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45篇)文言文翻译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文言文文意理解题常见错误的类型词义曲解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无中生有逻辑混乱强加关系文言文断句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词】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4.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
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
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7.利用总分关系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
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
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
8.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排比;“内”“外”是对照。
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断句也就容易多了。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
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觑。
”(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9.利用对称句式。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
如“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确断句。
当然,断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根据押韵规律断句、根据间隔反复断句、特殊句式等断句,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效果会更好。
关键方法小结:根据语意断句,根据语法断句,根据词句结构断句,根据语气词断句。
文言文阅读过关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
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也。
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
士鲂、张老止之。
公④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
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
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
不能致训,至于用钺。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
吾子之讨,军礼也。
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
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⑤,使佐新军。
(选自中华书局《左传》,有删节)【注释】①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
②仆:指驾车的人。
③羊舌赤: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
④公:指晋侯。
⑤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失也失:耽误B.其将来辞辞:陈说C.吾子之讨讨:处罚D.子无重寡人之过重:看重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见于司寇A.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B.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C.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D.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B.魏绛不惧晋侯问罪,主动来见晋侯,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鲂、张老二人解救。
C.魏绛认为军中将士要服从命令,宁死也不应触犯军纪,所以一定要从严治军。
D.晋侯了解了魏绛的心意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但没有杀魏绛,还重用他。
4.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
秦攻宜阳①,周君谓赵累②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
”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③之军二十万,景翠④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
”对曰:“……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议而攻宜阳。
宜阳不拔,秦王耻之。
臣故曰拔。
”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
不如背秦拔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
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
”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
秦惧,遽效煮枣⑤,韩氏果亦效.重宝。
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注】①宜阳:韩国的军事要塞。
②赵累:周大臣。
③公仲:韩国国相。
④景翠:楚国大将。
⑤煮枣:古邑名。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宜阳必拔.拔:攻下B.且.奈何且:将要C.韩氏果亦效.重宝效:仿效D.而德.东周德:感激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A.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B.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C.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D.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周君认为宜阳城内筑城木材数量多,粮草充足,足够抵御进攻,所以秦必无功。
B. 赵累认为,秦王不听群臣父兄建议执意攻打宜阳,为避免失败,他必将背水一战。
C.不同选择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景翠最终选择发兵攻秦。
D.宜阳的战事正赵累预料的那样进行,最终,东周君和景翠各得其利。
4.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不如背秦拔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
秦伐韩,军于阏与①。
赵王问廉颇:“韩可救否?”对曰:“道远险狭,难救。
”又问乐乘,如颇言。
及问赵奢,奢对曰:“道远险狭,譬之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乃遣奢将而往,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
”秦军军武安西,鼓噪勒兵,屋瓦皆振。
军中候有人言急救武安,奢立斩之。
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
秦间来入,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阙与非赵地也。
”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趣之,一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
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
军士许历以军事谏,奢曰:“内之。
”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奢许诺,许历请就诛。
赵奢曰:“胥后令。
”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
”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
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
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遂解阏与之围。
【注】①阏与:地名。
②候:哨兵,侦察兵。
③胥:等待。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伐韩,军.于阏与军:驻扎B.乃遣奢将.而往将:将要C.去.邯郸三十里去:距离D.奢曰:“内.之”内:让……进来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A.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B.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C.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D.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王就“救韩”一事征询三位将军的意见,廉颇和乐乘都认为此事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