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字学知识和汉字教学理论知识

汉字学知识和汉字教学理论知识

作为汉字教学课的教师,应该具备相关的汉字学知识和汉字教学理论知识,而不是会写汉字的人都可以来教汉字,因为教留学生学汉字需要科学有效的方法,如果教师对汉字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没有掌握,对汉字教学的理论知识缺乏了解,恐怕无法胜任汉字教学的重任。

具体地说,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相关的知识呢?1.汉字的性质、历史和现状教师首先应该对汉字的性质、历史和现状有所了解,当然,这里并不等同于要求每位从事汉字教学的教师都要去钻研专门的汉字学,我们需要做的是了解关于汉字性质的一些主要说法,比如,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汉字的字形结构是有规律的,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许多汉字本身就可以充当汉语中的词,而且许多汉字的构词能力非常强,等等。

教师对汉字的历史和现状也应有所了解,比如,最早的成体系的成熟的文字是甲骨文,从我们能看到的最古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今天,汉字已经有了约3300年的历史了。

对于汉字的现状,教师至少要知道现代汉字的字量有多少。

古代《千字文》(1000个常用字)、《三字经》(1248个常用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收录9353个汉字)、清代的《文字蒙求》(2044个常用字)等书都是古代重视汉字教学及字量研究的产物。

1928年,教育家陈鹤琴从六类语料库55万多个字符中总结出4261个常用字符,收在《语体文应用字汇》(1928年)中。

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1988年公布《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录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将3500个汉字分为一级常用字2500个,二级常用字1000个,这两级字表几乎能覆盖我们平时的新闻、广播、报纸、读物等的用字。

中国的小学五、六年级可以学完一级字表的2500个汉字,初中一年级能学完另外的1000字。

与汉字的字量有关的,还要知道通用字和常用字两个概念,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2004)中说:"根据频度和使用度,现代汉字分为通用字、常用字和罕用字三类。

通用字就是书写现代汉语一般要用到的字,也是出版印刷、辞书编撰、信息处理等的用字。

""常用字顾名思义就是经常要用到的字,也就是频度和使用度高的字。

常用字主要是识字教学用字。

"2.汉字书体的演变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地了解到汉字书法的独特美和艺术美,从中,他们能感受到不同汉字书体的外观,不少对汉字书法感兴趣的学生,还会问教师关于汉字不同书体的问题。

教师对汉字书体的演变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即使不能做到对每一种书体的特点、历史时期、在汉字学上的地位了如指掌,至少对汉字书体演变的脉络要清晰。

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几个大的阶段,在楷书时代,同时还有行书和草书。

教师对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的特点应该知晓。

到了汉代,隶书成了正式的书体,现在,我们将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写篆书所发生的变化称为"隶变"。

隶变反映了汉字由繁趋简,进一步走向符号化的特点,因此,隶书可以算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在汉字书法中,说到隶书,大家马上想到"蚕头燕尾",这反映了隶书字形的特色。

楷书是今天还在通行的字体,其结构跟隶书基本相同,至此,汉字的方块字形就固定了。

楷书出现的时代很早,根据胡裕树先生的《现代汉语》(1987),楷书萌芽于西汉,成熟于东汉末年,流行于魏晋以后。

汉字书体中还有草书和行书,草书分章草、今草和狂草,章草由隶书发展而来。

今草和狂草由楷书发展而来,草书在现实中不实用,因为笔法潦草,不易辨认,但是今天我们还在使用的一些简体字就来自草书字体,如"东、车、为、学、乐"等。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实用价值很大,很多人写汉字习惯写行书。

教师要做到能够分清甲骨文、金文、小篆等的形体。

汉字书体从甲骨文到楷书,字形的象形程度在逐渐降低,汉字总的发展趋势是简化。

3.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教师教授汉字,无法回避汉字与汉语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汉字是记录汉语言的工具。

汉字的字形、字音、表意特点很好地顺应了汉语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可以说,汉字出现以后,在很大程度上又影响着汉语的发展。

汉字字形的表意性反映了古人思维的具象性,汉字合体字字形偏旁的表意与表音,又反映了古人思维的辨证性。

汉字从甲骨文开始,就一直没有摆脱方形的轮廓,也与古人的天圆地方观念相吻合,应该说,汉字产生之初是顺应古代汉语的单音词特点的,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通常也是语言中的一个词。

汉字字形的表意与表音特点,使汉民族的语言越来越依赖汉字,随着语言的发展,词汇越来越丰富,于是汉字肩负的意义也越来越丰富。

很多汉字所记录的词往往是有很多义项的。

随着语言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区分语言中的词,人们就常常在原有汉字的基础上增加偏旁,形成新的汉字,新的汉字跟原来的汉字之间就像家族的繁衍一样,关系密切。

还有一些汉字所代表的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亡,但是古人不废弃字形,将其借用来表示新的词义,并且一借不还,如"它、其、也"等字。

汉语逐渐发展为以复音词为主了,汉字依然能发挥其巨大的表意功能和造词功能,由于汉字的表意性,人们能将两个汉字或多个汉字组合,借助一个个汉字的意义组合成新词的意义,原来的词,也在新词中充当语素了。

汉字造字法本身就是古人形象性思维与抽象性思维的结合,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中处处能窥见古人造字的取象思维充满联想和理性,而形声字的大量出现,以及假借字的使用,反映了古人抽象思维的成熟。

这样的文字,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能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魅力,短短的一首诗,寥寥数字,却能表达丰富的意境。

苏新春在《当代中国词汇学》(1996)一书中说,"汉字的生命力在于它与汉语的单音词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和谐关系,二者相为表里,互为映现,紧紧地贴合在一起,使得任何要将它们剥离的企图都会觉得几乎不可能。

单音词的存在,需要方块汉字来适应它;它们都用同样的立体化方式来丰富自己;更为重要的是,单音词语音上表情传意的不足,恰恰是以汉字丰富的字形予以了弥补。

"汉字与汉语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可以说,掌握汉字成了掌握汉语书面语的必经之路,因此,古人对孩子的语言启蒙要从《千字文》、《百家姓》等识字教学开始。

留学生学习汉语,要很好地掌握汉语书面语,也必须学习汉字,教师对汉字与汉语的关系首先要理清。

4.汉字规范化与繁简体汉字的历史,似乎离不开规范化和简化,这反映了人们试图改革汉字,使之更好地与汉语结合的美好心愿。

新中国建立以后,汉字改革一直在进行,且不说古代汉字改革的历史,进入20世纪以后,汉字改革的运动就一直是轰轰烈烈的,汉字简化主要遵循"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方针。

4.1 20世纪以后,新中国建立以前的汉字改革汉字的改革在历代都没有停止过,我们对进入20世纪以后的汉字改革更应该有所了解。

进入20世纪以后,汉字改革主要是简化和整理,1922年,钱玄同曾归纳简化汉字的8种方法。

1935年,钱玄同还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个。

1935年,陈望道联合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胡愈之等人发起手头字运动,手头字就是简化字,推出《第一批手头字表》,有手头字300多个,受到欢迎。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还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收简体字324个,都是选自钱玄同的《简体字谱》草稿。

4.2新中国的汉字简化与整理(1)1951年,制定和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收简体字555个,此表后未推行。

1952年,拟定《汉字简化方案草案》,采用三种方法简化汉字:①笔画简化;②字数简化;③写法的简化。

1956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这个方案有三个字表:第一表收简化字230个;第二表收字285个;第三表是54个可类推的简化偏旁。

到了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出版了《简化字总表》,也分三个字表:第一表为352个简化字,第二表为132个可以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以及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用第二表简化类推出的1754个简化字。

三个字表合计收字2238个。

1986年,国家又重新发表经过调整后的《简化字总表》,收字2235个,成为全部的简化字的总汇,是现在简化字的规范标准。

(2)汉字的改革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汉字字形的整理,主要是整理异体字、印刷铅字字形、改换生僻地名用字、统一部分计量单位用字等。

1955年,公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收异体字810组,每组最少2字,最多6字,共1865个字,淘汰1055个异体字。

此表后经过调整,实际有异体字795组,共淘汰异体字1025个。

在印刷铅字字形整理方面,1964年,推出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收通用宋体字6196个。

4.3现代汉字的规范化我们常说的汉字规范化的内容是指什么?作为汉字教学的教师,应该对此有所了解,现代汉字的规范化主要包括字量、字形、字音、字序四个方面,也可以叫做"四定",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其中汉字字形的规范化也可以叫做正字法。

在汉字的定量方面,1988年,国家颁布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3500字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7000字。

另外还有《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

关于汉字的定形,正字法要求要用规范字,不用不规范字,首先不要用错别字。

规范汉字主要是指新中国建立以来由政府颁布的规范文件所规定的汉字,如《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和《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中收录的汉字。

汉字的定音方面,1985年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此表是对《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1962年)的重新修订。

汉字的定序就是确定汉字的规范字序。

现在,传统的部首法还是非常有影响的字序法,汉语拼音字序法已经成为汉字字序的主流。

4.4.汉字的繁简体简化字和繁体字,听起来似乎矛盾,而实际上,历史上繁体字与简体字就一直并行存在。

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简化,现代汉字主张用规范的简化字,但是,繁体字依然时时进入我们的视野。

古代的许多著作,是用繁体字写的;中国香港和台湾,包括国外的很多华人还在习惯地使用繁体字;研究汉字的专家学者不会摒弃繁体字,因为繁体字的字形,还是能更多地揭示汉字字形表意的信息;汉字书法爱好者及研究者,也是以繁体字为主要对象的。

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学生应该学习规范的简化字,那么,繁体字是否要学习呢?学生没必要掌握繁体字的写法,教师也没必要教授繁体字,但是,对于繁体字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繁简字对照表。

《简化字总表》中能查阅简化字对应的繁体。

也就是说,汉字教学的教师对繁体字要知晓,在汉字教学中,有时借助一些繁体字的字形给学生揭示汉字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系是很有帮助的。

相关主题