡河”译:4.在解救巨鹿之战中,正面描写楚军下定决心,不留后路的句子是。
侧面描写楚军声势的句子是 ; 。
5.源于这段历史故事的成语是 。
原指 ,后比喻 。
(二)沐猴而冠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可霸。
”项王见秦宫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王闻之,烹(一种酷刑)说者。
1.解释加点的字 ①居数.日( ) ②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 ③又心怀思.( ) ④烹说.者( ) 2.选出注解有误的一项( ) A.引兵西屠.(杀进) B.人或.说项王(有的人) C.可都.可霸(建都) D.果然.(样子) 3.翻译①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 ②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译:① ② 4.关中宜于建都的有利条件是什么?(用现代汉语回答)答: 5.哪些句子表现了项羽的残暴?答: 6.哪些句子表现了项羽眼光浅短?答:(三)四面楚歌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候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云:“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